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26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课时

第2课时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1912-19

19年的八年间,新建厂矿企业达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此推断,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应在()

A.一战期间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前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与新增资本企业与新增资本均较多,1928—1937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也较高,都属于黄金时代。

因此黄金时代应包含1912—1919年和1928—1937年,故选D项,A、B、C项均不全面。

答案:

D

2.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C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B、D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作用。

答案:

C

3.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并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时间“1926年”可知当时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A、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

D

4.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

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关键信息“知县徐赓陛查封各处缫丝厂”即可判断选C项。

答案:

C

5.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

轨的窗口

B.

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1897年”可知: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6.某历史研究著作中有下面的插图,这张插图反映出()

A.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扩大

B.政府完全放弃抑商政策

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D.洋务运动进入全盛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材料解读能力。

图片反映了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

B项的“完全”说法太绝对;C项出现于1912年至1919年;D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

A

7.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

“……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

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

③是在一战期间,一战结束后列强又卷土重来,故不符合“1911—1937年”这一时段,采用排除法,选B项。

答案:

B

8.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

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时

间信息“1927—1937年”可知当时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A项。

B、C项与题目中的“坚持下去”的信息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9.“1948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至8月21日止,已达6636946亿元,较1937年6月增发了47万余倍。

法币与

美钞的比价在1月为178000∶1,8月即为11080000∶1。

”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法币在急剧升值,物价必然大肆上涨

B.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崩溃

在即

C.国民政府应对时局的货币改革卓有成效

D.这11年来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

出国统区法币发行额增长速度过快、法币与美钞的比价在急剧下降即购买力在急剧下降,法币贬值速度惊人,由此判定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10.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

B.外国资本对中国毫无影响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晚清甲午之前已经出现中外资本的共存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

A

11.(2014·浙江五校联考)“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这篇评论最有可能发表在()

A.1905年《民报》

B.1915年《青年杂志》

C.1922年《申报》

D.1946年《解放日报》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企业的经营可知该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选D项。

A、B、C三项都是洋务运动的成就。

答案:

D

12.(2013·青岛模拟)福建华侨邱忠坡早年赴南洋经商,1875年回厦门创办万兴轮船公司,后参与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兼营进出口贸易,成为太古洋行的买办。

邱氏家族还涉足厦门的房地产、商铺等行业。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万兴轮船公司是洋务企业 ②邱氏创办企业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邱氏企业具有买办性质 ④邱氏企业家族性产业特点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和时间可知万兴轮船公司不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无关,①②错误。

答案:

D

13.(2013·潍坊期末)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

能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问题: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

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经济结构。

(1)问的“差别”直接根据课本归纳即可,“影响”主要回答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和

对西方的积极影响。

(2)问要联系教

材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等知识进行回答。

第(3)问的“特点”可直接从图中得出: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因素”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强的侵略考虑。

答案:

(1)差别:

中国:

重农抑商;海禁。

西方:

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

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

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现象: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原因: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特点: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因素:

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14.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

……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

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

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

……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

……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

《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

……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

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

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

……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

《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 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

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

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1954年)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张、唐两位学者主张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主张的理由。

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

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和材料二中“(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等信息得出两人的经济主张,联系“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苏联工业化建设分析时代背景;第

(2)问根据材料三中“四联总行”的经营活动得出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并从对抗战和民族企业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其效果;第(3)问综合材料内容归纳出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两种发展模式,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理解。

答案:

(1)张的主张:

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理由:

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任务急切且艰巨,本国私人资本力量薄弱,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唐的主张:

实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理由:

“获得”(或追求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人民获利

多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或实行统制经济会削弱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国市场广阔可以避免生产过剩的弊端。

时代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遭遇重挫;美国罗斯福推行新政,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或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以缓解危机、恢复经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对日战争日益迫近(或民族工业虽然总体尚弱,但发展较快)。

(2)措施:

政府直接经营(或重点支持)工矿企业。

效果:

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为抗日战争提供经济和物资保障;民营企业遭到官僚资本挤压,陷于困境。

(3)实质:

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争。

启示: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合理运用政府干预,培育正义、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