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29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江苏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200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A)

A、1903年B、1913年C、1914年D、1900年

2.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年龄是(C)

A、2至7岁B、11至15岁C、7至11岁D、0至2岁

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B)

A、社会自我B、心理自我C、生理自我D、精神自我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是(B)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沉思型

5.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B)

A、奥苏伯尔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C)

A、线性关系B、正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

7.掌握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完成(D)

A、70%B、90%C、70—80%D、80—90%

8.“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D)

A、加里培林B、罗杰斯C、马斯洛D、加涅

9.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B)

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D、学习内容目标

10.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B)

A、合作学习B、发现学习C、情境教学D、指导教学

11.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B)

A、愉快教学B、个别化教学C、情境教学D、理想化教学

1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B)

A、前后一样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D、没有规律

13.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C)

A、变化B、改变C、变式D、突出

14.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认知与审美列入(B)

A、安全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生理需要

16.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D)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17.先行组织者技术常用于(B)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D、掌握学习

18.按照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A)

A、积极与消极迁移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D、顺向与逆向迁移

1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C)

A、转化联单B、获得C、评价D、同化

20.掌握学习的提出是由心理学家(C)

A、加涅B、奥苏伯尔C、布鲁姆D、布鲁纳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行为标准。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5.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学习准备。

6.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7.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性格。

8.动机有激活、指向和强化三个基本功能。

9.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10.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1.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知识。

12.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心智技能。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学习策略。

14.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教学评价。

15.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

16.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7.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创造性。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问题解决。

19.元认知的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20.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过度学习。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与其现有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其教育意义在于: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

(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学习的过程:

获得、转化与评价。

学习活动首先是获取新知识,即对以前知识的精炼或重新调整;然后,对新知识进行转化,即运用各种方法将其转化为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最后,对新知识转化进行评价,即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任务或运用是否正确。

教师必须通过上述三个过程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其成长及适应社会生活;

知识学习是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生各类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心智技能的发展,必须结合知识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性的主要标志是创造态度和创造力,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创造的成果,有助于其获得创造态度;同时,创造力的开发不可能脱离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

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知识、信息,即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表征)。

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技能的执行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通过外显的肢体运动来实现,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个动作实际做出,而是片断的,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具有密切联系:

两者本质相同,都是习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两者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态度和品德也有区别:

涉及的范畴有别。

态度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被称为品德,也就是说,态度包含品德。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根据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态度因其价值内化水平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与“性格化”,其中“性格化”指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使之成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品德。

也就是说,品德是态度中价值内化程度最高的部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任选1题,共10分)

1.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容忍和支持学生的标新立异与非常规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其创造性。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尽可能赋予学生一定权力,提供其各种机会,让其有时间、有机会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一方面,应使考试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应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研究表明,对新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可提高对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并有利于对这些信息的提取与回忆。

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使用“关键词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母语中找到一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

如记英文“gas”(煤气)时,可用汉语的“该死”作为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可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

进行组快化编码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个体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如记忆149162536496481时,如果没学过平方,就是15个组块,如果学过,则是1个组块,即1-9的平方。

适度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如学生在朗读一篇短文10分钟后刚好能背诵,再多读5分钟。

但过度学习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而是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相反可能会导致疲惫、厌倦进而影响记忆效果。

合理进行复习首先,要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新材料学习后开始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遗忘速度放缓。

因此,对新材料的学习应及时复习。

其次,要分散学习。

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对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多次)效果要好。

再次,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为前一方法更有利于发现学习薄弱点,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集中注意。

 

200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C)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B)

A、组织策略B、精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

A、前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C)

A、2岁B、4—5岁C、4岁D、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D)

A、强化说B、认知失调论C、从众说D、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B)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沉思型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C)

A、图表B、新知识C、认知框架D、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C)

A、学龄期B、学前期C、成人D、以上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结性同化又称(B)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C)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

这种认知表征是(C)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映象表征D、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C)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B)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D)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18.“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D)

A、强化原理B、认知失调说C、从众说D、观察学习说

1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C)

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心理准备。

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强化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学习策略。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教师的期望。

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创造性。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问题解决。

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发现学习。

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过度学习。

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为知识。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虽然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

性格可以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造性;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标,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特定的认知加工实现的;

序列性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教师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学习,则宜采用与接受学习相适应的讲授教学,如教学目标侧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则宜采用与发现学习相适应的发现教学。

指引学生学习。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预期,集中注意力。

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精选教材。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知识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材应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但同时也必须配有典型代表的事例。

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必须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

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

(注: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

只有结构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

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只有一体化的教材,才能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

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

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

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如果是简述,此段可省略;如是论述,此处不可省略)

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烦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

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材结构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教学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

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节课的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在每个环节都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许多研究和实际教学都证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有关。

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致使迁移受阻,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因此,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讲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且可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其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一个小题,10分)

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2004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其为(C)

A、刺激泛化B、刺激比较C、刺激分化D、行为强化

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D)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C)

A、内在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无意强化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A)

A、布鲁纳B、加涅C、奥苏伯尔D、苛勒

5.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A)

A、先行组织者B、认知结构C、比较性组织者D、固定点

6.在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