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640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docx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

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

安全问题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机械作为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工具,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看,人类对机械安全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

1.安全的自发认识阶段

 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劳动个体使用手用工具的初级劳动,人们在考虑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无形中解决了安全问题。

在这个阶段,人类不是专门解决工具的安全问题,而是由于生产技术需要,不自觉地附带解决了安全问题,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

2.安全的局部认识阶段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动力(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大量的机器代替手用工具。

但劳动者在使用机器过程中受到的危害大大增加,为了生产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

这时主要针对某种机器设备的局部、个别安全问题,采取专门技术方法去解决。

例如,给锅炉装设安全阀,为机器加一个行程限位开关等,从而形成局部解决安全问题的局部专门技术。

3.系统安全的认识阶段

 进入工业化时代,特别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生产技术向复杂化、规模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分工的专业化形成了分属不同部门的生产方式和相对稳定的生产结构系统,对安全问题的局部认识已经很难适应要求,需要从机械整体系统的各个方面去考虑安全问题,形成了在某一生产领域应用的、从属于生产系统并为其服务的系统安全。

例如,化工机械安全、建筑机械安全等,其特点是以解决机械事故为目的的安全技术。

4.安全系统的认识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使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在安全问题上纵横交错的复杂局面。

机械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仅仅限于一台机械设备或一个生产领域,而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全面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提出安全要求,进行安全决策。

这就要求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从更高的认识角度,用安全系统的观念和知识结构武装头脑,去解决机械系统的安全问题。

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对象还是机械,这里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人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法的转变。

安全系统理论简介

系统安全和安全系统不仅仅是组成词的顺序换位,而是有其各自特定的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系统的过程不同,系统的目的也不同。

1.系统安全的认识方法

 系统安全的认识是在近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基础上形成的,以机械系统为例,机械系统由机械设备、工夹具、被加工工件或物料、操作人员及加工工艺等多个基本要素组成,组成要素之间互相关联和制约,形成了制造系统的结构,并决定了制造系统的性质;系统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原材料、能量、信息等)的不断输入和有形财富(产品)的不断输出的过程;系统的目的是追求生产的高质量、短周期、低成本,把制造资源转变成财富或产品。

在这样的生产系统中,安全作为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条件,围绕防止和解决系统发生的伤害事故问题,为系统的主要生产目的服务,但仍处于生产的辅助地位,与具体应用、服务的生产系统紧密联系,更多地表现出安全实用技术的特点。

 系统安全的认识是根据经济生产部门的专业分工,把安全问题分门别类地按物质生产的不同应用领域和生产的不同手段,分成为不同的系统安全,缺乏一个独立的、整体的安全理论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局限于附着在某种生产专业技术理论的应用层次上。

其根本缺陷是没有从思维方式和认识的源头上解决对安全的认识。

2.安全系统的认识方法

 安全科学不是只附着于某个生产系统而存在,不是以它存在和应用的领域去划分,而是从安全的角度和以安全为着眼点建立的独立学科,它不同于具体的生产技术学科只研究生产领域中的某个别方面、个别领域或个别问题,不能归结为只是研究或解决具体安全问题的技术方法,而是揭示安全的内在本质与一般规律,并运用这种普遍规律和理论去解决具体应用领域中不同活动模式与机制转换中的安全问题的。

安全科学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结构体系的独立科学,是从人的安全需要出发确立的知识体系。

安全科学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科基本理论、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

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关键的问题是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转换旧有系统安全的思维方式,才能够理解安全系统的理论;也只有理解了新的理论,才有可能彻底改变旧思维方式。

 安全系统是由人、物和物人关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集合体。

系统中诸要素按内在落逻辑规律,与存在于该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补充。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使系统的组成要素的某些性质表现出随机特性。

当安全系统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也相应地改变,要素关系不断变化输出,并反馈回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系统及时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样一种动态过程。

安全问题不能用单纯的某一个要素去解决,也不能仅仅用双要素交叉去解决,而必须是三要素的综合作用才能体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这里,人、物是安全系统过程中的直接要素,人离不开物,得益于物,受害于物;物人关系是安全的第三要素,关系是安全的本质与核心,安全的实质是关系问题,关系是社会物质活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实施安全的手段,因而具有很大的弹性。

安全系统的三个要素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同的特点,独立存在、互不可取代、构成缺一不可的安全系统整体。

同时,三个要素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系统的突变或某一要素的恶化,往往会引起系统的安全劣化,甚至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安全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弥补、协调,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使安全整体得到优化,实现可接受的最高安全水平。

 安全是系统与过程的统一。

安全认识就是对安全系统和安全过程的认识。

安全系统的结构涉及到系统的内部层次,表现为人、物和物人关系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安全系统的功能涉及到该系统与其他事物关系的外部层次,即安全问题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从过程上讲,表现为对生产系统的危险因素识别,安全风险评价与预测,提出安全要求及对策建议……直至实现安全效果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征是过程的执行者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本人,而是包括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全体成员。

用安全系统的认识方法解决机械安全问题

机械安全是指从人的安全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

机械的安全性是指机器在按预定使用条件下,执行其预定功能,或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以及报废处理时不产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能力。

机械安全是由组成机械的各部分及整机的安全状态来保证,是由使用机械的人的安全行为来保证,是由机械和人的和协关系来保证的,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安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几物和物人关系这三方面来解决机械系统的安全问题。

 通过一个高处作业例子,可说明安全系统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安全系统与机械系统的关系。

例如,为了便于对一台大型机器的控制,需要人登上高处的操作台进行操作。

如果仅仅从完成机械系统的生产目的角度来看,操作者可以从地面通过梯子登上平台去操纵机器,实现机器的应用功能,这就足够了。

但是从安全的角度看,这种"物"的状态,对人来说,显然是不安全的。

只要有作业高度存在,人就有可能因为心理、生理或其他主观因素造成动作失误,因而发生坠落事故。

如果存在某种客观危险因素(如温度高、自然光线不足、立足平面很小,使操作者无法维持正常姿势等),那么发生坠落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且离坠落基面越远,坠落造成的伤害就越严重。

人的这种存在状态决定了要实现安全必须协调物人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来解决。

例如:

在坠落临边加设栏杆,将人与危险隔离;均匀梯级,防止人攀登时脚踏空;在比较高的梯子上设置安全护圈,解决人仰翻坠地的保护等。

这些安全设施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是依据人体测量参数和生物力学数据确定的,当保护对象变化,防护措施相应调整(例如,在供儿童使用设施上,则采用加密栏杆或全封闭的防护);当材料性能提高或有更高性能的材料替代,安全设施的结构形式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若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去操作,则完全没必要再设防护。

情况发生改变,人机关系就要做相应调整。

 这些安全设施与增加机械使用功能或扩大服务范围没有关系,对机械完成预定功能的受力和过程要求没有作用,仅仅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而设。

这些原则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有普遍适用性,不管是建筑业,还是机械加工业,或是其他什么服务行业。

由于在机械的使用阶段再追加安全设施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难以保证质量,人们提出应该在机械的设计阶段来解决。

由于使用中的磨损和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设施也会破损、失效,因此需要经常检查其状态,督促及时报废并更新,而且还要教育人如何正确使用,不能随意破坏或逞能攀越栏杆等。

在总结了人员从高处坠落的教训和采用安全防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这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去规范安全设施的技术要求和人员使用的行为,安全标准是具有强制性、一定法律功效并提供安全管理的依据,是用来协调人机关系的规定。

这样,从物的安全状态、人的安全行为和协调人机关系三方面,解决了高处作业的安全问题。

 机械安全的任务就是以人的安全为出发点,用安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以机械系统在寿命期间全过程的安全问题为对象,通过立法监察、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培训教育、建议咨询等来实现机械系统的安全。

 机械的安全状态是实现机械系统安全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本课件的重点是探讨如何从物(机)的安全状态来保障人的安全,侧重于机械安全技术方面的有关知识。

其讨论的重点是:

如何识别由机械产生的危险,如何实现机械安全的综合安全技术及对机械的安全检查等问题。

机械的基本概念

1.机械

 机械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零部件按一定规律装配组合而成,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对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对运动。

机械可以利用、转换和传递机械能,具有致动结构、控制和动力系统,并为一定的应用目的服务。

 机械除了泛指一般机器产品以外,还包括为了同一应用目的而将若干台机器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像一台完整机器那样发挥其功能的机组或大型成套设备。

2.机械的使用功能

 机械是人类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其使用功能可以概括为制造和服务两个功能。

制造功能是指制造产品,主要通过加工和装配来实施对物作用,改变物料的尺寸、形态、性质或相互配合位置,如建房、筑路、造汽车等。

其中,用来制造其他机器的机械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例如,各种各样的金属切削机床等。

机械也可以完成某种作业或提供某种服务,例如,运输、包装、信息的传输、检测和娱乐等。

机械无时不用,无处不在,人们须臾不可缺少。

机械的组成和工作机制

机器的种类繁多,形状大小差别很大,应用目的也各不相同。

从机器最基本的特征入手,把握机器组成的基本规律后可以发现,从最简单的千斤顶到复杂的现代化机床,机器组成的一般规律是:

由原动机将各种形式的动力能变为机械能输入,经过传动机构转换为适宜的力或速度后传递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机构与物料直接作用,完成作业或服务任务,而组成机械的各部分借助支承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其组成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机器的组成

1.原动机

 原动机是提供机械工作运动的动力源。

常用的原动机有电动机、内燃机、人力或畜力(常用于轻小设备或工具,或作为特殊场合的辅助动力)等。

2.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通过刀具或其他器具与物料的相对运动或直接作用来改变物料的形状、尺寸、状态或位置的机构。

机械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执行机构来实现,机器种类不同,其执行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就不同。

执行机构是一台机器区别于另一台机器的最有特性的部分。

执行机构及其周围区域是操作者进行作业的主要区域,称为操作区。

3.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是用来将原动机和工作机构联系起来,传递运动和力(力矩),或改变运动形式的机构。

一般情况是将原动机的高转速、小扭矩,转换成执行机构需要的较低速度和较大的力(力矩)。

常见的传动机构有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曲柄连杆机构等。

传动机构包括除执行机构之外的绝大部分可运动零部件。

机器不同,传动机构可以相同或类似,传动机构是各种不同机器具有共性的部分。

4.控制操纵系统

 控制操纵系统是用来操纵机械的启动、制动、换向、调速等运动,控制机械的压力、温度。

速度等工作状态的机构系统。

它包括各种操纵器和显示器。

人通过操纵器来控制机器;显示器可以把机器的运行情况适时反馈给人,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和调整机器的状态,以保证作业任务的顺利进行并防止事故发生。

控制操纵系统是人机接口处,安全人机学要求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

5.支承装置

 支承装置是用来连接、支承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承受工作外载荷和整个机器重量的装置。

它是机器的基础部分,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类。

固定式与地基相连(如机床的基座、床身、导轨、立柱等);移动式可带动整个机械相对地面运动(如可移动机械的金属结构、机架等)。

支承装置的变形、振动和稳定性不仅影响加工质量,还直接关系到作业的安全。

机械各种状态的安全问题

机器在按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执行其功能的过程中,以及在运输、安装、调整、维修、拆卸和处理时,可能对人员造成损伤或对健康造成危害。

这种伤害在机器使用的任何阶段和各种状态下都有可能发生。

1.正常工作状态

 在机器完好的情况下,机器完成预定功能的正常运转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可避免的但却是执行预定功能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要素,有些可能产生危害后果。

例如,大量形状各异的零部件的相互运动、刀具锋刃的切削、起吊重物、机械运转的噪声等,在机械正常工作状态下就存在着碰撞、切割、重物坠落、使环境恶化等对人身安全不利的危险因素。

对这些在机器正常工作时产生危险的某种功能,人们称为危险的机器功能。

2.非正常工作状态

 在机器运转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是人员的操作失误,也可能是动力突然丧失或来自外界的干扰等)引起的意外状态。

例如,意外启动、运动或速度变化失控,外界磁场干扰使信号失灵,瞬时大风造成起重机倾覆倒地等。

机械的非正常工作状态往往没有先兆,会直接导致或轻或重的事故危害。

3.故障状态

 故障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系统)或零部件丧失了规定功能的状态。

设备的故障,哪怕是局部故障,有时都会造成整个设备的停转,甚至整个流水线、整个自动化车间的停产,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而故障对安全的影响可能会有两种结果。

有些故障的出现,对所涉及的安全功能影响很小,不会出现大的危险。

例如,当机器的动力源或某零部件发生故障时,使机器停止运转,处于故障保护状态。

有些故障的出现,会导致某种危险状态。

例如,由于电气开关故障,会产生不能停机的危险;砂轮轴的断裂,会导致砂轮飞甩的危险;速度或压力控制系统出现故障,会导致速度或压力失控的危险等。

4.非工作状态

 机器停止运转处于静止状态时,在正常情况下,机械基本是安全的;但不排除由于环境照度不够,导致人员与机械悬凸结构的碰撞;结构垮塌;室外机械在风力作用下的滑移或倾覆;堆放的易燃易爆原材料的燃烧爆炸等。

5.检修保养状态

 检修保养状态是指对机器进行维护和修理作业时(包括保养、修理、改装、翻建、检查、状态监控和防腐润滑等)机器的状态。

尽管检修保养一般在停机状态下进行,但其作业的特殊性往往迫使检修人员采用一些超常规的做法。

例如,攀高、钻坑、将安全装置短路、进入正常操作不允许进入的危险区等,使维护或修理容易出现在正常操作不存在的危险。

在机械使用的各个环节,机器的不同状态都有危险因素存在,既可在机器预定使用期间经常存在(危险运动件的运动,焊接时的电弧等),也可能意外地出现,使人员不得不面临受到这样或那样伤害的风险。

人们把使人面临损伤或危害健康风险的机器内部或周围的某一区域称为危险区。

就大多数机器而言,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集中了机器上几乎所有的运动零部件。

它们种类繁多,运动方式各异,结构形状复杂,尺寸大小不一,所以,即使在机器正常状态下进行正常操作时,在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及其周围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机械的危险区。

由于传动机构在工作中不需要与物料直接作用,也不需要操作者频繁接触,所以常用各种防护装置隔离或封装起来。

而执行机构由于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操作者根据情况不断地调整执行机构与物料的相互位置和状态,使人体的某些部位不得不经常进入操作区等原因,使操作区成为机械伤害的高发区,这是机械的主要危险区,是安全防护的重点。

又由于不同种类机器的工作原理区别很大,表现出来的危险有较大差异,因此又成为安全防护难点。

另外,移动式支承装置的安全防护较固定式更应引起注意。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是指在使用机械过程中,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伤或危害的起源。

由于危险是引起或增加伤害的条件,所以我们常称为危险因素。

危险通常与其他词组合使用,或具体限定其起源的特定性质,如机械危险、电危险、噪声危险等,或预测对人员造成伤害的作用方式,如打击危险、挤压危险、中毒危险等。

还有其他表述形式,在此不-一列举。

机械的危险可能来自机械自身、机械的作用对象、人对机器的操作,以及机械所在的场所等。

有些危险是显现的,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单一的,有些交错在一起,表现为复杂、动态。

随机的特点。

因此,必须把人、机、环境这个机械加工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用安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识别和描述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危险状态以及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为机器的安全设计以及制定有关机械安全标准和对机械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1.按客体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分类

 按客体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危险有害因素可分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这是我国劳动安全卫生学领域长期延用的分类方法。

(1)危险因素,即导致人员伤亡的因素。

该因素强调危险事件的突发性和瞬间作用,例如,物体打击、切割、电击、爆炸等。

(2)有害因素,即导致人员患病的因素。

该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危险因素的累积作用效果,例如,粉尘、振动、有毒物等。

2.按不利因素的性质分类

按不利因素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生理心理因素。

这是前苏联标准规定的分类方法。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运转的机器,机械设备的可动部分,能移动的零件、毛坯和材料,破裂结构,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有害气体、噪声、振动、电的危害等。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该因素按对人的肌体作用特征不同,又可分为有毒的、刺激的、致癌的、器官病变的化学性危险因素;按进入人体的渠道不同,可分为通过呼吸道。

肠胃消化道、皮肤和粘膜等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该因素主要包括: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物;植物和动物等大机体。

(4)生理-心理性危险和有害的因素。

如:

体力负荷过大(长期静态型或动态型的体力超负荷);神经心理负荷过重(脑力过度紧张,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劳动单调或感情负担过重)等。

3.按诱发事故的危险源分类

 按诱发事故的危险源不同,可分为机械能、化学能、电能、热能、放射能等有害因素。

这是日本青岛贤司根据引发事故的能量形态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4.根据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能量形式及作用方式分类

 这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参考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现行国家标准采用的分类方法。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危险,另一类是非机械危险。

其中非机械危险又可分为电气危险、温度危险、噪声危险、振动危险、辐射危险、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违反安全人机学原理产生的危险等。

 对机械加工设备及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不再细分危险与有害因素,一律称为危险因素。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危险因素由于物理量不同,作用的时间和空间不同,有时导致人身伤害,有时引起职业病,有时甚至二者兼有,硬要人为地将同一危险因素时而视为危险因素,时而视为有害因素,反而会造成认识混乱,不利于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的分析评价。

本课件采用的正是这一分类方法。

由机械产生的危险

1.机械危险

 由于机械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构件、零件、工具、工件或飞溅的固体和流体物质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作用,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物理因素以及与机械设备有关的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

2.电气危险

 电气危险的主要形式是电击、燃烧和爆炸。

其产生条件可以是人体与带电体的直接接触;人体接近带高压电体;带电体绝缘不充分而产生漏电、静电现象;短路或过载引起的熔化粒子喷射热辐射和化学效应。

3.温度危险

 一般将29℃以上的温度称为高温,-18℃以下的温度称为低温

 

(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高温烧伤、烫伤,高温生理反应。

 

(2)低温冻伤和低温生理反应。

 (3)高温引起的燃烧或爆炸。

 温度危险产生的条件有:

环境温度、热源辐射或接触高温物(材料、火焰或爆炸物)等。

4.噪声危险

 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机械噪声、电磁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

其造成的危害有:

 

(1)对听觉的影响。

根据噪声的强弱和作用时间不同,可造成耳鸣、听力下降、永久性听力损失,甚至暴震性耳聋等。

 

(2)对生理、心理的影响。

通常90dB(A)以上的噪声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影响;低噪声,会使人产生厌烦、精神压抑等不良心理反应。

 (3)干扰语言通讯和听觉信号而引发其他危险。

5.振动危险

 振动对人体可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造成损伤和病变。

最严重的振动(或长时间不太严重的振动)可能产生生理严重失调(血脉失调,如自指;神经失调;骨关节失调;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等。

6.辐射危险

 可以把产生辐射危险的各种辐射源(离子化或非离子化)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波辐射:

低频辐射、无线电射频辐射和微波辐射;

 

(2)光波辐射:

主要有红外线辐射、可见光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3)射线辐射:

X射线和Y射线辐射;

 (4)粒子辐射:

主要有α、β粒子射线辐射、电子束辐射、离子束辐射和中子辐射等。

 (5)激光。

 辐射的危险是杀伤人体细胞和机体内部的组织,轻者会引起各种病变,重者会导致死亡。

7.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

 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有:

 

(1)接触或吸入有害物(如有毒、腐蚀性或刺激性的液、气、雾、烟和粉尘)所导致的危险;

 

(2)火灾与爆炸危险;

 (3)生物(如霉菌)和微生物(如病毒或细菌)危险。

 使用机械加工过程的所有材料和物质都应考虑在内。

例如:

构成机械设备、设施自身(包括装饰装修)的各种物料;加工使用、处理的物料(包括原材料、燃料、辅料、催化剂、半成品和产成品);剩余和排出物料,即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和废弃的物料(包括气、液、固态物)。

8.未履行安全人机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

 由于机械设计或环境条件不符合安全人机学原则的要求,存在与人的生理或心理特征、能力不协调之处,可能会产生以下危险:

 

(1)对生理的影响。

负荷(体力负荷、听力负荷、视力负荷、其他负荷等)超过人的生理范围,长期静态或动态型操作姿势、劳动强度过大或过分用力所导致的危险。

 

(2)对心理的影响。

对机械进行操作、监视或维护而造成精神负担过重或准备不足、紧张等而产生的危险。

 (3)对人操作的影响。

表现为操作偏差或失误而导致的危险等。

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和机理

机械危险的伤害实质,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非正常做功、流动或转化,导致对人员的接触性伤害。

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有夹挤、碾压、剪切、切割、缠绕或卷入、戳扎或刺伤、摩擦或磨损、飞出物打击、高压流体喷射、碰撞和跌落等。

 动能是物体由于作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平均物体的动能等于1/2mv2(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转动物体的动能等于1/2Jω2(平方)(J为物体的转动惯量;ω为物体的转动角速度)。

势能是物质系统由于相互之间存在作用而具有的能量,由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等于mgh(h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