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204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docx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构建

 

摘要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出现的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对外担保公司自身财务状况欠佳和相互担保形成互保圈等问题,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并从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严格担保业务执行控制几个方面提出加强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关键字: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建

目录

摘要I

引言1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1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1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1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2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2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2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3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3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4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4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4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4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5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5

参考文献7

引言

担保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本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活动,但部分上市公司却由于担保而出了问题,甚至危及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究其根源,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上出现漏洞造成的。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设计健全有效的担保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担保行为,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担保是指按照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行的法律措施。

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实际上是出借自己信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目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体系。

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拟通过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相关反馈,对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进行剖析。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

企业对外担保的基本性质为:

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

一方面又具有其特殊性。

其主要表现是:

在担保法律关系的主体方面,因要区分不同的担保种类而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它同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客体方面,表现为代为清偿主债务的金钱给付行为或者实际履行行为;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内容方面,则表现为因担保主债务的履行而产生的担保权利和担保义务。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

企业对外担保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担保的结果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项确定;影响担保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不能由担保企业所控制;担保具有不确定性。

在担保的确认中,按相关性原则,可根据“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担保或有事项会计确认的基础。

因此,在担保合同订立后、主债权合同签订时,担保就可以确认。

这时主债权资金风险和相应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担保机构,相应地反担保合同也已签订确认,反担保或有资产的控制权在法律上已落实到担保机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6895.2亿元、1012家。

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一年来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

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

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

四是担保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原文地址:

百通期刊网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且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2004.06亿元、801家,这其中近三成约541.31亿元、计237家属于违规担保,较2004年年末的违规担保额增长2526%。

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究其原因,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

二是由于近两年来的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

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

四是担保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

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

2003-2005年证监会连续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控股股东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上市公司《章程》应当对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被担保对象的资信标准做出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董事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

但是根据2003年度报告披露情况,沪市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有41家,其中31家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2004年沪市837家上市公司中有148家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占沪市全部上市公司的18%,涉及总金额279.98亿元;2005年,沪市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67家,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有29家,甚至有17家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对外担保公司财务状况欠佳,大多陷入财务困境。

王克敏和罗艳梅实证发现,对外担保和财务困境正相关;龚凯颂和吴静的实证结果也显示:

有担保上市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财务担保与财务困境正相关。

原文地址:

百通期刊网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对外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由于股权过于集中,缺乏对控股股东权利的制约机制,使得控股股东利用对外担保变相谋取私利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企改制而来,形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2/3左右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虽经股权分置改革,但这一部分原非流通股目前仍然被限制出售(限售股),暂不参与流通。

控股股东无法利用股价波动获取利益,因此存在通过对外提供担保变相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

正是因为股权结构不合理,所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弱化。

部分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滥用职权,一个人说了算,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置有关法规和公司章程于不顾,甚至连基本的程序都不经过,搞人情担保或关系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

形成担保方公司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被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

一旦上市公司由于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将诱发担保方公司的财务风险,使公司陷入困境。

一旦被担保人因为经营恶化、滥用资金等等原因,导致其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就需根据担保合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给上市公司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由负债变为实际负债。

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超过上市公司偿还能力的情况下。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从总体上讲,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是:

(1)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具体到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则是加强单位对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担保行为,防范担保风险。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担保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1)担保业务的审批与执行。

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担保业务的全过程。

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2)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审批人应当根据担保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

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

为防范担保业务风险,企业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担保业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担保政策。

企业提供担保业务,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申请担保人是否符合担保政策进行审查;对符合单位担保政策的申请担保人,单位可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资产质量、偿债能力、财务信用及申请担保事项的合法性进行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应包括:

(1)担保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主要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

(2)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详细关系;(3)担保公司对外担保总额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报表净资产的百分比;(4)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最近三年的对外担保基本情况等;(5)被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评估报告应当全面反映评估人员的意见,并经评估人员签章。

企业要求申请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进行评估。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

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担保合同签订后,企业应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的要求对担保合同进行修改或应受益人的要求履行担保责任,或在保证期满后担保合同的注销过程。

具体包括修改、展期、终止、垫款、收回垫付款项等环节。

其中担保合同的修改是指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因合同条款发生变更需要修改担保合同内容,应按要求办理。

例如,对增加担保范围或延长担保时间或者因变更、增大担保责任的,拟重新签订的担保合同变更内容进行审查后,形成调查报告,同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出修改担保合同的意向文件。

经批准的,经办部门再重新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

对于担保合同的展期,应视同新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新签订担保合同。

同时,企业应建立对外担保业务执行情况的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对被担保人财务风险及担保事项实施情况的监测,定期形成书面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加强对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确保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一般而言,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针对的信息使用者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但企业对外担保较为特殊,在某种程度上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是同等重要的。

为此应制定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所谓“统一”是指无论是小型企业的对外担保还是大型企业的对外担保,均应采用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的财务状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担保的企业应及时跟踪、了解被担保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及时报告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

一旦发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恶化,应立即采取相应法律措施以避免、减轻、转移自身的担保责任。

总之,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企业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彭强,周海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R].上海: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9.

[2]龚凯颂,吴静.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政困境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7(11).

[3]唐礼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调控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陆震山: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施中的风险防范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0期

[5]荣华:

《关于担保内部控制的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第3

[6]翟去华:

《控制和防范企业对外担保风险的措施》,《财政金融》2009年第5期

[7]黄凌、孙庆:

《我国上市公司过渡担保顽症》,《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8]刘东晓:

《从担保问题谈上市公司治理》,《浙江金融》,2008年第3期

[9]胡广:

《上市公司对外债务担保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财经论丛》,2008年第1期

[10]潘吉莎,史晋娜.特许经营: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0):

51.

[11]孙纲.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推进作用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9-11.

[12]范亚平,吴雪平.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57.

[13]彭强,周海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R].上海: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9:

163.

[14]龚凯颂,吴静.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政困境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

59.

[15]原文地址:

百通期刊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