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001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模拟题五套 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docx

哲学模拟题五套考试复习含模拟题答案

《哲学》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唯物论和唯心论回答的是(C)

A、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2、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B)

A、形而上学。

B、唯心主义。

C、二元论。

D、诡辩论。

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B)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

4、由认识到实践是(B)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C、认识过程的结束。

D、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表现为(CE)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B、辩证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宗教唯心主义。

E、客观唯心主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D)

A、相互联结的关系。

B、精髓和非精髓的关系。

C、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D、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3、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BD)

A、阶段性部分质变。

B、爆发式飞跃。

C、局部性部分质变。

D、非爆发式飞跃。

E、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及场所的变更。

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D)

A、纯粹是偶然的。

B、是必然的产物。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时势造英雄。

E、有的是偶然的。

5、承认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有(ABCDE)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庸俗唯物主义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BCE)

A、事物的简单重复。

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质的变化。

7、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CD)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理性认识。

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ACDE)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

E、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

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1.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

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过程。

第二,意识能够能动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人的意识能够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相应的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等,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

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1)辩证的否定包括以下含义:

①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辩证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否定和肯定的对立统一。

这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使一事物被否定,转化为它事物。

因此,否定是一事物向它事物的转化,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这种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

首先,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环节,因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不会有发展和否定。

其次,否定又是新旧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并在吸收旧事物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新旧事物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辩证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部抛弃、否定一切,而是"扬弃",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

这是辩证否定的基本含义。

(2)坚持辩证的否定有重要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指明,对待一切事物要有正确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反对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部抛弃的虚无主义。

3、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由内部的、本质的联系所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由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所决定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用。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因而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也没有离开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试析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对于实践标准,我们必须作辩证的理解。

人的一切认识是否包含真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最后的验证,此外再无别的办法。

这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

但是社会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这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实践标准是绝对和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工农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人民创造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物质前提;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文化活动的源泉;劳动知识分子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并且有的体力劳动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旧制度的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四、论述题(14分)

1、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最终作用是生产力。

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其次,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或早或迟的变革,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于是从旧的社会形态过渡到新的社会形态。

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评价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

《哲学》模拟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哲学是(C)

A、包含各门科学的一门科学。

B、融合在各门科学之中的科学。

C、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说。

D、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

2、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

A、唯心论。

B、机械唯物论。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发展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观点。

D、实践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C)

A、时间的绝对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客观性。

E、时间的连续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C)

A、阶级性和实践性。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E、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性是(CE)

A、矛盾的同一性。

B、绝对的等同。

C、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D、包含变化的同一性。

E、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是指(BE)

A、科学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D、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E、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5、因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所以物质是 (BCE)

A、不可知的。

B、可知的。

C、客观存在的。

D、抽象的物质概念并不是具体的实物。

E、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6、唯物辩证法是 (ABC)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构成的科学体系。

D、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否定。

E、对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否定。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BDE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社会历史活动。

C、生物的适应环境活动。

D、人类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E、客观的物质活动。

8、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CE)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C、产品分配形式和由此决定的消费关系。

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不是自发的、朴素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能说人人都懂哲学。

  

(2)联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对自发的朴素的世界观的总结和概括。

2、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这是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世界是统一的,它只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而不是两个平行而独立的本原,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即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它们的共同本原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③世界统一于物质是统一于物质的最普遍的本质属性即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就从根本上掌握了唯物辩证法。

但是,它又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必须完整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4、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占首要的地位和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是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能从实践中产生。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而反映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表现在①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给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②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和实验手段。

③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积累着越来越丰富的经验。

因此,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客观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依他们的主观感觉而定,只能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

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只有它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判定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此外别无检验认识的办法。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去用它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这种认识再好也没有什么作用。

5、什么是生产方式?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四、论述题(14分)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

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

 

《哲学》模拟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哲学的对象是 (C)

A、各种事物的规律。

B、各门具体科学的规律。

C、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

D、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事物矛盾的精髓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理性认识是(A)

A、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对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

C、对外部形象生动具体的反映。

D、对现象的直观反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人的大脑是(BC)

A、思维的机器。

B、意识的物质器官。

C、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

D、自我感觉的产物。

E、人工智能的结晶。

2、在下列各项中,哪些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BD)

A、实事求是。

B、提纲挈领。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牵牛要牵牛鼻子。

E、眉毛胡子一把抓。

3、根据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DE)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的属性。

C、认识事物的矛盾普遍性。

D、认识事物的质。

E、认识事物的矛盾特殊性。

4、国体是指(BC)

A、国家的特点。

B、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国家的形式。

E、国家的职能。

5、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是(ACD)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E、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6、形而上学(BCE)

A、不是世界观而是方法论。

B、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

D、否认事物之间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E、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BD)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B、理论要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理性认识必须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BCD)

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决定。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①剥削阶级制度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②唯心主义反映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得到剥削阶级的积极提倡,是唯心主义能够在阶级社会发展的阶级根源。

③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片断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

2、如何通过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进一步说明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基本原理?

  

(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说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

  

(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这从两方面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

第一,从它产生的生理基础上,意识依赖于人类的大脑,离不开进行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第二,从其内容和对象上,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被反映的对象,只有大脑而没有被反映的对象,仍然不能产生意识。

  (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决定于物质,即意识的反作用要受物质运动规律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所制约。

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形式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

②同一性和相对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斗争性将导致同一性的破裂和分解。

同一性是暂时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既受同一性的制约,又能够打破这种条件,建立新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讲,斗争性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1)绝对真理又叫真理的绝对性。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而言,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又叫真理的相对性,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的正确认识。

②从深度上看,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的正确认识也只是近似的,不够完善的。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包含的。

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有机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是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或迟或早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它一经产生,就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

四、论述题(14分)

1、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哲学》模拟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的可知性。

2、"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错误在于(B)

A、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4、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D)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真理是绝对的,客观真理是相对的。

D、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那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BC)

A、不可以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B、审时度势。

C、运筹帷幄。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2、量变是指 (BD)

A、事物显著的突变,对原有度的突破。

B、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C、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D、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E、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偶然性(CE)

A、存在于必然性之中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B、背后不一定总是隐藏着必然性。

C、总是和必然性相联系。

D、只存在于社会现象当中,自然界不存在偶然性。

E、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C)

A、国体决定政体。

B、政体也决定国体。

C、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并服务于自己。

D、政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E、国家类型和国家形式的关系。

5、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内容是(ABCDE)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E、人类意识统一于物质。

6、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BCD)

A、时时有矛盾。

B、事事有矛盾。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

E、矛盾的差异。

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CDE)

A、借助思维对事物的认识。

B、关于事物本质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C、借助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认识。

D、关于事物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E、生动形象的认识。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 (ABC)

A、社会形态。

B、社会的基本矛盾。

C、社会的发展规律。

D、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①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象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最普遍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因而它必然要以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门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各门具体科学是错误的;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宣传所谓"哲学无用论"也是完全错误的。

2、怎样理解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

  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劳动使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②劳动为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