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0078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docx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

文化变迁中的金融逻辑

主持人:

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金融危机留下的创伤对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场危机由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引发,使人们对金融的力量再一次刮目相看。

那么这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金融之战,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战争背后的金融学逻辑是什么,中国能够顶住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得益于怎么样的文化基础,文化与复杂的金融逻辑有怎么样的关联,这对一个正在腾飞的文明古国未来的发展,又有怎么样的启示?

有关这样一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先生。

大家欢迎。

陈志武:

谢谢。

主持人:

欢迎陈先生再一次做客《世纪大讲堂》。

我们现在看一下大屏幕,介绍陈志武先生的一个短片。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中国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在出版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力作《金融的逻辑》再次引发学界热议,其中所谈到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一、访谈

主持人:

陈教授,你是国际上的金融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了,我请教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就是汉语中间,金融这个词汇是不是历史时间并不太长?

陈志武:

应该说金融这个词,可能存在时间我想至少有好多个世纪,在中文里边,但是以前对金融的理解,往往是根据中文的"金"和"融"这两个字。

主持人:

字面意义。

陈志武:

字面意义来做一些解读,但是我觉得这个是误导性比较大,要我看一个更精确的、更准确的一个定义,应该说是,所有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重新配置,这种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今天大家理解的买股票,股票你今天,给你一个机会,你今天把存下来的钱,不想花的钱,可以用来买股票做投资,然后呢你做这种投资以后,指望的是以后能够赚钱,能够一年以后,一个月以后,或者五天以后,或者是多长时间以后,以后能够得到这个投资回报,不管是红利回报也好,还是那个股票要升值,得到的回报。

但是仔细看的话,这个时候是把今天的可以花的钱存下来去买股票,指望的是以后得到回报,这是一种跨时期的那个价值转移。

另外呢,你像借贷,像住房按揭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的价值或者收入的转移,是把未来的收入转移一些到今天来。

当然这是两种最简单的那个跨期的价值重新配置的这种交易,这种金融交易了,还有像养子防老,就是通过养子,生小孩,然后把我今天的这些钱去供养,儿子,让他长大,然后读书,但是我指望的是以后呢,能够等我老了以后,他可以给我一些回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因为金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跨期这个价值转移,或者是跨期这个风险重新配置,这些方方面面的交易的内容,都是我们研究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

但是我们看到,实现金融交易的方式可以很不一样,既可以通过现代的这种股票市场、金融市场,也可以通过很传统的家庭,养子防老,以这种非常人格化的这个方式,把儿子当成股票,当成保险,当成养老基金等等,以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但是尽管实现方式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

主持人:

都是一种金融的跨期的投资行为。

陈志武:

对。

主持人:

所以您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做《金融的逻辑》,这个题目就非常地有吸引力,猛一想,其实是对的,就是金融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任何复杂的行为背后,一定也有相应的复杂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过去不太去清理这个背后的逻辑是吗?

陈志武:

对。

二、为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的逻辑

主持人:

那么这种逻辑的话,金融型这样行为,一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金融的行为,可能遵循的逻辑是不太一样的,您为什么会想到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金融的逻辑呢?

陈志武:

随着现代社会有了方方面面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以后,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找到最优投资组合,还是不是很优的投资组合这样的概念,我后来想,那传统的社会,它原来你比如说中国只有这个货币金融,但是没有真正的证券金融。

那么在那样的时期,宋朝也好,唐朝也好,汉朝也好,或者更早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怎么解决生活安全需要的,生老病残啊等等,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候,我靠什么东西来实现生病的时候,老了以后,我的经济保障。

所以后来发现,越往这个方向想,往这个方向走,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包括儒家文化也好,它背后的话有它非常强的金融的逻辑,就是说待会儿我会讲到。

就是实际上之所以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次序的这种文化体系,它有非常强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通过这种人格化,生儿子、生女儿来达到这个养老的保障,生病了以后,有所保障的这样的一个经济目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之所以原来的这个名分等级次序,辈分也好,按照辈分定位的整个社会结构,尽管它非常刚性,而且对于个人的权利,对个人自由,约束特别得多,但是它在原来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这种金融证券市场的时候,这些三纲五常的这个次序,有它的非常重要的这个贡献,就是保证整个社会通过生小孩,以这种人格化的方式实现经济保障,它的可执行性,它的可靠性,变得非常高。

主持人:

通过一种伦理的责任,然后约束了每一个人的行为,包括他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

陈志武:

对,这样的话就让大家,不管是做父母的,还是家族里面其他的成员,大家都愿意往这个体系里面投入更多,因为回报的可靠度,通过严格个人,自由选择空间的这种三纲五常这个次序的,使得这种交易体系的可靠度非常高,所以大家都愿意往里边投资,往里面奉献。

主持人:

越来越强化了这个结构。

陈志武:

越来越强化这个体系。

当然这个里面这个代价也很大,那特别是今天在中国,我们明显地看到这个体系正在解体。

主持人:

解体,因为这个体系对自由的约束太大,而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必须的前提。

陈志武:

对,而这个时候其它的更好的、成本更低的替代的安排,由金融市场提供的这种替代的安排,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可靠,特别是随着中国的保险行业,养老基金行业,还有其它的投资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以后,那么这种金融市场提供的这种安排,给我们个人的选择空间更多。

主持人:

更多。

好,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教授演讲,他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大家欢迎。

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之时,让世人在想着如何解决危机的同时,也深刻的反思背后的逻辑问题,在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维产生怎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引申出的金融学逻辑如何理解?

神秘的东方儒家文化,包含了怎样缜密的经济学原理?

陈志武:

那么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文化变迁的金融逻辑,也就是说如何从金融的角度,从金融交易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2500年以前,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出现,而且在过去2000多年中间,总体上儒家文化,当然也包括在其它的国家,其它传统国家,其它的文化,总体上使得人的生存下去的能力,提升了很多,或者说最大化了。

三、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跟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关系

当然讲到这个文化变迁,或者是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到底跟金融市场的发展,跟市场发展又有什么关系,我先呢就,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比如说在黄梅戏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典的一首歌,《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要仔细去看一看这首歌的内容的话,比如说下面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对于家、对于婚姻的这个最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样子。

比如说这首歌里面就讲到这样的,有这样几句话,就说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前面这两句话,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什么一个境界呢?

仔细地想一想,传统的家,实际上是一个生产单位,就是像我们原来计划经济的合作社一样,它这个合作社是男的有男的职业的分工,妻子有妻子的分工,就是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等等,这样的,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家,最理想境界的家,或者是两个人结婚的时候,原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这样的那个生产,这个生产单位,建成这样的生产单位,然后实现这个劳动分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当然这个也是出于利益交换或者规避,互相规避风险,互相保障的这样一种功能,但是夫妻恩爱苦也甜,从这个里面我们看到,夫妻双双把家还里面,包括两个内容,至少,或对中国的传统的家和婚姻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意义中“家”的概念,在发生怎么样巨大的变化?

儒家文化如何诠释,“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它背后所承载的金融学逻辑?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家是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家,婚姻又是实现情感交流,这样的一个场所,但是呢要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实际上这个传统中国人,对家的,对理想境界的这个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从生产单位的这个角度所建立的,所理解的家,在过去30年,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解体,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不管是有沃尔玛也好,家乐福也好,国美电器,还有苏宁,超市等等,这些不同的公司化的连锁店公司正在中国的各个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于小镇,正在把原来的夫妻杂货店的这种经营方式,也慢慢地被挤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多的大的生产公司,制造业公司,和公司化运作的这些连锁酒店,连锁餐馆和连锁超市等等,这些都对于中国家的,作为生产单位的解体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我知道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拍一个新版本的《四世同堂》,当然背后的话,肯定是表达了很多的愿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重新恢复传统的儒家的家,或者四世同堂的这个境界,愿望到底有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今天想要介绍一下,从金融交易,从金融市场,从金融学的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家,四世同堂的境界,它所形成的背后的金融逻辑到底是什么?

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四世同堂这个境界背后的金融逻辑的话,那么更可以让我们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不仅仅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发生,而且要再建立四世同堂的这个作为给中国人提供这个安身立命,不管理是经济上安身立命,还是其它方面的安身立命的这个愿望,可能能够实现的概率并不是太高,那为什么我是这样子说呢?

我们大致上可以这样子来理解。

所有人,不管是古代的人,几万年以前,还是几千年以前的人,还是几百年以前,还是现代人,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每一个人从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肯定面对很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管是生病也好还是出现什么自然灾害,天灾人祸也好,还是老了以后不能动了,没收入,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可以这样子去看,来理解,为什么原来在中国,我们说为了防老,为了养老,为了这个在发生生老病残的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所依靠,所以我们说孝道文化要推崇,更具体来讲就是养子防老,通过生小孩,今天让小孩去好好地读书,在他身上尽可能花很多钱,这样的话,用以保证他未来能够很有出息。

那么如果他很有出息的话,以后可以给我,老了以后或者我生病的时候,他可以很好地养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因为金融不是为了别的,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那个不同时期之间的收入,或者是价值,进行那个跨期的配置,或者是跨空间这种配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具体来讲,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交易,只不过它这个实现那个金融交易,实现跨期、跨年龄交易的这个方式是通过儿子、女儿,以非常人格化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跨期的价值交换,跨期的价值交易,像这样的一种,那个经济交易安排,必然会要求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上面,必须的要有相配的制度文化,会规范人们行为的这些规则,原来在中国的这个家庭里面,比较典型的境况大概是什么样子呢?

儿子女儿小的时候,特别是在他们的父亲要讲话的时候,儿子女儿是不可以还嘴的,说话的,即使要跟父亲说话,儿子也不能够声音太大,那么之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顺从,这种名分,辈分,基于辈分的这种等级的差距的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如果子女不是来不来就还嘴,不是来不来就表现他非常个性化的这个人格等等这些,那么以后的这个孝敬的保障就有了,这就为什么,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三纲五常主张的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然后就是兄和弟,然后夫和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从出生的那时候开始,我在整个家庭、家族,整个社会里面,我处于什么位置,就已经给我固定下来。

而之所以以这种非常刚性的形式,儒家文化以这中刚性的形式把我们每一个人的位置,给它固化下来,固定下来,就是因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的空间太大,太自由了,然后让我们的个性化的这个表现太放肆的话,那么最后呢不仅仅我的父母,我的兄长,还有我其他的这个亲戚,家族里面的其他的人,还有社会上的,我能碰到的人,他们都会觉得,我的那个自由化、个性化,个人化的这种表达和行为,最终会威胁到这个我的父母,我的兄长,还有社会上其他的人的这个经济安全。

除了儿子女儿人格化的方式实现经济安全之外,另外一种,今天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一个实现经济安全保障的这个安排,就是金融市场,这就为什么在我看来,一方面,你可以通过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你的子女上面,然后指望着子女来回报,另一方面今天呢至少可以,也可以去买保险,外部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的这个保险,这些养老资金,这些股票,还有其它的投资品种。

这些现代金融产品,这些非人格化的,没有什么人,没有血,没有肉的这些金融市场提供的这些金融产品,也可以达到这个养子防老,实现生老病残这样的风险交易,价值跨期配置的这样的一些效果,当然金融市场这个发展,又有它自己相应的配套的这个制度架构,这就为什么我们说,你要依赖这个金融市场来达到这个个人安全,生活安全,未来的生活安全的这个保障的话,那么法制,现代的这个法制必须的也要相配地发展起来,否则的话,金融市场本身没办法深化发展,所以我们大致上可以看到,第一种实现个人经济保障生老病残,这种经济保障的这种安排是通过家族,通过成家,嫁人或者娶媳妇,然后生小孩,以这种方式来实现一辈子的,我每个人一辈子的经济安全。

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金融市场,那还有什么方式是我们熟悉的呢?

实际上第三种方式就是通过社团组织,比如在中国南方,在广东,以前有一个自梳女的这样的传统,就相配的有,广东人叫做姑婆屋,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十三四岁的,或者十五岁的年轻的女孩,她选择不结婚,那么她的父母可以在一天办一桌酒席,把村里面,或者周围的那些朋友亲戚都请过来吃一顿饭,然后告诉大家,我这个女儿,王五,她选择不结婚了,不嫁人了,所以今天你们都知道,然后呢她选择通过仪式,许诺让她自己作为自梳女,然后办完这个仪式,办完这个酒席以后第二天,那女孩她就带着行李,就搬家到一个,一般地来说,都是一个佛教的寺庙,但是也不一定完全是个寺庙,所以广东人叫做姑婆屋。

她到那个姑婆屋以后,那个姑婆屋是一个女士的组织,是一个社团,她这个社团呢里边有年纪很长的自梳女,也有中年的自梳女,也有刚刚加入的这些年轻的自梳女,而加入这个团体以后呢,年轻的自梳女,她每天工作劳动赚到的钱,生产的粮食或者蔬菜,全部供这个姑婆屋大家一起来分享,也就是说年轻的自梳女,她起到了供养老年的自梳女的这样的一个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姑婆屋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互助单位,又是一个风险交易体系,也是一个可以说是内部的人际价值互相交换,互相做风险配置的这样的一个内部金融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

在缜密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安排之下,“养子防老”的投资观念,是如何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得到巩固?

如今的中国社会,这种观念是否发生转变?

为什么我说这个重新建立四世同堂,来依靠四世同堂这样的一个安排,给我们中国人提供那个安身立命那个保障的,这样的一个愿望很难实现,也在于以人格化的养子防老的这个方式来实现经济安全,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延伸出来了很多其它的风俗,其它的传统,其它的习惯。

比如说这个休妻。

唐朝的休妻的第一条的原因是无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这个不孝有三,无子为大,这个至少是从唐朝的时候开始,无子,不能生儿子,可以是作为这个最重要,最首先的,第一位的可以作为休妻的这个理由。

但是我大概算了一下,所有这七条休妻的理由中间大概至少有五条理由,是跟养子防老的经济安全,交易,风险交易安全有关系。

因为我们都知道原来有纳妾的这个传统,也有娶好多个媳妇,好多个妻子这个传统。

因为我们知道就是一个妻子,如果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妻子的话,这个妻子有可能不能够生小孩,这是第一。

第二呢即使能够生小孩,也许只能生女儿,那这个时候要只能生女儿的话,嫁出去了就是属于别人家,那么我们整个这一家上面的老的、中年的,还有其他的小的,以后的大家的生活安全靠什么来保障呢,即使能够生小孩,但是要是只能够生女儿的话,那这个时候大家的安全都泡汤了。

从第三方面来看,即使能够生儿子,也许只能生一个儿子,因为我们今天可能大家如果去买股票,去做投资的话可能很多的这些股票专家,这些金融理财大师跟你说,你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钱,都砸在一支股票上面,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面,万一这个篮子砸下来,不是把所有的鸡蛋都给砸掉了嘛。

那怎么办,还是就像我们要买股票,要分散投资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原来说多子多福,多子多福实际上是一个从降低风险,降低投资风险,这个风险最小化的这个角度来讲的一件事。

那么刚才讲到的一个是从那个金融逻辑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中国在2000多年以前出现了这个儒家文化,尽管我们今天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时候,很多的先知先觉就大大地去轰击儒家文化的这些方方面面的,非理性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这些安排,也呼吁打倒孔家店。

但是到后来我们发现,实际上特别在今天,今天在我看来,原来即使真正地把孔家店打倒了,如果外部金融市场,没有发达起来,没有发展起来的话,那么最后我们会发现,孔家店还是可以给中国人提供这个安全保障。

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个,夫妻双双把家还中间体现的这个家和婚姻作为生产单位,作为风险交易单位,它的这个功能,这个意义上的家是越来越被解体,但是作为爱情的家,如果情感的家,在中国社会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重新上升,或者是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让家庭重新定位在情感交流,定义在爱这个上面。

当然实际的中国社会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呢,过去这些年跟杜俊林同学,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生,对于很多中国的大城市,省会城市,地区城市,县城还有五个农村的村,做了非常多的这个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北京作为最大的城市,然后山东济南和四川成都,作为省会城市。

然后还有地区市像内江等等三个不同的地区市。

那么县城我们也找了三个,那么我们想去了解一下,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有的价值观念,到底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我们想看看,不同地方正因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或者说金融市场这个进入渗透不同中国社会,不同中国地区的这个程度是不一样,所以我们想看看这些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或者说进入的程度的差别,到底对不同地区的人,他们的观念,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做了这些,做了很多的问卷调查,问了他们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能够给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有关系的这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生小孩。

那第一个这个选择的是因为爱小孩,出于爱,出于感情。

第二个选择的是养子防老这个是经济目的,第三个选择的是传宗接代,就是非经济,但是也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出于其它的因素,就是传宗接代,第四个原因就是说其它的原因,那么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发现在北京的话,大概是62%的人会说,因为感情,因为爱小孩子,所以生小孩。

这个省会城市56%的人这样说,地区市的45%,县城大概是50%左右的人,说是因为爱小孩,因为感情,而农村大概只有20%的人说是因为感情,而回答说因为养子防老,因为这个经济功能,因为经济方面的这个风险考虑,风险交易方面的考虑,做这个选择的呢,在北京的话大概只有16%的人,会说是因为经济原因,因为养子防老而去生小孩,这个大中城市大概是在18%到30%左右,县城也30%,农村正好反过来就是62%的农村的人会说,是因为养子防老这个经济关系,所以去生小孩。

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实际上从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话,现在的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县城等等,价值观念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个也很能够理解。

像在北京我很多的朋友我就注意观察,在他们的生活条件,收入越来越高,然后这个保险,养老方方面面的这些安排都做好了以后,不知不觉的实际上他们看待自己的子女,不是像原来的那个中国传统的父母那样,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女儿,他们就想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安全,想到了自己的投资。

实际上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把中国的子女,特别是城市的子女,从交易工具中间被解放出来,所以这就为什么,金融市场,金融发展最终可以解放个人,具体化到这个先把我们子女从交易工具,交易目的中间,给解放出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是特别是在大城市,甚至于中等城市,中国的家庭正在从原来的垂直金字塔式的这个名分等级,辈分等级次序这样的一个结构,慢慢转移到更加偏平的,更加水平的,人人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家庭结构,这个原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一旦中国的家庭,从原来这个利益交换,从原来的风险交易,跨期交易这样的一个,以这个功能为主的这样一个状态,转移到这个越来越是以情感交流,以爱情来定位中国的家庭以后,正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情感,爱情这个是逼不出来的,就靠刚性的次序安排是逼不出来情感,也逼不出来爱情的,就像我们知道原来这个包办婚姻,你可以说是包办婚姻结成的夫妻,丈夫知道对方是她妻子,妻子知道对方是她丈夫,两个人睡觉在一起吃饭可能也在一起,工作也在一起,但是这个不一定就在他们之间,能够有爱情,因为爱情这个东西是逼不出来的,所以这为什么当经济交易功能,利益交换的功能,从中国的家庭被剥离出来,由金融市场来取代了以后,新的中国的家,更多的是以情感交流,以爱情来作为定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知道很多的人,觉得这种转型带来的是更高的离婚率,然后让人们觉得结婚了以后,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安全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爱情终于在中国社会,能够成为婚姻的最主要的这个基础,最主要的原因的话,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给中国人带来的这种个人解放和个人幸福。

好,谢谢大家。

当“四世同堂”的交易体系无法再形成,新的投资渠道如何构建?

“家”作为独立的经济生产单位,当受到冲击时,它的存在基础是日渐淡薄?

还是愈发巩固?

四、访谈

主持人:

非常感谢陈教授精彩的演讲,刚才陈教授在他的演讲中间,讲到我们一种新的金融市场,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在中国出现建立以后,它有可能让我们从这种刚性的家庭的家族的这种伦理责任中间,把有一些功能剥离出来,这个可能对中国的社会转型会产生一种非常刚性的一种内在的推动作用,是吧?

陈志武:

对,所以这就为什么,在我看来很多的人,特别这些所谓的新儒学者,表达的这些愿望,可以理解,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整个社会越来越市场化,也包括越来越金融化,那么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那么习惯,不那么熟悉的,这些新的现象和新的人际关系,但是要我看的话,要恢复到原来的这个四世同堂这样的一个交易体系,或者安全体系。

主持人:

安全体系。

陈志武:

这个情感,包括情感安全体系,这个愿望很难实现,因为不止是因为现在这个金融市场,越来越能够代替原来的传统的家庭家族,来实现个人的这个经济安全保障,也因为现在的人口流动大大地增加了,所以我刚才开始,之所以讲到原来的那个夫妻双双把家还意义上的那个"家"作为生产单位,作为情感交流单位,这个"家"作为生产单位,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解体,使得中国夫妻花在一起的时间,以非常快的速度在下降,另外,原来的传统的中国,大家作为左邻右舍的这个时间,世世代代作为左邻右舍的这个时间和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主持人:

几代人在一起做邻居。

陈志武:

对,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在那种因为生产,因为商业活动的话,都是在那么小的范围发生,而且世世代代都这样的情况之下,四世同堂,不止,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当地以前所唯一能够依赖的安全保障,也差不多是最可靠的一个安全保障。

但是现在的话,城镇化,快速城镇化的发展,然后你今天是在哪里出生,像我们两个都是湖南人,我现在在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