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583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docx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

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

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

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

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

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

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

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

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

“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

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

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

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

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

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

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

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

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

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一:

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

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

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

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二、地点:

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二:

一堂《图形的镶嵌》“课题学习”的教学课:

教师在黑板上先出示房间的面积和各种地砖的规格,然后让学生计算各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再讲解求需要块数时应掌握的注意点,然后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整节课学生没离开课堂半步。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

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

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三:

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

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

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

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只要把教师讲得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写到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

“听”和“练”成了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主动探索者和创造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

教学应当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

我们要改变教师包揽课堂的做法,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

教师要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就应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随着课堂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进行,新教材的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本人按照“初中教学教改,提高课堂效益”的三十二字口决“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作出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基本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教法作了以下一些改革尝试。

  一、加强自学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要着眼学生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提出预习要求,明确预习的步骤。

如:

做预习笔记;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主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3、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什么?

4、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通过实践,学生逐步增强意识,基本学会了预习的方法。

更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对预习课本产生了兴趣。

  “学问”就是学会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提介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现在,学生主动提问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强化课堂主体的活动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少年儿童天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好胜心和自尊心,这是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

少年儿童也有无耐心、怕吃苦、贪玩、不稳定、一遇挫折便消极等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导与监督。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不轻易给出正确答案,激发学生不断补充,逐步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提问做到由浅入深,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稍加思考能回答的问题。

3、实施激励评价。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答非所问,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都要给予鼓励请予坐下。

4、提供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锻炼胆量。

每节课排3-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到讲台上小结或讲述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或一个数学趣味题。

5、建立“一对一”的互帮小组,通过“互帮”达到“互助”;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根据人的心理认识过程可知,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可能一次达到要求。

所以提出“积极前提,循环提高”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能飞”的学生先“飞”,“能跑”的学生先“跑”。

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淡化了教师的讲,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循环过程中再解决,这样,课外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

教师也从繁忙的作业批改中解决出来,用较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四、坚持“三高”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结合我校科研课题《以课题为载体,教、修、研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高”(高速度、高起点、高效率)的教学原则,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当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现在,在许多教学过程中,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二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是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

难道教师的角色只能是正确的化身、英明的先知?

课堂只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

近几年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改革,如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是课堂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而已。

强调: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并实施数学问题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容易得到体现,但他们强调的是活动教学,况且也正处于研究阶段;或是理论性、指导性的研究,但我认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以学生提出、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地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逐步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展开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的教改研究。

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 “问题式(法)”又叫发现法,其唱导者是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他在《发现的行为》中指出: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他提倡自己发现、回答。

我将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方法是:

上课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中的问题设计,直至课堂小节都由学生小组完成的教学模式。

此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了体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小组合作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这样一来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师起组织、协调、启发、引导以及补充保障的作用。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结合日常教学,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

“什么叫学问?

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

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2、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要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且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

这样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3、“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运用时,学生分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时,要引导小组各成员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由于相互指责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

2、以新课标为基础,努力拓宽视野,提高认识。

3、经常与学生谈心,加强对学生心理、个性品质的研究。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阅读理解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5、建立学习小组奖励制度,使学生有正确地合作观和学习热情。

6、构造“问题资源库”。

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教材、现实生活、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逐步将问题加以分类、归纳。

新的教学方法,给我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我也将不断地完善这种教学方法,汲取其他教师在教改方面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方面去探索、去研究。

并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给自己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争取在教改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以上所谈的若干问题是笔者在课改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一些现象,提出来供同行们共同讨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的过程。

基于新课标赋予数学教学过程的这一新的涵义,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那种口若悬河的表演或满堂提问的教学过程已不适应当前的课改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对新课改要求的理解,探索出一套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三+二学习法”,“三”指新授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学生自学——师生互动——范例点评),“二”指拓展环节(分层训练——课堂反思),在新授环节中师生互动是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三种方式互动,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点拨,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我又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为理论支撑。

此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更新的逐步递进的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师生互动

之所以把两个环节放在一起进行探讨,是因为学生自学中必然穿插师生互动过程。

一个人如果在学生时代就能树立良好的自学态度、获得较科学的自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即使他离开校门,步入到新的领域,他也能很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学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要灵活掌控三个环节,以“自学”为基础,以“引导”为前提,以“互动”为枢纽。

自学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看书,而是有自学定向、自学方式方法引导的有组织的自主学习活动,可能是个体的独立自主,也可能是小组合作方式的自学,这要视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控。

自学定向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自学目标时,不但要设定具体的知识目标,而且一定要关注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引导,典型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也可作为自学目标中的理论引导。

“师生互动”可以是独立空间下师生之间对某一问题的分解探究过程,也可以是以平等身份穿插在学生小组学习中,对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点拨引导的过程。

(1)引学——出示提纲,确认目标

教师要早编拟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

提纲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

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自主——自主学习,构建网络

下发预习提纲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