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300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4)感时花溅泪,。

《春望》作者:

杜甫(唐代)

(5)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作者:

王安石(宋代)

(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0分)

2、看拼音写字。

(4分)

①颓(pǐ)②挥斥方(qiú)

③寂(liáo)④漫(sù)

3、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阙秦以利晋()

(3)晋军函陵,君知其难也()

(4)何厌之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邻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群图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6、翻译下面句子。

(6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课外文言拓展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绩:

纺织

B.宁能衣其夫子衣:

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客:

把……当作客人

D.孟子谢,遂留其妇谢:

感谢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3分)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②徙舍学宫之傍③孟母以刀断其织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⑤妇辞孟母而求去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

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

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对诗歌主题的表达有何帮助?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jìn物体燃烧后的剩余)及散乱的棋局,结合诗的下一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说说这一描写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

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玉闹别扭。

B.宝玉的那块玉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

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期。

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最后来到林黛玉处辞行,遭到林黛玉善意的嘲笑。

E.贾雨村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

得知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他的岳父家荣国府帮助。

正好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到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

不久金陵应天府缺出,贾家便帮他谋补了此缺,贾雨村又上任去了。

13、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

为何说这话?

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2)简述“木石前盟”的由来。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14-15题。

(6分)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4、请简单概括有子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个选段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8题。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

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

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

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

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

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

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

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

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

“……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

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

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

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

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

”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

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

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

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

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

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

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

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

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

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

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

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17、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

你更认可哪一种?

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19、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

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

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

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

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

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

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

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光盘行动”的看法。

(150字以内)

五、作文(70分)

20、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

高中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而我们自己正在悄悄地改变着。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

不得抄袭,不得套题,不得出现班级、姓名。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38分)

1、

(1)鱼翔浅底

(2)怅寥廓(3)风萧萧兮易水寒(4)恨别鸟惊心

(5)自缘身在最高层(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4分)①圮②遒③寥④溯

3、

(1)通“倍”增加

(2)使....减少(3)驻扎(4)满足

4、C(3分)

5、D(3分)

6、①若、亡、执事各1分,共3分

②定语后置1分,衣冠1分,整句话通顺1分,共3分

7、D(3分)

8、B(3分)

9、C(3分)

10、等孟子长大成人,学习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英名。

(3分)

11、

(1)意象:

梧桐叶、芭蕉、灯花(余烬)和散乱的棋局(1分),这些意象更好地表达了作者(游子)羁旅的愁思与惆怅(2分)。

(2)这句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释义1分)营造了孤寂、惆怅、凄清的意境(2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12、

(1)BC(B正面还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C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5分)

13、(5分)

(1)王熙凤

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

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

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或:

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

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2)“木石前盟”。

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

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

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

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14、有子提出“务本”的主张,即对所有人而言要有孝悌的修养,对君王而言要孝慈的态度。

15、体现了孔子的主张:

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

三、(15分)

16、CD(C项“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的说法错误,从“小男孩”的行为看;D项“人类是……群体”的说法过于绝对,“创作动因”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5分)

17、①描绘(勾勒)出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推动了后面农夫们春耕和老黄牛腿断等情节的发展。

②表现(勾勒)出了黑夜的寂静和沉重,渲染了孤独和凄凉的气氛,为后面老黄牛的眷念和回忆作了铺垫。

③表现出深夜里整个村子的黑暗和阴森,不仅渲染了不安和恐怖的气氛,还推动了后面主人和屠夫合谋杀牛、老黄牛自尽等情节的发展。

(4分)

18、从立意看,另一种结局能够表现出小男孩的纯真和善良,有利于表现作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期盼和追求。

但这样完美的结局不利于表现立意的批判性,并会削弱小说的感染力。

(要从立意角度说,言之成理即可)(6分)

四、(5分)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

“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

“(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

“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回答说:

“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

“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

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

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

“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

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

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

“‘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

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

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