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224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docx

边坡地质评估报告

 

*******进口工程用地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进口工程

二○○九年十月

 

*******进口工程用地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职责

姓名

签名

审核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总经理

 

*******进口工程

二○○九年九月

 

 

前言

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

*******进口工程边坡位于**山坡脚地带,坡面松散坡积层下沿宽约50米左右,向山顶逐渐收缩,延伸高度大约在50~70米,呈三角形与山体岩石面相连,两侧有小型冲沟发育,发生较强降水时可汇流成具有一定冲刷能力的坡面径流。

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高速*标段标委托陕西省地质勘察院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一、法规和政策依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3、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二、评估技术依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

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勘察规范(1:

50000)》(GB/T14158-93),1993年;

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第三节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根据*******进口工程边坡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进口工程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预测其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

1、调查评估区及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对其复杂程度做出评价。

2、通过野外综合地质调查,查明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并进行现状评估。

3、根据边坡处的位置、岩土体特征及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分布情况等,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边坡一带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4、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

5、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危险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第二节边坡概况

一、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工程概况

**高速*标段标*******进口边坡位于**山坡脚处,以前为茶园,因工程需要征地刷坡,东侧边坡总长约120m,最大刷坡高度10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

0.75;西侧边坡长度约90m,最大坡高8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

0.75。

1、西侧边坡

该段边坡东起*******进口便道与侯家沟村上元社乡村道路的相接处,呈东西向延伸,总长度约120m,边坡由西向东及由北向南逐渐增高,高度8~50m,*******进口左侧刷坡分为2级刷坡,,之间有2m平台,坡面角30~50°,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

坡面未采取支护措施,坡脚为排水沟及**高速*标段标*******进口工程施工生活区,距生活区活动板房平均约2m。

2、东侧边坡

东侧边坡坡脚线延伸长度约90m,坡顶延伸长度约200m,边坡走向呈东西方向,坡面弯曲,形态不规则,坡高62m,总体坡度30~50°,局部坡面呈倒坡状;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

坡面绿植被茂密丰厚,边坡顶部为平缓的自然山坡,坡面植被较茂盛,坡脚东部位村民住房,建筑物距坡脚约10m,西段为**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

第四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一、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在技术方法、工作程度和工作量投入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开展工作,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等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确定的评估范围展工作。

具体工作如下:

1、收集资料

评估工作首先收集了已有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貌、区域地质、区域稳定性、区域地震和评估区地形、以往的评估等资料。

2、现场调查

调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危害程度;调查和访问区域开发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调查及访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3、物探

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安排野外物探工作,了解场地岩土体及场构造发育情况。

4、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

在研究以往资料、现场调查、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区内构造和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预测边坡及用边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分区评价,对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二、工作概况

我公司于2009年9月初开始准备和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2009年9月接到**高速*标段标的委托后,于2009年9月20日至25日对评估区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9月27日进行物探工作。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8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图件编制、编写报告。

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图1-2的程序开展。

三、完成工作量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表1-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项目

工作量

单位

数量

综合地质灾害调查

面积

m2

路线长度

km

0.8

崩塌

滑坡

1

地质点

2

数码照片

张/选用张

80/15

地质雷达

收集资料

区域地质报告

1

水文、工程地质报告

1

其它报告

2

成果

评估报告

1

第五节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区范围

根据边坡分布范围及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评估范围西侧、东侧至山体第一斜坡带。

具体范围为边坡向西侧、山坡外扩60~200m,评估区面积约12630m2。

二、评估等级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估等级。

1、工程项目重要性

根据前述可知受评估边坡属较重要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隧道属重要建设项目,因此,综合考虑受评估边坡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要性为重要项目。

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层岩石简单,地质构造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该区地震动峰值增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基本稳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3、评估等级

根据受边坡影响的工程重要性属重要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确定**高速*标段标*******进口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工程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干春旱,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响,气候垂直分带明显,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具春季气温回升比同纬度地区稍快,稳定性差,秋季降温迅速的特点。

该区年平均气温17℃,七月至九月最高,为33.9~36.4℃,十二月及一月份最低,为-6.6℃。

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年平均湿度在70~80%之间,日照数1300~1400小时,无霜期265天。

隧址区降水充足,据气象站记载,1951~1985年平均降水量为993mm,1981年最多,为1587.2mm,1965年最少,为580.9mm,最大年际差达1006.3mm,年际降水变化大。

每年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

降水量随地理变化也有所变化。

工程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常出现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灾害,并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区地质灾害。

二、水文

1、地表水

该评估区峪谷相间,沟谷切割强烈,溪沟及冲沟呈树枝状发育,最大地表水体为隧址区外围的白龙湖及进口的清峪沟。

而隧址区内地表水体以清峪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水文地质单元,清峪沟以东位于隧址区进口外侧以东,西侧单元以可根据**——老鹰岩、**——上安山——简家山、**——庙台山三条山脊走向线划分为呈“Y”形的北、南东及南西3个水文单元,各水文单元内主要分布有龙洞子沟、董家沟、唐家沟、杨家沟、李活窖沟、三场寺沟、罐子沟、成家沟、侯家沟及清峪沟、三堆沟、白龙湖等。

其中侯家沟为清峪沟主要支流,纵向流经隧道浅埋段,并发育四条支沟,一般期流水量分别为3.20L/s、7.59L/s、5.33L/s、11.46L/s,在雨季均可增加5~6倍流量,伴随基岩裂隙下降泉发育,一般流量0.05~0.35L/s。

评估区地表水注入白龙湖后汇流于嘉陵江,为嘉陵江水系,具雨涨晴消,涨退迅速的山溪水流特点,洪水期流量可增加大约5~10倍,受降雨影响大。

地表水流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或小角度相交。

2、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及含、隔水层的划分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漂卵石及碎块石类等粗、巨粒土中,含水层分布不均,富水性及渗透性差异大。

赋存于漂卵石层中的地下水分布于隧道进口下部的冲沟一带,渗透性强,与冲水沟互为补给关系,富水性强,含水量丰富。

而碎块石土分布于山地斜坡、山间沟谷一带,其地下水主要靠大气将水补给,部分地段由基岩裂隙水补给,其渗透性强,但其富水性差。

在隧道出口及线路穿越的沟溪段该类地下水埋藏较好,但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季节降雨影响,故该类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不丰富。

(2)基岩裂隙水: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和水量丰富及含水层的水理性质可将该类地下水分为4类:

①赋存于基岩浅表裂隙带,水量较丰富,富水性及渗透性较好;随着岩体埋深增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少,岩体逐渐趋于完整,含水空间随埋深增大而减小,地下水减小,富水性及渗透性减弱。

其含水量受降雨影响,雨季较丰富,不具承压。

②赋存于碧口群变质岩系中的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加里东期的石英闪长岩中。

该类岩体呈块状构造、板状构造,为岩浆岩及碎屑变质岩,岩质具有性脆质硬,具埋深大,分布广的特征。

该类岩体大部分位于青峪沟水文地质单元内(Ⅰ),而砂质板岩及部分安山凝灰岩多分布在三堆沟水文地质单元内(Ⅱ),为隧道穿越的主体岩性之一。

该类地下水埋藏一般>30m,石英闪长岩及安山凝灰岩岩体为该类地下水富水带;砂岩板岩具有一定的静水贮量,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随季节变化较小。

闪长岩段主要特征为富水性、导水性不均匀,其富水性及透水性强于砂质板岩。

大部分地段无水,局部地下水较丰富,具承压性。

③赋存于碧口群各类片岩、千枚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

该类岩体多为泥质变质岩,为片状、千枚状构造,岩质软,分布面积广,位于隧道出口段的三堆沟水文地质单元内,为隧道穿越的又一主体岩性,该类岩体富水性极弱,渗透性微弱,为贫水岩石,故该类地下水埋深较浅,分布广,但水量及其贫乏,无压或局部具微压。

④脉状裂隙承压水:

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安山凝灰岩、砂质板岩、石英片岩等脆性岩石侵入带、接触带或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中,该类岩体含水层垂直延伸较大,富水性主要受破碎带宽度控制,一般富水空间不大,富水性中等,渗透性较好。

该类地下水呈带状分布于隧址区,在侵入带上地下水较丰富,具承压及垂直渗流特征,而在断层破碎带附件贫乏或无水,静水贮量有限。

综上所述:

石英闪长岩富(导)水性在隧址区相对较强,其次为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等,而中~微风化片岩、千枚岩及凝灰岩其富(导)水性最弱。

而在石英闪长岩、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等含水层中具富(导)水性不均一。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隧址区内地下潜水主要接受地表溪沟水、大气降水的补给,而层间裂隙承压水主要接受后山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受季节影响较大。

由于隧道区山体地势较陡,地形坡度大,植被不甚发育,纵向沟槽发育,价值侵蚀基准面低,故有利于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

各类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经短距离运移,一部分在地形低洼处以呈散流或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或地表,另一部分沿裂隙带向斜坡下部径流,最终排泄于第一水文地质单元拟建隧道进口侧的青峪沟,以及第二水文地质单元拟建隧道出口侧的三堆沟,地下水流向与山体走向及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即**以西隧道进口端地下水流向以自东向西为主,而**以东隧道出口端地下水流向以自西向东为主,在隧址区深部整个大的水文地质单元内,为由西向东流,最终汇入白龙湖,在隧址区中上部地下水流运动行为非稳定空间混合流,以紊流为主,整体上为弱富水区。

青峪沟为隧道进口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主要排泄点及最低侵蚀基准面,青峪沟大致由西向东汇入白龙湖。

总体而言,评估区气象条件对边坡工程影响大,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台风、暴雨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地形地貌

该评估区*******位于川西北与甘肃省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北端中山区,穿越坪头山。

隧址区距广元市青川县SE向约27km,北端进口位于甘肃文县中庙乡下院社清峪沟村清峪沟,距姚渡镇约3km,南端出口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三堆村三堆沟安瓜坪,距沙洲镇约5km。

隧道进出口外侧均有乡村机耕道向外通往G212国道,交通条件较方便。

该评估区位于龙门山北部中山区,区内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呈现岭谷相间的自然景观,属构造侵蚀中山地貌。

隧道穿越坪头山主要山体**,该山体总体延伸方向呈北东向,与区内主要构造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

相对高点为**,标高约1650.6mm,相对低点为隧道进口外侧的青峪沟(标高约为700mm)和出口外侧的三堆沟沟床(标高约为670mm),相对高差达980余米。

隧道穿越的该段的该段山体冲(溪)沟发育,地面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多陡崖急坡,一般坡度约为40~60°,山体浑厚。

地表杂草丛林发育,其中丛林以灌木为主,此为乔木,基岩出露于陡崖沟谷处。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一、地层

(一)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资料、评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出露的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下古生界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地层及加里东期侵入岩闪长岩。

1、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

以粉质粘土为主,呈褐黄色、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质较纯,断面平整光滑,手捻略有滑感,局部夹少量强风化绿英石英片岩角砾,呈棱角状。

该层主要分布于进口外侧的侯家沟两岸斜坡,并在洞身段的宽缓斜坡及山脊附近零星分布角砾土等,厚0~6m。

2、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

以块石为主,次为碎石土,呈灰、黄灰、绿灰等杂色,稍湿,松散~中密,一般粒径组成为:

>200mm约占25~80%,200~60mm约占10~45%,60~2mm约占5~10%,余为粉、粘性充填,石质成分以石英片岩、闪长岩、安山凝灰岩、砂质板岩等,呈棱角状,局部具架空现象。

广泛覆盖于隧道洞身及进口斜坡上。

进口覆盖块石土,厚3.5m~4.5m,稍湿,松散。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主要沿隧道进口外的溪沟沟床附近分布,在洞身段冲沟一带亦有分布,以漂、块石土为主,浅灰绿色,潮湿~饱和,松散~中密,一般粒径组成为:

>200mm约占80%,200~60mm约占10%,60~2mm约占5%,余为砂质及粉粘粒充填,石质成分以强风化绿泥石英片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呈次棱角状为主。

4、加里东期侵入岩(石英)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

浅灰白,浅灰绿色,半晶质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结构,具若变质现象,微具千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为主,次为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弱绿泥石化,千枚化,片理化,局部夹流纹岩透镜体。

该地层岩性岩质坚硬,锤击声脆,震手,岩体较完整~完整,局部见节理密集带。

出露于**以北地区,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夹大量安山凝灰岩透镜体及石英岩条带。

5、下古生界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

该地层岩性区内主要为安山凝灰岩、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石英千枚岩、捐云千枚岩、砂质板岩及凝灰岩等呈不等厚互层状产出、夹安山岩、蚀变大理岩、石英岩及流纹岩透镜体,为主要基岩地层,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加里东期闪长岩呈岩墙、岩脉状侵入其中,呈角度不整合。

2、地震

根据2008年6月11日发布的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征周期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边坡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之牙包咀复背斜南翼,南距龙门山后山断裂——F4青川大断裂约4km,受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影响,区内常伴有高倾角逆冲断层及次一级轴部紧闭褶皱。

区内小型褶皱及断层发育。

1、断层

Fj1:

该断层为钻孔揭露,断于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石英千枚岩中,为隐伏断层,破碎带为碎裂岩。

灰绿色、灰色,破碎结构,块状、层状构造,岩芯挤压揉皱现象明显,偶见镜面,岩质软,小刀易刻划,岩芯破碎,多呈扁柱状,碎块状,块径8~15cm不等,锤击易碎,遇水及风化涨裂。

其母岩成分为石英千枚岩。

层状倾角与母岩一致,两盘岩石较脆易裂。

Fj2:

该断层地面表现为岩体破碎,后经钻孔证实。

断层在测区内自刘家山穿鞍部沿陡崖及顺沟槽延伸,断层面略呈阶梯状,具擦痕及阶步,走向在N50~N80°E之间,倾向NW,倾角约66°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发源于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二段中,断层破碎带宽5~20m,带内岩体为断层角砾、夹少量断层泥。

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岩性均为凝灰质角砾岩,两盘影响带宽约20~50m。

Fj3:

该断层地面表现为韧性断层,岩性为麋棱岩,宽1~5m不等,与上述Fj2相距约45m,走向在N50~80°E之间,倾向NW,倾角约68°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

至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二段凝灰质砂岩与捐云千枚岩呈断层接触。

根据钻孔揭露为灰黑色,麋棱结构,眼球状构造。

基质含量约占50%,矿物成分为石英及绢云母等;碎斑成分为石英及千枚岩等,呈次棱角状及少量次圆状,一般粒径为1~5mm,最大约15mm。

具碳化现象,稍污手;岩质极软,指甲易刻划,手可捏碎,保水状态局部会产生崩解;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凝灰质砂岩,下盘为捐云千枚岩,产状变化不明显,为337°∠71°,两盘影响带宽约5~20m。

Fj4:

该断层距Fj3之南约100m平行展布,其性状与Fj3相同,产状327°∠64°,断层岩为麋棱岩,破碎带窒窄,约2m,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捐云千枚岩,产状337°∠71°,下盘为凝灰质砂岩,产状315°∠40°,两盘影响宽约5~20m。

Fj5:

该断层在老鼋里以北的鞍部向E、W延伸,断层面略呈阶梯状,具擦痕及阶步,走向在N50~80°,之间,倾向NW,倾角约67°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

该断层至凝灰质砂岩与砂质板岩呈断层接触。

断层带宽5~10m,破碎带岩性为碎裂岩及断层角砾,夹断层泥。

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凝灰质砂岩,产状为315°∠40°,下盘为砂质板岩,板埋主体产状12°∠72°,两盘影响宽带约10~20m。

Fj6:

该断层位于老院里南侧。

在地表调查中,由于坡体强风化层厚度大,坡体岩性产状变化大,在老院里南东侧寻得断层点,倾向NNW,倾角72°,以北推测该处为断层,根据区域性质,采用其产状为板理产状,12°∠72°.断层断于砂质板岩中,断层岩为断层角砾,宽10~30m,上盘产状为12°∠72°,下盘产状为302°∠31°,两盘影响带宽约20~50m。

Fj7:

该断层为推测断层。

由于砂质板岩与石英片岩接触带风化层厚度大,覆盖好,且在完整岩体处调查得产状背立。

故推测断层的存在性。

根据区域资料推测其产状同Fj6,上盘砂质板岩产状302°∠31°,下盘石英片岩产状180°∠33°。

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宽约5~10m,两盘影响带宽约10~20m。

上述7条断层,除Fj1~Fj3由于钻孔查明其宽度外,其余断层由于洞身地表覆盖层厚,强风化层厚度大,故断层的定性及破碎带宽度的确定存在误差。

除上述7条断层外,洞身可能还隐伏有其它更多的小型断裂构造或造破碎带。

(2)拖曳褶皱

受构造及区域作用影响,区内岩层均具挤压揉皱现象,且明显,岩层具扭转现象。

在**出口外侧形成,倾向NNW,产状332°∠72°。

北侧岩层受Fj7影响,倾向NEE向,产状82~96∠18~27°,南侧倾向NNW,片理产状0~342°∠25~29°。

(3)节理

受区域构造及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区内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特别是洞口埋深较浅段,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呈裂隙块状及块状,层状结构。

(五)评估区内构造

1、断裂

根据*******进口地质资料,西侧断裂(F103)从评估区南东侧通过,但在野外实地调查中,该断裂构造表现不明显,仅在南段边坡见一宽3m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带内节理、裂隙、石英脉、中性岩脉发育),即为Fj1断裂在该处的表现。

Fj1断裂的活动性较弱,对评估区的主要影响即通过处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的完整性较差,总体对评估区的影响较小。

2、节理裂隙

评估区边坡上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其所处位置的差异,其节理裂隙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评估区北侧边坡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密集,一般3~4条/m,裂隙面较光滑,大多呈波状弯曲,延伸长度一般较小,约2~3m,主要发育如下几组:

288°∠43°

139~159°∠70~80°

243°∠70°

56°∠61°

南侧及西侧边坡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北侧边坡弱,节理裂隙密度一般1~2条/m,但裂隙平坡,延伸长度较大,一般3~5m,甚至达10余m,主要有如下3组:

235~250°∠50~60°

30°∠70°

185°∠50~55°

二、新构造运动

区域新构造运动以差异断块升降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海成阶地、水下岸坡、断陷盆地、断块三角洲、低丘陵台地等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单元。

断裂也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火山、地震、温泉的活动也与其有关。

实测资料*******范围内边坡上升速率为0.28~1.25mm/a。

三、地震

(一)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评估区在位于青川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未发生过8级的强震。

(二)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图青川地震带序列Ms—T图(

,1400-1999)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构造中等,处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内,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对评估边坡的影响较小。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评估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含水岩组特征,将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的颗粒孔隙之中,一般属潜水性质,局部具承压性质,主要含水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层。

残坡积粉质粘土含水层:

含水层由粉质粘土和砂质粘性土构成,厚度一般2.0~7.0m,分布于山体表部,土质较松散,利于降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渗透,透水性中等;由于含水层分布于高陡的斜坡上,地下水补给及径流通畅,地下水迅速向坡下渗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