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92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司法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答案】B

【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C

【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

3.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D正确;材料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A;材料表明监察官选任由侧重德行转变到侧重学识,没有涉及“注重门第”“注重科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对监察官选任的影响,排除C。

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即可。

4.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官员蓝鼎元建议:

“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

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故选D;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C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5.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洋务企业获得重大发展

D.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答案】A

............

6.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

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答案】B

【解析】“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专制统治信息,D错误;《临时约法》革命派思想,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二人的矛盾,排除C。

7.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

“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答案】D

【解析】材料“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体现了救亡图存与民主政治互相促进,故D项正确。

近代史上国民党并未明确开放党禁,故A项错误;民众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故B项不符合;C项与材料无关。

8.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

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表明表中会议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应对国内严重困难的需要,故选C。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9.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

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爱奥尼亚式希顿,公屯前二世纪,由于数学方法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

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而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这种变化的本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B、C项错误。

希顿设计的变化是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故D正确。

1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新贵族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B.新贵族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新贵族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新贵族是指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结合,反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统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有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但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地位不一定低,排除A。

新贵族大都是清教徒,宗教信仰没有改变,排除B。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结合,反对以詹姆士二世为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排除D。

11.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

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

这反映了

A.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教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结合所学可知,《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联邦政府的极力推动下国会予以通过,但却遭最高法院的裁定违宪,这体现出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的,故A正确;B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2.下图为“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

该图反映这一时期

A.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

B.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

C.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

D.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

【答案】B

【解析】图中反映出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增长率,且均为正增长,美国经济增速较慢,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低迷,美国仍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故A错误。

根据材料,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年增长率幅度较大,反映了经济的持续繁荣,故B正确。

材料列举时间正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故C错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借助美国扶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故日本国力尚未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

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

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

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

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

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

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

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著名实

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

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

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

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欧洲: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

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原因:

欧洲:

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解析】

(1)由材料“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

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

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

”,可以归纳为: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由材料“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

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

”,可以归纳为: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由材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

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

……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

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可以归纳为:

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结局可以答成:

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等:

①论题符合材料主旨;②能准确理解材料;③逻辑严密,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①论题基本符材料主旨;②基本能理解材料;③阐述较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第三等①论题不太符合材料主旨;②对材料理解有偏差;③阐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示例一

专制主义的发展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唐宋以来,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

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焚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

官办书院成为教育中心。

例如:

论题1:

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论题2:

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论题3:

时代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题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围绕专制主义的发展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等方面展开。

作答时要结合不同时期书院的发展历程与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关系进行论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

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方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答案】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重大成果;臃肿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特点:

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意义:

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以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和政府机构臃肿等方面归纳背景。

由材料可见,特点是:

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由材料“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

”“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可以答为:

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16.【历史一一选修3:

2l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

“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

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

”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

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

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登纳对提高战后德国地位的政治构想及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对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加入欧洲国际组织(欧共体);拥有核武器;同法国合作以对抗美英等。

(2)有利于提高德国的政治地位,消除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促进了欧洲的联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阿登纳对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根据第一问的政治构想与对策逐条分析即可,例如,加入欧共体的对策在经济上能够促进欧洲的联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能够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等。

17.【历史——选考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吉领军屯田渠犁后,不断和匈奴争夺对车师地区的控制权,几经争夺,最终取得了对车师的控制,分“士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占据了匈奴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郑吉因为占据车师有功,被迁为卫司马,任护西域南道使者。

据《汉书·西域传》载:

“其后日逐王畔(叛变)单于,将众来降,护郁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

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

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

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于是徒屯田,田于北胥健,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都护治乌垒城。

”辽阔的西域最终由于郑吉的努力随之成为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

《汉书·郑吉传》说: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郑吉去世后,被赐谥号为缪侯。

——李大龙《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将西域逐步纳入汉朝行政管理范围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吉的历史功绩。

【答案】

(1)措施:

郑吉以渠犁为据点进行屯田,准备物质;夺取车师控制权,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收服匈奴属将,削弱匈奴势力;设西域都护。

(2)评价:

郑吉领军夺取西域,并把西域纳入了西汉的行政管理,扩大了西汉的疆域;出任西域首任西域都护,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其他角度评述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结合材料“郑吉领军屯田渠犁后,不断和匈奴争夺对车师地区的控制权,几经争夺,最终取得了对车师的控制”可概括出郑吉以渠犁为据点进行屯田,准备物质,夺取车师控制权;结合材料“占据了甸奴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可概括出他通过对车师的控制,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结合材料“其后日逐王畔(叛变)单于,将众来降,护郁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

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可归纳出他收服匈奴属将,削弱匈奴势力。

(2)根据材料“辽阔的西域最终因为郑吉的努力随之成为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郑吉因为占据车师有功,被迁为卫司马,任护西域南道使者”、““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郑吉领军夺取西域,并把西域纳入了西汉的行政管理,扩大了西汉的疆域;出任西域首任西域都护,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同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