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名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645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书名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尚书名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尚书名句.docx

《尚书名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书名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尚书名句.docx

尚书名句

尚书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

克:

能,能够。

俊:

才智。

德:

美德,道德。

九族:

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

睦:

和睦。

平:

分辨。

章:

彰明。

百姓:

百生。

协:

协和。

万邦:

众民族。

【译文】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

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

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

“家和万事兴。

”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

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

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

静言:

静又写作“靖”,巧言。

庸:

用。

滔:

通“慆” ,怠慢。

象恭:

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这句话是尧帝对共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

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

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

稽:

考证,验证。

弗询之谋:

不询问众人的谋略。

庸:

用。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

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 虞书 舜典》)

【注释】永:

咏,意思是吟唱。

【解 读】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按这种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们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现;表现的 最高标准,是和谐;和谐就是美,是优雅,可以感天动地惊神鬼;和谐的诗歌和音乐被用来培育、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

简单地说,诗歌和音 乐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发泄或娱乐消遣

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虞书 大禹谟》)

【解读】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6、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

【解读】当初,大禹传位给启,启传位给太康。

太康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怨声四起。

有穷国诸候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无可忍 的地步,就废了太康。

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聚在一起,追述皇祖大禹的训诫,于是,作了《五子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 思是说,祖父大禹早有训诫,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7、德日新,万邦惟怀。

志自满,九族乃离。

(《尚书 商书 仲虺之诰》)

【注释】万邦:

指周边国家。

九族:

古代关于九族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二指从高祖至玄孙凡九族。

【解读】德行日日更新,万国归附;如果骄傲自满,亲戚也会疏离。

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1)(《尚书 商书 太甲中》)

【注释】逭:

(huan)逃避

【解读】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

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

亦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9、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 商书 说命中》)

【解读】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左传 襄公十一年》中这句话演化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

10、不役耳目,XX惟贞。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周书 旅獒》)

【注释】XX,做事的标准。

贞:

正,适当

【解读】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

戏弄人就丧德,戏弄物就丧志。

周 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开通了周边诸国与外族的通道。

西方有个叫旅的国家,向朝廷进贡了獒犬。

周召公姬奭害怕武王玩物丧志,专门写了篇《旅獒》,劝诫武 王要继续修德慎行,重视贤能。

召公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慢戏弄他人。

如果轻慢戏弄了官吏,他们便不会尽心,轻慢戏弄了百姓,他们便不会尽力,至于迷恋和 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这不但耗费精力,而且会令人丧失志向,召公称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11、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周书 旅獒》)

【解读】不注重细行,终究会损害大德,比如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

召公的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功可成,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

1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尚书 周书 蔡仲之命》)

【解读】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没有定规,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

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

13、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 周书 君陈》)

【注释】济:

成。

【解读】一定要有所忍耐,那才能有成;有所宽容,德才算是大。

1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选自《尚书·太甲中》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 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

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 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15、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注释】选自《尚书·盘庚上》。

纲:

网的总绳。

紊:

乱。

若:

像,好像。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

用 “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

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 深刻寓意。

我们现在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1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选自《尚书·旅獒》。

仞:

八尺为一仞。

亏:

缺少。

篑:

盛土的竹器。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 途而废。

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

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 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

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1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选自《尚书· 周官》。

允:

诚信,信实。

怀:

归向。

   

【译文】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 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

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

勉励官员兢 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18、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

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

克俭于家:

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

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19、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虞书·尧典》

【译文】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则借助语言将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的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

20、知人则哲,能官人。

——《尚书·虞书·皋陶谟》

【译文】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

21、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尚书·虞书·皋陶谟》

【译文】上天明察一切,来自于臣民的意见。

上天赏罚分明,来自于臣民的赏罚意愿。

22、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民间没有被弃之不用的贤人,众多的国家便都可以安宁了。

23、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任用贤人不要对他有二心,摒弃奸邪之人要果断。

犹豫不决就难以成事,深思熟虑能够使事业兴旺。

24、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不要违背正道去追求老百姓的赞誉,不要违背民意使老百姓顺从一己的愿望。

2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德政才是最好的政治,好的政治在于使百姓生活的好。

26、刑期于无刑。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使用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不使用刑罚。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无意之中犯错,过错虽大,应予以宽恕;故意犯错,错误虽小,也要惩罚。

对于所犯的罪行,如有疑问,惩罚应当从轻;对于所立的功劳,如有疑问,赏赐应当从重。

27、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与其杀掉无罪之人,执法者宁可承担不按法度行事的责任。

人有爱护生命的品德,这是最合乎老百姓的内心的。

28、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正因为你不夸耀自己的贤能,所以天下的人无法与你争能。

正因为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天下的人无法与你争功。

29、惟口出好兴戎。

——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人很容易引起战争。

3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尚书·虞书·大禹谟》

【译文】自满给人带来损失,谦虚给人带来好处,这是合乎天道的。

31、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译文】大伙焚烧起昆仑山的山冈,美玉和顽石都要一起呗焚毁。

天子臣属如果道德败坏,那就比酷烈的熊火还要厉害。

32、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采纳别人的意见就好像采用自己的意见那样,改正自己的错误毫不吝惜。

33、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以是否合乎道义来决定事情是否可行,用礼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34、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能够自己寻求贤者为师的人,可以为王;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一定会自取灭亡。

35、慎厥终,惟其始。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尾,就像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那样。

36、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商书·伊训》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君主)应该能够明察秋毫,居于下位的人(臣子)必须做到忠心耿耿。

对于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对于自己,应该及时检点有哪些没有做到。

37、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

——《尚书·商书·太甲下》

【译文】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38、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尚书·商书·太甲下》

【译文】有人的言语如果违背了你的心意,一定要研求它是否和乎正道;有人的话顺从了你的意愿,一定要研求它是否不合于正道。

39、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尚书·商书·太甲下》

【译文】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不努力去做就不会成功。

40、天难谌,命靡常。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译文】上天是难以捉摸的,天命没有常法。

41、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译文】只要品德纯正,无论如何行动都没有不吉利的;品德如果混杂不纯,无论如何行动都会有凶险。

42、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译文】培养品德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是注重善行的都可以作为老师。

善行也不固定于某一个人的身上,能够始终如一合乎纯正之德的才能够保持善行。

43、无自广以狭人。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译文】不要自高自大而轻视别人。

44、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文】措施一定要考虑成熟才可以行动,行动一定要合乎时宜。

45、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尚书·商书·说命上中》

【译文】自己满足于自己的美好品德,那就会丧失这些品德;自己夸耀自己的能力,那就会丧失自己的成就功业。

46、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文】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便不会产生祸患。

47、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文】不要因为宠信小人而招致羞辱,不要羞于认错而文过饰非。

48、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商书·说命中》

【译文】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将其付诸于行动。

49、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尚书·商书·说命下》

【译文】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是为了成就一番功业。

50、浮言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商书·盘庚上》

【译文】浮言如果在群众中造成深刻的影响,那就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起来,连接近都无法接近,难道还能够扑灭么?

51、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尚书·周书·泰誓中》

【译文】好人做好事,天天做还是做不够;坏人做坏事,也是天天做做不够。

52、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尚书·周书·泰誓下》

【译文】上天有深明的典常之理,这些典常之理总是会得到显扬。

53、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周书·泰誓下》

【译文】培养美德务求日有所长,去除邪恶务必除其根本。

54、德盛惟不侮。

——《尚书·周书·旅獒》

【译文】德行高深的人不轻视侮慢他人。

55、不役耳目,XX惟贞。

——《尚书·周书·旅獒》

【译文】不因为耳目的所好而受其役使,各种事务的处理就会正确妥善。

56、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尚书·周书·旅獒》

【译文】不作无益的事情妨碍有益的事情,事业才能成功;不重视珍贵奇巧的物品轻视实用的物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

57、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译文】为善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同样都是为了天下大治;作恶的手段虽因人而异,但同样都会导致动乱。

58、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尚书·周书·周官》

【译文】圣明的天子治理归家,建立官制并不在于官职的多少,而在于用人是否得当。

59、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尚书·周书·周官》

【译文】问题犹豫不决会破坏国家大计,懒惰轻率会导致荒废政务。

60、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周官》

【译文】功勋要高,在于志向远大;事业要广,在于勤奋不怠。

61、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书·周官》

【译文】培养美德不必煞费苦心,声誉也会越来越美好;蓄谋伪诈,即使费尽心力,处境也会越来越艰难。

62、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尚书·周书·君陈》

【译文】不要愤恨那些愚蠢的人,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

63、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周书·君陈》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忍耐才能够成功;要能够宽容,德行才能光大。

64、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尚书·周书·君陈》

【译文】百姓的本性是淳朴敦厚的,因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65、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尚书·周书·毕命》

【译文】政令贵在持之以恒,发布命令的言辞贵在简明扼要,不要喜好立异。

66、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尚书·周书·君牙》

【译文】心怀忧惧就像踏着老虎的尾巴和在春天将要融化的冰上行走一样。

67、五事: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尚书·周书·洪范》

【译文】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

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通达。

态度恭敬臣民就严肃,言论正当天下就大治,观察明白就不会受蒙蔽,听闻聪敏就能判断正确,思考通达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68、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尚书·周书·洛诰》

【译文】贡享应以符合礼仪为重,如果贡物不符合礼仪,虽说贡物很多,也和没有贡享一样。

69、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尚书·周书·无逸》

【译文】君子在位不应当贪图安逸享受。

先了解种田人的艰难,这样,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

70、休兹知恤,鲜哉!

——《尚书·周书·立政》

【译文】在优裕的环境中而能知道忧虑,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71、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尚书·周书·秦誓》

【译文】我的内心忧虑重重,时光一天天过去了,永远不再回来。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