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824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5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docx

精品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

内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经历确定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的过程。

能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知道简单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感受生活中对称图案的美,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愉快地学习体验。

教学

重难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

让学生剪下附页中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梯形、圆形图片。

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美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欣赏图案

1、看书欣赏对称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中的对称现象和对图案的感受。

2、让学生在图案中画出对称轴,全班进行交流。

说一说这些图案中的对称现象和对图案的感受。

全班交流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判断图形

作业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简单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提出“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要求,并用附页中的图实计折一折。

3、交流折纸的方法和判断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

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做一做。

5、试一试

练一练:

1-3题。

观察书中的简单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折一折

交流

独立完成后订正

做作业

后记

教学

内容

稍复杂图形的平移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3.在探索图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

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教具

平移

判断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平移现象

判断平移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务中有哪些平移现象。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那些平移现象。

1、

(1)题,让学生先观察书中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

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务中有哪些平移现象。

自由说

先观察书中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平移图形

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那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第

(2)题: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1、让学生在书中安

(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A平移后的图形。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画图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2)题,然后交流。

3、做“练一练”1、2题。

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那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独立完成

交流

交流

完成后交流

自己独立完成

后记

教学

内容

图形的旋转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人是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教具

相应课件,一把转椅

顺时针

旋转

逆时针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旋转方向

1、观察喷灌的情景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拿一把椅子,按不同的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用顺时针、逆时针描述椅子是怎样转的。

说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自己做一做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旋转90度

说一说

图形旋转

练一练

1、课件演示,分步呈现喷头顺时针旋转90度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椅子,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图中有什么。

然后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图形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先确定旋转方向,在考虑旋转90度后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方格纸上试画。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做1、2题

学生认识并用语言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思考后交流

在教师提供的方格纸上试画

交流画法

看书

独立完成后订正

后记

教学

内容

探索活动——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

重难

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教具

纸、剪子、胶水

莫比乌斯圈神奇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莫比乌斯圈

探索活动一

让学生读书中的文字,认识莫比乌斯圈。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用一张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色纸条,边口述边按问题

(1)的要求示范。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纸条操作。

2、交流、展示学生做成的莫比乌斯圈。

读书中的文字,认识莫比乌斯圈

制作

交流展示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探索活动二

提出问题

(2)的要求,同桌操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1、让学生按

(1)的要求莫比乌斯圈。

2、提出:

用剪子沿中线把它剪开,结果会怎样?

鼓励学生想像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动手操作。

3、交流剪开后的结果。

使学生发现,刚才的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圈,而是变成了一个更大的纸圈。

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4、提出书中

(2)的操作要求,先让学生想像剪开后的结果,再实际操作。

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同桌操作

想像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动手操作。

交流剪开后的结果

想像剪开后的结果,再实际操作

后记

教学

内容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

重难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乘10、100、1000的乘法,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教具

小数点位置变化

扩大10倍向右一位

扩大100倍向右两位

扩大1000倍向右三位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纽扣问题

1、提出:

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

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师生写出乘法算式:

0.05×10=0.5(元)

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交流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练一练

3、提出:

100枚钮扣多少钱?

学生会后写出:

0.05×100=5(元)

4、提出:

1000枚纽扣多少钱?

让学生计算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1、提出:

观察上面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2、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1、出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列算式并试算。

提示:

算完后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2、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检验的结果。

重点使学生知道,3.87×100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鼓励学生自己完成。

1、2、3题

计算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

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自己列算式并试算

交流

独立完成

后记

 

 

教学

内容

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桂规律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

重难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

会运用规律口算小数除以10、100、1000的除法,会把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

教具

小数点位置变化

缩小10倍向左一位

缩小100倍向左两位

缩小1000倍向左三位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平分彩带

1、提出:

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米?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

2、交流学生的答案。

根据把5米平均分成10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每份5分米,可以写成0.5米,师生写出除法算式:

5÷10=0.5(米)

独立思考并自主解答

交流答案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总结规律

运用规律

试一试

练一练

3、提出:

把5米彩带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写出除法算式、结果用小数表示。

4、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板书算式。

1、提出:

观察着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相左移动的规律。

然后,比较小数点相左、向右移动的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全班交流计算的结果。

重点关注丫丫的问题,使学生知道,53.8÷1000小数点相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要在5前面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并在整数部分写一个0。

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

做1、2、3题

写出除法算式、结果用小数表示

交流

自由回答

总结规律

试算

全班交流

试算

独立完成后交流

后记

教学

内容

小数乘整数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又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能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

重难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教具

计算器

小数乘整数

1.8×3=5.4(元)

答:

0.95×12=11.4(元)

答: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超市购物

1、呈现五种物品及价格,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

2、解决问题

(1)。

(1)提出问题

(1),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了解其中的事物和价格信息

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算法

说想法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练一练

(2)师生列出1.8×3的算式和竖式,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3)让学生用计算器验算并交流计算的结果,使学生确信竖式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解决问题

(2)。

(1)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列出算式,让学生先估算。

(2)师生列出竖式,并提出:

0.95有两位小数,怎样把它变成整数?

计算出的乘积怎么办?

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3)交流学生竖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演。

重点指导确定积中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把0.95扩大100倍,先算95×12的得数,再把得数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

4、鼓励学生“利用超市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用竖式解答。

然后交流。

做1、2、3题。

验算

先估算

学生尝试计算

交流

检验

交流

独立完成

后记

教学

内容

小数乘小数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难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具

小数乘小数

4.8×3.6=17.28(平方米)

竖式

1.8×0.85=1.53(平方米)

竖式

0.45×0.9=0.405(平方米)

竖式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客厅面积

1、教师谈话,介绍客厅面积和有关数据信息,提出问题

(1),师生列出乘法算式。

2、提出估算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列式

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沙发占地面积

茶几的面积

试一试

练一练

3、提出:

用竖式计算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的乘法怎么办?

师生讨论并计算。

使学生理解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要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1、读

(2)题并观察沙发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写出算式,鼓励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2、交流学生试算的过程和结果,计算和验算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在横式中写出得数。

告诉学生:

根据小数的性质,积中小数的末尾有0时,横式中可以不写。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1、让学生读题并观察茶几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2、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

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的。

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做1、2题

讨论并计算

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验算

交流

总结计算方法

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

独立完成后订正

独立做

后记

 

教学

内容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再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求积的近似值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自己确定的近似值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教学

重难

理解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需要在前面补0,会用四舍五入发求积的近似值。

教具

相应课件

小数乘小数和求积的近似值

0.08×0.6≈0.048(千克)

竖式(略)

0.14×0.6≈0.08(千克)

竖式(略)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含糖量问题

1、教师介绍猕猴桃的含糖量,提出问题

(1),鼓励学生列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使学生明白:

0.08×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

而8×6的积48只有两位,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需要在48的左边补一个0占位,点上小数点后,整数部分要写0。

列出算式并试着用竖式计算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试一试

练一练

2、提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的要求,启发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办。

然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提出问题

(2)和兔博士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4、交流学生自主计算的结果,重点说说0.084保留两位小数得0.08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试做。

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

做3、4题。

自己用竖式计算

交流自主计算的结果

试做。

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保留整数的。

独立完成

后记

教学

内容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经历自主解决现实问题和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的过程。

能运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

2、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

重难

教具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方法一:

13.4×2=26.8(元)

16.6×2=33.2(元)

42+26.8+33.2=102(元)

方法二:

(13.4+16.6)×2

=30×2

=60(元)

42+60=102(元)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购物问题

1、出示文字和情境图,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机会。

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试一试

练一练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小数混合运算和以前学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

教师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用简便算法计算“试一试”的题,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计算的。

做1、3题。

试着用简便算法计算“试一试”的题

独立完成

后记

 

 

教学

内容

可能性大小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具

棋子

可能性大小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二、摸棋子实验A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

(一)合计栏。

发表自己的意见

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交流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

(一)合计栏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三、摸棋子实验B

 

 

 

 

四、摸棋子实验C

五、可能性大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3、提出:

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提出:

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

然后整理统计记录。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1、提出:

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

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2、提出: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

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

然后整理统计记录

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发表自己的意见

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

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总结

独立完成练习后订正

后记

 

教学

内容

等可能性

备课教师

共1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教学

重难

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具

硬币,乒乓球

等可能性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由篮球比赛怎样确定场地的谈话引出教材中的问题,让学生读书。

2、交流从图中观察到的信息。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讨论:

这种方式公平吗?

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学生明白这种方式是公平的。

读书

交流

讨论说理由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体验等可能性

三、摸球游戏

 

四、做一做

4、教师参与讨论并介绍等可能性的意义。

1、教师谈话并提出抛硬币的要求。

2、交流抛硬币的实验结果。

3、用举手的方式把全班学生抛掷的结果进行分段整理,填写好统计表。

4、讨论全班统计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