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913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docx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

 

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

杨新宇

 

本文讨论了解释外境的六种模型:

幻化说、本体幻象说、变现说(唯识幻化说)、(实)幻象说、虚(幻)象说、幻觉说。

前两种不属于唯识,后四种属于唯识。

幻化说的典型代表是道家,认为有一种称为气或道的东西化生万物。

本体幻象说的典型代表是印度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幻象,背后有个真实的本体,称为梵。

此二说认为实有外境,不属于唯识。

变现说的典型代表是现今各种唯识读物中对唯识的解释,源于今义唯识,认为阿赖耶识变现出了外境,外境为阿赖耶识相分。

这一理论存在内在矛盾,如果改为末那识变现外境则全无矛盾,且可找到一些经论依据,但历史上没有这种提法。

末那识变现外境也属变现说。

(实)幻象说把变现之境弱化到有象无质的程度,即心识变出一些幻象,让人感觉是外境,其实比以为的外境虚幻。

此二说比较接近。

虚(幻)象说是说引起感觉的东西甚至和外境一点相似性都没有,某种东西让人产生了外境的感觉,没有变现也没有实象,象镜中花一样只是虚象。

如果认为虚象产生的原因是业力或别的什么,则不属于唯识,如果认为虚象的原因八识种子,则是唯识虚象说。

幻觉说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外因引起外境的感觉,不仅无实外境、无变现、无实象,连引生外境感觉的外因都没有,外境的感觉完全是心识妄想分别出来的,和想象、梦、幻觉没有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前面几种解释在理论上存在矛盾或难以解释之处,幻觉说不仅逻辑最顺畅,而且最符合经论。

一、思路

(一)明确的模型便于深入探讨

每个人都有关于外境的知觉,但并无实体性的外境,这是唯识学的基本观点,唯识各派都必须接受的前提,否则就不叫唯识学了。

在这个前提下,对我们如何产生外境的知觉,外境是怎么回事,唯识各派又有不同的解释。

为了在不同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可以分别把每种观点细化、完善化,形成更为精确的表述,然后对这个精确表述进行分析判断。

当然,会有人说你的精确表述已经不是原意,没关系,提出质疑的人都可以再拿出一个他认为更符合原意的表述。

这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出一个符合他理解的表述。

最终,每个观点都可能产生若干个精确化了的表述。

然后通过细致分析各种表述和对比经典进行取舍。

最终我们未必能选出唯一一种表述,但至少能排除部分问题比较大的表述,从而缩减可能的范围。

这已经是进步了。

对留下的几种表述也可以有更明确的倾向。

就算缩减范围和明确倾向的目的都达不到,至少也可以为深入分析或对比经论提供思路。

按这种思路,我们至少能找到四种解释外境的唯识模型:

变现说、幻象说、虚象说、幻觉说,另外还有非唯识的变现说(幻化说)、非唯识的幻象说、非唯识的虚象说,只有幻觉说只有纯唯识模型。

(二)选择的原则

有三种判断依据。

1、实证依据;2、理论依据;3、经典依据。

高深的实证依据一般人都达不到,无从讨论。

某些一般人的经验也可以作为讨论的依据,但这通常不被看做实证依据,而是当做理论依据。

所以通常讨论都是根据理论依据和经典依据。

理论依据抉择主要有三条思路。

第一是逻辑路线,即要求理论无矛盾。

分析每种理论是否存在矛盾,包括理论自相矛盾以及与经验矛盾,把有矛盾的剔除。

第二是实证路线,即要求理论能解释经验现象。

如果甲理论除了能解释乙理论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外,还能解释乙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则甲理论优于乙理论。

如果两种理论可以分别解释不同现象,则不好判断。

第三是反思路线,反思哪些现象是真正需要解释的,哪些已经不是最原始的经验现象,而是加入了假设。

反思可以发现理论中隐含的猜测和假设,改变这些假设将走上完全不同的理论进路。

一般来说,隐含假设越少的理论经过充分发展之后,在无矛盾性和解释力方面会表现得更好。

经典依据就是把各种模型和经论对比,在每一种模型下对经典文字如何解读,哪一种解读更符合经典原意。

但有时候,不同解读都可以成立,此时必须考虑不同经典的整体性,一处解释通不算,能把不同经论都解释通才行。

另外,古汉语模糊性强、准确性差,经常有多种解读可以并存的现象,而梵文和藏文的准确性较强,经常是汉语含义不明确对照梵文一读就完全清楚了。

所以,如果可能还应找藏译本或梵文原文对比,以确定哪个解释符合梵文原意。

如果根据现有理论依据和经典依据不能做出明确判断,则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种既符合已有各种依据的要求,同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适应力最强的理论。

适应力强并不意味着正确,只意味着当未来有新证据出现时它被证明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在现有证据下接受它是最合理的选择。

二、幻化说

所谓幻化是象塑料塑成人像一样,并无真人,但并非无有,而是某种东西塑出来的。

典型的说法,如“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气,幻出诸形象”,这是《易筋经》中的话,传为达摩所作,其实更接近道家观点。

也就是说,气这种东西幻化成各种形象,万物都是幻化出来的。

《列子》中也讲到幻化: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

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

‘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

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

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

飞者走,走者飞。

终身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

子列子曰:

‘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

孰测之哉?

’”这里把幻化的起灭比为自然的生死,也是幻化说。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段把梦也解释成气幻化出来的。

《阅微草堂笔记》卷三载,“王半仙尝访其狐友,狐迎笑曰:

‘君昨夜梦至范住家,欢娱乃尔。

’范住者,邑之名妓也。

王回忆实有是梦,问何以知。

曰:

‘人秉阳气以生,阳气上升,恒发越于顶。

睡则神聚于心,灵光与阳气相映,如镜取影。

梦生于心其影皆现于阳气中,往来生灭,倏忽变形一二寸小人,如画图,如戏剧,如虫之蠕动。

即不可告人之事亦百态毕露,鬼神皆得而见之,狐之通灵者亦得见之,但不闻其语耳。

昨偶过君家,是以见君之梦。

’”

道家的解释具有逻辑自洽性。

外境是气幻化出来的,梦也是气幻化出来的,幻化不真,真实存在的只有气。

道家追求长生不死必须以此为依据,如果万物是实且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则长生是不可能的,如果万物皆幻化规律非绝对,则可能打破寿命规律大幅延长生命。

新时代运动中的某些流派对如何幻化给了更为精细的描述。

他们通常把用于幻化的原料称为“能量”、“力量”或“活力”之类,与之相对,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而不是纯粹的能量是因为形式,能量充填入一定形式就幻化出了事物。

形式保持持续,但充填它的能量则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次,所以我们看者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其实已经换过很多遍了。

如赛斯说:

“就象你在玻璃窗上用气息形成一个图样一样,你用宇宙内在的活力创造了物质的东西。

我这样说并不指你是宇宙的创造者,我是说你是你所认知的物质世界的创造者。

”“物质在继续被创造出来,但没有任何一个物质其自身是继续的。

心灵能量不断被创造成物体,而它看起来多少维持了一个固定的外表。

”“经过多次你所不能觉察的这种再创造,然后你就会注意到其不同处,而假定它有了改变。

那看似造成这物体的实质物质早已消失了许多回,而那个模式又被新的物质完全重新填满。

”这里不仅讲到能量幻化出物质,甚至已经谈到了心灵创造物质,与唯识已经非常接近了。

能量、形式、填充、刷新,这样一些概念很容易引申出术数的观念,形式抽掉了能量,所以不受物理规律约束只受抽象的数字规律控制,刷新造成周期性的变化,而刷新的时间则是术数上的关键时间点。

所以,术数学可用幻化说解释。

三、本体幻象说

本体幻象说认为,包括外境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是某个本体显现的现象,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就象水与波。

水波的比喻到了现代有了更具体而认真的表述。

现代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就把物质现象解释为弦的振动。

弦理论设想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十一维的膜,其中八个维度蜷曲收缩,表现成一个三维膜,就是空间。

但其它维度还在,只不过收缩到很小。

十一维膜的上的各种振动波形成了各种粒子和物质。

这一理论虽然还未得到实验证实,但已被物理学家认真的讨论,并且有可能用它统一引力、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等基本相互作用,实现大统一理论。

不过水波和虚空也还是比喻,就算现代物理学用十一维空间解释物质现象最终得到证实,虚空确实是万物的本体,但虚空仍然只是本体的比喻,而不是本体。

虚空本身也本体显现的一种幻象,本体应该是比虚空更抽象更基本的存在,只不过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与弦理论中虚空和物质的关系有些类似,也与水与波的关系有些类似。

本体幻象说的典型代表是印度教。

印度教不同于道教,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幻象,这幻象的本体是梵。

对梵的解释有的派别认为梵是人格化的神,也有的派别认为梵是非人格化的。

非人格化的梵幻出世间万象是典型的本体幻象说,人格化的神幻出万象也可认为是本体幻象说。

四、变现说(唯识幻化说)

(一)幻化说和本体幻象说的困难

幻化的世界和本体幻象出来的世界不象科学的世界那么僵硬,但总体上和常人观点没有太大差别。

世界是统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统一世界的困难在于唯识经典常举的“人见是水、天见是乳、饿鬼见是浓血”的例子,如果认为有统一外境则这种现象很难解释。

唯识学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没有统一的世界,众生的外境各个不同,只是或多或少有些相似而已。

这就进入到唯识理论,而根据具体解释不同又可以区分为不同模型。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变现说。

(二)变现说对世界现象的解释

变现说认为,意识之外的世界并非客观实在,但也并非没有,而是心识变现出来内境。

变现二字的精确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没有更细致的解释。

但根据承认外境存在,只不过它是心识变现出来的,这一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细化如下。

变现类似于幻化,把能量充入一定形式就实体化了。

与幻化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形式和能量都属于心识。

形式带有信息并决定了果的性质,也就是种子因缘。

形式充入能量就会现行,幻化出外境,这个提供能量使种子现行的过程就是变现,使种子现行的能量属于增上缘。

种子怎么获得能量而实体化的呢?

可以设想有一个“外境心识”,它很象意识,只是比意识大。

意识有一个知觉空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脑海;在脑海中可以浮现出各种形象,这就是想象,唯识中属于想心所的功能;意识还可以对形象做各种变换,这属于思心所的功能。

同样,外境心识也有一个知觉空间,这就是变现外境的空间;外境心识也会想象出各种形象,这就是变现出事物;外境心识也会对想象出的事物进行变换,这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

意识中的形象不完全是凭空想象,比如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看着纸上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种种形象,并随着阅读过程变化。

脑海中的形象是由小说的文字引起的,但比文字本身更丰富,其中加入了意识的想象和创造。

同理,外境心识象读小说一样阅读第八识种子,并把它形象化成外境。

种子影响外境事物的发展变化就象小说文字影响阅读时人们脑海中的形象一样。

外境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受种子的影响,一方面受外境规律(也就是科学规律)的影响。

这些规律主要是外境心识在把种子形象化成外境的过程中加进去的,种子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而发展的具体过程则要符合科学规律,即使是超出常理的事情也总是以某种解释得通的方式实现。

外境规律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为什么科学规律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呢?

原因在于外境心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规律之于众生也正如语法和法律之于每个人一样,是由外部加于每个人的,既没有内在原因也没有超越群体之外的客观原因使人必须遵守语法或法律,语法和法律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自觉遵守和群体对企图破坏的人的惩罚。

由于对规律的执取,外境心识自觉的按规律变现外境,同时企图跳出规律限制的变现都会受到其它随顺规律的众生的压力,这种力量使人觉得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加深了执取。

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众生的执取,但要想让大量众生产生统一的执取,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形成象科学规律一样坚固的规则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是一套合理的规则才行。

首先是这套规则不能自我矛盾,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混乱,而能形成稳定的共振使其中的众生长期统一步调;其次,规则越合理越和谐则越能为更多的众生所接受,这样形成的合力也越大,这样的规则也就显得更坚固更稳定。

总之,无矛盾的规则才能长期存在,和谐的规则才能坚固,所以,坚固和持久的的规则必然是和谐的。

科学规律是坚固而持久的,所以,科学规律必然是和谐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语言和法律上。

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经常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不同国家的法律也总有很多相同之处。

按理,语法和法律都是人为制定的,可以自由设计,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形成的语法和法律是可以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法和法律呢?

原因即在于,语言和法律并不是个人的事,它必须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给一个小团体制订一套语言或规则可以比较自由,但是一个能被广大的群体长期接受的语言或规则则必须具有某些内在的合理性,才能为群体中每个人所自觉遵守和维护。

在语言上,这表现为语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法律上这表现为法律的公正性,而在自然界则表现为自然规律的和谐性。

五、八识变现说和末那识变现说

(一)八识变现说

变现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外境心识根据种子变现外境”。

那么什么事外境心识呢?

通常认为外境属于阿赖耶识,外境心识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

《唯识三十颂》中关于阿赖耶识有两颂半,为“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成唯识论》解释“不可知执受处了”一句时说,“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

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

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

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

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

执受及处俱是所缘。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

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

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

”就是说,种子、根身及器世间都是阿赖耶识相分,种子根身为执受,器世间为处,阿赖耶识于此相分的了别作用为见分。

(二)八识变现说的困难

1.八识变现说的经典可另行解读

《成唯识论》解释“不可知执受处了”一句时,明确地把器世间包含在第八识相分。

但《安慧唯识三十论》中对同一颂的解释则明确说器世间如灭尽定般不显了,即,如我们所觉知的外境如灭尽定中的识一样不显了,这样就不需要八识含有器世间了。

八识变现说最重要的经论依据也就不存在了。

2.与经典矛盾

《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赖耶识最基本的定义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义,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名一切种子异熟识,其基本功能是摄藏种子,而变现外境和甚深细、摄藏种子这两个特征差别太大。

《成唯识论》说,“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明确指出现行只包含七转识。

外境显然应该属于现行,所以也不应属于第八识。

3.八识变现说存在理论困难

3.1八识种子生八识现行的矛盾

王全龙在《浅析两种识转变模式之关系》中分析这个问题说:

“器世间是通常说的物理世界吗,是不是也有颜色、形状、硬度、空间大小等形相?

如果是的话,那等于说阿赖耶识本身就是现行识。

这里需要注意,现行识都有能生起该识的种子,但阿赖耶识没有生起自己的种子。

因为如果有种子能生起阿赖耶识,那么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这类种子是摄藏于阿赖耶识内呢还是其外?

如果是在阿赖耶识外,那么只能在自识的前七识内或他识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是在阿赖耶识内,那么它能生起阿赖耶识,从而也能生起自己,而自己已经存在,就谈不上生,因此能生阿赖耶识的种子还在阿赖耶识内是不合理的。

这说明阿赖耶识没有能生起自己的种子,从而不是现行识。

这个论证归结到种子生起自己不合理,有人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合理,不能以此说八识不是现行识。

那么换个角度可以把此处的矛盾揭示的更清楚:

种子决定了现行的性质,如果八识也是种子生起,那么这种子必然包含八识识的全部信息。

而这种子又是八识的一部分,所以它又不可能含有八识的全部信息。

所以,假设八识种子生起八识自己会产生矛盾。

所以阿赖耶识不是现行识。

所以阿赖耶识中不可能含有现行的外境,所以变现外境的不是阿赖耶识。

3.2八识相分自成体系的困难

八识变现说要求八识必须分见相二分,而且二分是实体,这样才能说器世间属于八识相分。

但八识也属于八识相分,于是八识相分种子又生出了八识相分的器世间,于是八识相分自身形成了一个种子现行循环的体系,完全起到了原来八识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安立八识相分、见分、自证分呢?

这里就算不存在矛盾,至少也让人觉得很不合理。

3.3相分熏的困难

八识变现说的另一个困难是只有前七识能够熏成种子,阿赖耶识相分不能熏成种子。

如果外境属于阿赖耶识,那么必然是阿赖耶识相分,而阿赖耶识相分不能熏成种子。

这样种子生现行,现行复熏成种子的循环就被打破了。

为救此义,有人提出八识相分可以借第七识熏成种子,虽然勉强可以说通,但任何人都会觉得如此安立很不自然。

而且就算接受了相分熏也还不能解决前面的困难。

(三)末那识变现说

如果外境心识如果不是阿赖耶识,那么最合理的解释是末那识。

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是末那识变现外境,则八识变现说的种种逻辑矛盾及与经论的矛盾都不存在了。

末那识变现说逻辑顺畅,不需要安立复杂的说法来补救。

第二,末那识谓恒审思量我及我所,这是末那识的根本特征。

“恒审思量我及我所”可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是恒,末那识的活动是不间断的,没有睡眠的间断,也没有跳跃的变化,与外境不间断的存在相适应。

第二是思量,所谓思量,在意识上就是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是对已有的概念或形象进行改造变形的思维过程,不同于回忆联想等跳跃性较大的思维过程。

第七识以思量为性正好可以对应于外境上事物的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发展。

第三是执我、我所,而变现外境正可以理解为执我所的具体表现,正由于末那识恒审执着外境实有,才会有外境连续不断的演化。

如果说末那所执法我就是外境,那么所执人我便是灵魂一类。

可见末那识的基本特性适合变现外境。

第三,如外境为第七识所变,则欲、色、无色三界之一切境界都是末那识所变,只有修到末那识不再变现任何境界,才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这是阿罗汉及大菩萨的境界,与《唯识三十颂》说末那识“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相符。

第四,《唯识三十颂》说: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及余触等俱”是说末那识象第八识一样“常与触、作意、受、想、思俱起。

”末那识有触、想、思等心所,可以象人看着文字想象出书中的境界一样,一边缘八识种子一边想象(幻化)出外境并推导变换。

所以,末那有变现外境的能力。

第五,这样解释具有理论上的和谐性,因为前五识和意识产生各种感觉和心念活动,末那识变现外境,阿赖耶识摄藏种子,三能变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且心念、外境、种子三者正好在三能变中处于同样位置,都属于相分。

六、幻象说

(一)变现说的困难

第一,支持八识变现说的经论亦可做其它解释,同时还存在反对八识变现说的经论依据,而且八识变现说存在逻辑困难,所以八识变现说很难成立。

第二,末那识变现说可以避免逻辑上的矛盾,亦避免以上的经典矛盾,但经论中没有末那识变现外境的说法,即使《安慧唯识三十论》也说器世间的功能属于八识,只不过是不显了。

所以,末那识变现说在经论依据上有困难。

第三,变现说还有一个困难在于,意识怎么获得外境的信息,怎么与外境中的身体发生联系?

比如,该怎样理解意识进入另一个世界或肉身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情况?

通常人理解感觉的产生,认为身体感觉器官接触环境刺激产生感觉。

在变现说自然会延续这种观点。

但问题是身体也是外境的一部分,身体接受感觉刺激的过程是外境中的两个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意识没有关系,身体的感觉又是怎样进入意识引起意识的感觉呢?

在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功能,这个问题自然不存在。

如果承认外境属于第八识,意识又在八识之外,因此也在外境之外,则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普通人和道家会用附体说解释这个问题。

认为有一个微细身体和肉体结合,肉体的感知传递给微细身才会产生觉知。

如果微细身和肉体分开,则肉体接收的任何刺激都无法被觉知。

极端情况,甚至另一个人的微细身可以和一个人的肉体结合,感觉刺激让另一个意识产生感觉。

按这种解释,外境到意识的信息传递发生在肉身和微细身的交界面上。

但仔细分析还是不能成立,因为微细身还是属于外境,只不过是微细的,微细身的感觉信息如何进入意识还是同样的问题。

这个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只不过把问题向后推了一步。

更高明的有用据点说解释,认为意识以外境中的某一个点为据点,通过这个点获取信息。

在常人,这个据点就在身体上,但有些人可以把据点自由的转移到身体之外,从其它角度看世界。

据点不同于微细身,它不是外境中的事物而是外境中的一个特殊点,是意识和外境发生联系的点。

但这个回答同样留下了一连串问题:

意识为什么会以此点为据点?

意识又是怎么和这个点结合的?

意识怎样通过这个点获取外境信息?

等等。

(二)幻象说

变现说认为真有外境,只不过它是用某种东西变现出来的。

幻象说认为并无外境,但有些类似外境的东西,让我们觉得有外境,这就是外境幻象。

有一个关于幻象的例子。

在上海世博会上列支敦士登馆里,有一个水晶矿石摆在一个台子上,当人用手去摸时,会发现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幻象。

其效果和科幻电影里立体的影像完全一样。

怎么造成的呢?

台子上有一个比水晶石大一些的洞,真正的水晶石在下面一尺左右,胳膊伸下去就可以触到。

可能是通过一些光学系统形成了矿石的实像,人从上方看过去,水晶石被遮住了,只能看到实像,好像一块石头在那里。

幻象和变现的差别在于,变现出的外境模拟了外境的绝大部分性质,非常接近实体外境。

而外境幻象只需要实体外境的部分特征,让我们有外境的知觉就行了,不能感知而推论的性质可以不具备。

比如,按照变现说,远处的物体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虽然我们没有触摸它,但它可触摸;按照幻象说,远处的物体能让我们产生视觉,但不一定能让我们产生触觉,在走近之前它不一定有可以触摸的性质,等到触摸时再变得可触摸就可以了。

就好象进入四面都是镜子的迷宫,看起来空间延伸到无限远,实际上只有周围一小块空间,远处的不存在。

再比如,当看到物体的正面看不到其背面时,按变现说则背面也同时变现出来了,背面和我们绕到后面看到的一样。

而按照幻象说,则幻象不一定有背面,正面看上去是这样,绕到背面看到是那样,但在看正面时,背面不一定是那样。

意识把多方面获得的信息叠加起来合成一个模型,实体外境要符合这个模型,变现的外境也要符合绝大部分,而幻象则只需要符合一部分。

幻象说可以看做是变现说的自然延续,与变现说没有实质的差别。

幻象说在解释特异现象方面比变现说有优势。

有些特异体验揭示,人们意识直接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觉到的不同,意识在把它们加工成知觉的过程中消除了异常信息,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外境样子。

外面的一切本来就和知觉到的不同,外面本来就没有如是之外境,也就不需要变现如是之外境了。

在解释此类现象时,幻象说比变现说有优势。

(三)唯识幻象说

原则上可以存在唯识的幻象说与非唯识的幻象说,就象存在唯识的幻化说和非唯识的幻化说一样。

比如,印度教就认为世界是幻象,是梵天幻化出来的,这就是非唯识的幻象说。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道家是非唯识的幻化说,印度教是非唯识的幻象说,所以在中国存在很多基于气论的方术的传说,而在印度存在很多关于幻术的传说。

非唯识的幻象说进行一次改造就成为唯识幻象说,改造方法和变现说完全类似,也是八识或七识形成外境幻象。

那么幻象是否属于现行呢?

显然应该属于。

如果是这样那么八识变现说的理论困难仍然存在,末那识变现说经论依据不足的问题也仍然存在。

唯一的进步是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