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92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组教师论文.docx

语文组教师论文

目录

 

1.两年课改路,几多欢喜几多愁赵应前2-5

2.高中新课改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郭宏韬5-7

3.《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衬托手法的探讨李效忠8-9

4.永恒的泪无尽的愁苟利锋9-16

5.边城遗梦——以人物形象反观《边城》意蕴张爱民16-22

6.论纳兰性德词及其意象安瑞瑞22-29

7.浅议影响农村中学师生关系建立的因素郭文章30-34

8.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改的关键     豆艳丽34-38

9.浅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温伟娟38-49

10.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郭宏韬49-53

11.成语:

古汉语的活化石—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文言现象曹天利53-61

12.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虎仪宏61-69

13.余华作品研究冯亚兰69-77

14高师生教师职业态度现状的调查报告何慧77-88

15.点燃激情练活思维常瑾88-91

16.走出课改误区探索成功之路路占宏91-96

 

两年课改路,几多欢喜几多愁

——对三岔中学语文课改的冷思考

赵应前

2010年金秋,甘肃作为最后一批进入课改的省份,在全省拉开了课改的大幕。

很荣幸,我作为第一批新课改的实施者,在经历了国培计划培训、新课改教材教法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备课组长培训之后,满怀信心、充满激情的走上了高一的讲坛。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参加工作四年来,没有遇见和大学教科书中描述相同的课堂。

没有书中描述的课堂结构模式、没有书中描述的课堂氛围、更没有相同的理念。

究其原因,就是甘肃没有实行新课改,三岔中学还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

这四年来,我上过各类的过关课、公开课、示范课,在全校老师面前做过报告、讲过经验,但那都是基于传统教法的。

都是把自己上中学时的课堂再现、或是按照从老教师那儿学来的经验操作。

我先后请教过许多的老教师,有知识方面的、更多的是方法方面的。

这样一来,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大学课堂上的设想相差甚远,甚至很多是背道而驰。

基于这一点,对这场姗姗来迟的课改,我内心特别的兴奋。

在参加培训的前后,我曾多次设想要怎样怎样去做,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了,一路走来才知道是何等的不易,真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

很多提前开始课改、或者说课改已经取得相当成效的省份最近掀起了一股反思热,探讨经验、总结得失,忙的不亦乐乎。

两个月前,人民日报社记者余慧娟的一篇评论文章《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经庆阳市教育局卢化栋局长亲笔推荐后,在庆阳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于是,我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止一次的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课堂:

我们到底改变了什么?

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还缺什么?

……

我们不止一次的改变过形式。

新课改讲求小组合作学习。

要小组合作就必须分组,我们就把学生的课桌搬到一块,八人一组,面对面坐。

课堂上,甲读一遍课文,乙介绍作者,丙解释词语……分工了,合作了。

新课改要求探究式学习,那就讨论,先讨论题目、再讨论作者、文章结构、中心思想……讨论得很激烈。

新课改要求要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那就在教室里多装几块黑板,有的老师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还用上了教师的墙壁、地面甚至是门,稍微聪明一点的老师干脆让大家贴纸条,就是把自己的成果写在纸上然后贴在黑板上等等。

一阵手忙脚乱的折腾后总算回归了平静,课桌搬回了原来的样子,再没有学生去讨论作者性别、讨论“鲁迅为什么姓周?

”。

但这不是倒退,不是失败,而是在热闹之后,冷静思考换来的成熟。

回想两年的课改,我们确实有许多的收获。

我们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逐段逐章的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内容。

语文教学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独语状态。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始了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

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比以前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信心大增,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不再沉闷。

新课程改革被称为教育界的一场革命,既然是革命,那就远远没有激进派的理论那样天花乱坠。

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在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做了一大堆档案资料的同时,还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做法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在我们的学生那儿,“自主”只限于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不是对新知识的自主拓展。

“合作”只限于对课堂任务的分工完成。

“探究”根本就无从谈起,尽管我们填过相关的表格,做过类似的训练,建过相关的档案,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何等的无力,甚至是可笑。

就高二一个年级,学生确立了上百个研究课题。

语文课的有什么《<三国演义>中的个性语言研究》、《<红楼梦>的结构研究》《西部作家群的地域特色研究》等等,都被我一一否定了。

一些研究方向确定很不错的同学,后期的“研究”都是敷衍了事、东拼西凑,不值得一看。

细细的思考,这不全是学生不愿意去做,大部分原因还是出在我们身上。

学生早晨五点钟起床、晚上十一点钟休息,每天八节课、五节辅导,老师全程陪护,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吗?

“探究”大部分要在课外完成,需要大量的资料,他们不敢上网、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即使有时间,书也被班主任当做影响学习的“违禁物品”没收了。

没时间探究、不会探究、探究不出结果我们还得探究。

因为新课改的相关文件是这样要求的,会议上是这样讲的,上级检查时也要看这些东西……

同时,我们对这些东西本身的理解就有偏差,研究性学习就是搞研究,搞研究就得有课题,有论文。

因此,才有前面说过那样大而空的课题,才有东拼西凑的论文。

其实,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理念。

它等同于孔子说过的“学而不思者罔”中的“思”。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预习复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等方式获得新知识,或是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的提出是基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现成的结果,而没有体验过获得知识的过程。

旨在强调学习过程中必须手、脑、耳、口、心并用。

如果说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就要立课题、写论文,而且能写出好的论文,那么研究生、学者专家干什么事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发现杜甫的《望岳》和《登高》风格完全不同,而且能通过查找资料,搞清楚哪儿不相同?

为什么不相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了思考,查阅了资料,拓展了知识,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相反,一个学生大奖特将杜甫的生平、思想、文化意义,并非研究性学习。

如果作为中学生的他把这些东西搞清楚了,莫砺锋就不用上百家讲坛了。

课程开发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新课改的精神,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对于前两者,都是专家在研究、论证、开发,我不敢做评论。

但对于我校的校本课程,我有许多不敢苟同的地方。

两年的时间,我小相继开发了四十多种校本课程,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并在这一学期开始授课了,真可谓是成绩喜人。

但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校本课程,要么就是兴趣小组,要么就是专题讲座,或者是课外辅导,很少有正儿八经、像模像样的校本课程。

例如语文组的《感悟国学》无非就是把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名段名篇选了一部分,在分类整理,就大功告成,怎么看都有点像市教育局编的《古代经典诗文读本》。

“国学”是一个内涵何等丰富的词语。

体育组的《乒乓球》《武术》《排球》等等只是把运动项目细化了而已。

我理解的校本课程是必须体现校本特色。

这背后隐含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要发掘、拯救、继承、发扬地方文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每年都有许多的民间文化走向死亡,这将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重大损失。

例如,我们在对南北大菜情有独钟的时候,有谁还记得“九魁、十全、十三花”;在《上不起》《小三》《要嫁就嫁灰太狼》风靡校园的时候,有谁在乎过在作用上可以和《诗经》相媲美的庆阳民歌。

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不赶紧发掘、拯救,再过几十年,有谁还能找到相应的素材呢?

无论新课改的场面是怎样的宏大,高考仍然是个谁也绕不过去的坎。

纵观近几年课改省区的高考题,尽管在试卷结构、试题的灵活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灵敏度上相对于大纲卷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但试题内容还是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那么,风风火火的高一高二结束后,高三该怎么办?

是传统的三轮四轮备考,训练应试能力,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还是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

如果是前者,那就意味着我们刚刚迈出的步子又得收回来。

如果是后者,又有哪位敢给我们的学生打包票。

尽管我们学校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但鱼和熊掌确实很难兼得。

认真反思,这两年我们的确走得太快。

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烙上了一副宏伟的蓝图,眼睛盯着前方,一路狂奔,等待着与那个早已预设的、辉煌的结果来一次深情地拥抱,根本没时间回头看自己的脚印。

任何一场革命都需付出很大的代价。

阿Q天真的认为剪掉辫子就是革命,终究将自己定格在那个怎么也画不圆的圈上。

脚踏实地,用真诚和实干演绎历史才会得到丰硕的回报。

2012年6月

高中新课改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郭红韬

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着眼点在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以往教师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满足于接受、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操作的过程以及使用时需注意问题。

一、要认真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自己教学观念,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如学习自主学习的理论、合作学习的理论、探究学习的理论。

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本的语文现象,获取知识,进一步掌握规律,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敢于实践,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二、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要认真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整合各个教学环节,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导入激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

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自主创造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独立学习。

倡导学生“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

3、合作互动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

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引探释疑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迁移实践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还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合作,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给学生方法上的支持,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五、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吸引人的环境。

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

“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以此来体验自尊和责任感;支持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观念,即使是不适当的观念,也不要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它;当学生表现不佳时,要理解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讨论结果进行恰当的总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并且都能表现出创造性。

除此,根据认知工具理论,借助外部的认知工具可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外化,教师要善于整合现代化技术教育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总之,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寻找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增强课程活力。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衬托手法的探讨

李效忠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好多教辅资料,参考书中讨论那样只学习了“赋、兴”手法的运用,分析了人物性格。

上完课文时,一个学生提了一个看是简单却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刘兰芝回去之后没有必要写另外两家提亲之事,或者简单一提就行,为什么写的那么详细,不是浪费笔墨吗?

”我当时只是作了简单的解释。

课后静思,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衬托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性格更突出。

如果没有这种手法,诗中的人物个性显的比较苍白。

衬托这种手法在好多诗文中都有所运用,特别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熟悉的一首民歌——《陌上桑》,文中没有一次提到秦罗敷漂亮的容颜,如何有礼有节,但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觉到她的“美”。

文中用了一系列排比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锊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罗敷没有自夸,别人没有表白,文章只是选取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见到罗敷后那种失态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出了她漂亮的非同一般。

让读者也感到这位女子确有闭月羞花之色,沉鱼落雁之美。

我们也有一种不睹其面心不甘的想法。

总比将其姿色用文字直接摆在读者面前效果好的多。

面对“使君”的无礼她机智夸赞自己的丈夫。

我们不管她是否有夫,只从她的回绝技巧看,就可以看出她漂亮而不轻佻,受辱而不泼悍,她有礼有节的美跃然纸上,再无须我们怎么去评价。

这中手法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对于焦母、刘兰芝的性格我们在这里无须讨论。

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诗中是如何刻画的。

诗歌前半部分内容全是刘兰芝与焦母、刘兰芝与焦仲卿、焦家母子的正面冲突。

所以他们的性格都靠自身的个性化语言正面表现出来的。

但兰芝回家之后,她正面出场的机会不多,但这不等于那些文字内容与她性格无关。

恰恰这些文字正好从侧面衬托出了她内在的美,内在的刚性。

刘兰芝回娘家不久,诗歌中所说:

“还家十余日”后就先后有两家来求婚。

先是: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后来是:

太守家“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在太守家准备婚礼时,诗中又有大量铺陈性的文字: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些文字看似闲笔,实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文字铺陈了求婚这有地位,有身份,更有钱财,焦家与他们相比确实有着天壤之别,正如刘兄所说: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刘兰芝不因贵而动心,不因钱财而失节。

她先是谢绝,后是抗挣。

她纯洁,忠贞的爱情关就靠这些内容来衬托出来的。

把她放在有着天壤之别的两组家庭之间让她选择,更能突显其个性。

另外这些文字实际也给焦母以有力的回击,从侧面否定了焦母对刘兰芝的看法,她并非象焦母说的那样“此妇无礼节,举动字专由”。

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男方择妇要求是比较高的。

一是看重形象,当然所谓形象不光是外在美;二是看重女方的才能;三是看重门第。

何况诗歌中所写的是县令,太守家求婚,那么对女方的要求肯定不是马虎的。

他们要取的决不是目不识丁,不懂礼节,粗俗邋遢的女子。

看来诗歌中“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所说不假。

这些内容从侧面衬托出她是一个漂亮能干,知书达理,温文贤淑的大家闺秀。

当然文中还有好处运用了衬托不一一讨论。

作为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灵感。

学生的灵感其实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我们一定要学会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永恒的泪无尽的愁

—浅析朱淑真与林黛玉悲情而又激情的人生

苟利锋

摘要:

两个同样才也纵横,泪也纵横的闺中女子,有着同样悲情而又激情的人生,不同在于一个是现实中的“肉”,一个是艺术上的“灵”。

关键词:

林黛玉朱淑真悲情激情

文献标识码:

A中图分类号:

I

宋代闺阁女作家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

“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其伉俪,乃嫁市井收民家妻。

一生抑郁不得志。

”(魏仲恭《朱淑真诗集序》)其著《断肠集》,正是这位闺阁女子用她“清新婉丽,蓄意含情”(同上)的笔墨。

对她断肠人生的点点描绘。

无独有偶,在朱淑真之后600年的清代作家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借“偿泪之说”塑造悲情女子林黛玉时,却恰恰以另一种方式再现了朱淑真这位才华横溢的闺阁女子悲情而又激情的人生。

林黛玉是曹雪芹费心“十年辛苦”精心塑造出的一个典型形象,这株“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的“绛珠草”(曹雪芹著《红楼梦》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回,第4页)自从离开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同上)“下世为人”已有“若许之年了。

”她就象滚雷闪电一样,一直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文学史的人物画廊里,始终散发着不同遮掩的光芒,光彩照人。

作为文学形象的林黛玉,在中国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她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和深层的现实人物基础。

这个时代,正是礼教最严酷,妇女背负最沉重之时,女子婚姻爱情的悲剧是普遍的。

朱淑真以一典型的中上层闺中女子身份诉出自己在面对悲惨的婚姻与爱情时的真实心理感受,更书写出她对幸福爱情婚姻的无限怅惘,这种自觉对爱情的追求,强烈的自我与女性意识,正是朱淑真身上的闪光点。

把朱淑真和林黛玉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文学形象化的林黛玉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朱淑真,既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点。

可以说,朱淑真是林黛玉在现实中的躯体,林黛玉是朱淑真这类闺阁女子艺术化的灵魂,同样为情所苦,为爱而伤,有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美。

更令人惊叹的是,强烈的自我与女性意识,对爱情婚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她们身上最令人眩目的地方,而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则是罕见的。

就连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李清照都是望尘莫及的。

这也正是与林黛玉具有相似爱情遭遇的比比皆是的闺阁女性中,独独把朱淑真与林黛玉互为“灵与肉”放在一起比较的缘由所在。

而这两个人物实质上却是大不相同的,林黛玉和追求是自主自觉的,而朱淑真则是婚姻遭遇失败后才被动的寻找自我,黛玉的追求不仅是爱情婚姻,精神自由,更深层次和在于对精神家园的寻求;黛玉在追求不介理想破灭时,是何等的勇敢决绝,以死相抗。

而朱淑真则是哀怨的接受这种失败,转而用幻想的爱情为自己营造一所海市蜃楼,幽怨的慨叹自己的不幸。

一为悍女,一为怨妇,由此清晰可辨矣。

分析朱淑真与林黛玉的异同,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

“林黛玉”这一文学形象和更加准确的了解古代闺阁女子的悲剧爱情婚姻及其作品不是没有裨益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朱淑真与林黛玉的大体相似之处。

一、才也纵横泪也纵横

朱淑真是一个形象与身世均模糊的女作家。

关于她的姿容,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有在她的诗《新秋》中有“桃花脸上汪汪泪”的一点关于肖像的孤芳自赏,至于她究竟是美是丑,无人知晓。

不过就中国的史学规律而言,凡是才女,也必是佳人。

她们往往杏胳桃腮,雪肤花貌,梨涡一点,柳腰一搦,乃至于孜孜娓娓,风风韵韵,泪充点点,娇喘微微。

而曹雪芹,当然也脱不出这样的传统,试看他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同上,第三回,22页)的确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肖像是她心机敏锐,多秋愁善感的外露。

黛玉的这种心机敏锐,多秋愁善感在其诗中尽情展现,而凡间女子朱淑真也是毫不逊色。

清丽婉转的《画眉》,大胆痴迷的《夏日游湖》,哀怨凄婉,孤寂愁苦的《春日感怀》,泪光点点的《江城子·赏春》。

而“断肠”正是她笔墨断肠的主旋律。

“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

”《春恨》“哭损双哞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秋后有感》。

“魂飞何处临风笛?

肠断谁家捣衣碪?

”《长宵》。

“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

”《闷杯》“芭蕉叶上梧桐雨,点点声声有断肠。

”《闷杯》“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风中闻笛》“去年九月愁何恨?

重上山来益断肠”《九月》。

“逢春触处须慕恨,对景无月寸断肠”《伤别》。

“满院落花帘下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陈霆在其《诸山堂词话》中曰:

“朱淑真,才色冠一时”,钟惺在其《名媛诗妇》中曰:

“文章幽艳,才色清丽。

”后人更是将她与李清照合称为两宋女作家的双子星座。

《断肠集》也与《濑玉词》合称为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

而林黛玉是文学形象化的朱淑真,她借了朱淑真的诗才与愁情。

她有诗的气质,诗的性格,诗的素养与胸襟。

她的诗情更是才冠群芳,让人肝肠才断的《葬花词》,凌绝哀婉的《桃花行》,“口角噙香”的“菊花诗”,“缠绵悲戚”的咏絮《唐多令》,她本身就是一个在情旨与意蕴上升了的艺术和精灵,诗的精灵。

她学富五车,胸有王摩话,杜工部,李青莲,陶王柳以及刘、谢、阮、鲍瘐上乘律绝古千首,如珠玉流转于锦心绣腹,香溢满口;她的诗作更是兼雅怨,体被文质,令人惊心动魄,凄清哀绝。

两个才华横溢的闺中女子,却同样为爱情婚姻而泪流不断。

黛玉被作家附上了“偿泪”的神话,所以她的泪即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也无可厚非,极尽自然,而朱淑真却是被人为的悲惨婚姻的折磨,“鸥鹭鸳鸯做一池,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