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938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docx

力热实验基本资料

二、力学热学试验基础知识

1 长度测量器具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除用图形和数字显示的仪器外,大多数测量仪器都要转化为长度(包括弧长)显示。

因而能正确测量长度,快捷准确地读各种分度尺是实验工作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实验中常用的长度测量器具有米尺(钢直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移测显微镜和测微目镜等。

  1)米尺

  在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木制或塑料米尺。

实验室中一般使用比较准确的钢直尺和钢卷尺。

它们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常可估读到0.1mm。

为了避免米尺端面磨损引起的零位误差,一般不使用米尺的端面作为测量起点,而是选择米尺上的某一刻度作为起点,测量时应把米尺的刻度面与待测物体贴紧(处在同一平面内),以尽量减小读数视差引起的测量误差。

  根据国标GB9056—88规定,钢直尺的示值误差限

Δ=(0.05+0.015L)mm

式中:

L是以m为单位的长度值,当长度不是m的整数倍时,取最接近的较大整数倍。

  例如,所测长度为30.2mm,取L=1,Δ=0.065mm;所测长度为198.7cm时,取L=2,则Δ=0.08mm。

  使用钢卷尺测量时,其示值误差限可按国标GB10633—89的规定计算。

自零点端起到任意线纹的示值误差限为

Ⅰ级Δ=(0.1+0.1L)mm

Ⅱ级Δ=(0.3+0.2L)mm

式中:

L是以m为单位的长度值,当长度不是m的整数倍时,取接近的较大的整数倍。

  例如,使用Ⅰ级钢卷尺测量长度为786.3mm时,计算Δ的公式中取L=1,即Δ=0.2mm。

  实际上,在使用钢直尺和钢卷尺测量长度(或距离)时,常常由于尺的纹线与被测长度的起点和终点对准(瞄准)条件不好,尺与被测长度倾斜以及视差等原因而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比尺本身示值误差限引入的不确定度更大些。

因而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2)游标卡尺

  为了克服使用钢直尺测量时与工件比齐和小数位估读的困难,人们设计了游标卡尺,其结构如图2.2—1所示。

主尺仍是钢制毫米分度尺,主尺顶头连有量爪A和E,在主尺上套一可滑动的游标附尺,其上附有量爪B和F,游标附尺背面还连有一测杆C。

沿主尺推动游标附尺时,量爪A、B张开,量爪E、F错开,测杆C从尺端探出同样的距离,因而利用游标卡尺可方便地测量内外圆直径和孔槽的深度。

图2.2—1 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游标附尺上刻有游标分度,用来准确地读出毫米以下的小数测量值。

常用的游标卡尺有10分度、20分度和50分度3种,对应的分度值为0.1mm、0.05mm和0.02mm。

  (1)游标读数原理。

下面以分度值为0.05mm的游标卡尺为例,具体说明游标的分度方法和读数原理。

当使游标卡尺的量爪A、B并合时,游标上的0刻线正对主尺上的0刻线(见图2.2—2)。

游标上有20个分度,总长为39mm。

这样,游标上每个分度的长度为1.95mm,它比主尺上二个分度差0.05mm。

当游标附尺向右移0.05mm,则游标上第一条分度线就与主尺2mm刻度线对齐,这时量爪A、B张开0.05mm;游标向右移0.10mm,游标第二分度线就与主尺4mm刻度线对齐,量爪A、B张开0.10mm,依次类推。

所以游标附尺在1mm内向右移动的距离,可由游标中哪一条分度线与主尺某刻线对齐来决定,看是第几条分度线与主尺刻线对得最齐,游标附尺向右移动的距离就是几个0.05mm。

图2.2—3是图2.2—1中游标位置的放大图,待测物体长度的毫米以上的整数部分看游标“0”刻线指示主尺上的整刻度值,图中所示为14mm,毫米以下的小数部分通过观察游标附尺的20条分度线来决定,图示为第9条分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得最齐,因而游标附尺的“0”刻线比主尺14mm刻线还错过0.45mm,即物体的长度为14.45mm。

图2.2—2 游标总长

图2.2—3 游标卡尺的读数

  除了游标卡尺外,许多测量仪器也常使用游标读数装置,有直尺游标,还有用在弧尺上的角游标,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游标分度的一般原理。

  如果用a表示主尺的分度值,用n表示游标的分度数,当n个游标分度的总长与主尺上(νn-1)个分度值相等时,则每个游标分度的分度值

式中:

ν称为游标系数,一般取1或2。

前述0.05mm分度的游标卡尺就是ν=2的例子。

ν取为2的目的是为了把游标刻线间距放大一些以便于读数。

  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定义为ν倍主尺分度值(νa)与游标分度值(b)之差,即

可见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只与游标的分度数n和主尺分度值a有关。

  (2)游标量具的读数方法。

使用带有游标装置的量具时,必须首先弄清游标装置的分度值a/n。

读数时以游标的零刻线为基线,先读出游标零刻线前主尺上整刻度值l0,然后再仔细观察哪一条游标刻度线与主尺刻线对得最齐,若确定为第k条,则测量的结果便是

  (3)游标卡尺的示值误差限。

在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时,如果被测对象稳定,测量不确定度主要取决于游标卡尺的示值误差限。

  符合国标GB1214—85规定的游标卡尺,其示值误差限列于表2.2—1。

表2.2—1 游标卡尺的示值误差限

  3)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螺旋测微器是又一种常用的精密测长量具。

这种量具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分为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等。

此外在不少测量仪器中也利用这种螺旋测微装置作为仪器的读数机构,如移测显微镜、测微目镜等。

  下面以外径千分尺(见图2.2—4)为例介绍这类螺旋测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图2.2—4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图中测量砧A通过弓形架C与刻有主尺分度的套筒E相连。

E称为固定套筒,筒内固定有精密螺母。

附尺刻在套筒F的圆周上,称为微分筒。

F内装有与测量杆B相连的精密螺杆,转动套筒F,通过内部螺旋副,使F可相对于E旋进旋出,套筒F的端边沿着主尺刻度移动,并使测杆B一起移动。

  测量砧A与测量杆B离开的距离可从固定套筒E和微分筒F所组成的读数机构中得到测量读数。

在固定套筒E上刻有一条纵刻线作为微分筒的基准线,纵刻线的上、下方各刻有mm分度线,上、下刻线错开0.5mm。

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微分筒圆周上刻有50个分度线,这样当微分筒旋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就移动0.5mm,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时,测微螺杆就移动0.01mm。

所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并可估读到0.001mm。

  使用螺旋测微器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测量前先检查零点读数。

当使量杆B和量砧A并合时,微分筒的边缘对到主尺的“0”刻度线且微分筒圆周上的“0”线也正好对准基准线,如图2.2—5(a),则零点读数为0.000mm。

如果未对准则应记下零点读数。

顺刻度方向读出的零点读数记为正值,逆刻度方向读出的零点读数记为负值。

测量值为测量读数值减去零点读数值。

  (2)螺旋测微器主尺分度值为0.5mm。

所以在读数时要特别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来。

图2.2—5(b),读数是5.386mm,而(c)的读数应该是5.886mm。

图2.2—5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3)不论是读取零点读数或夹持物体测量时,都不准直接旋转微分筒,必须利用尾钮G带动微分筒旋转,尾纽G中的棘轮装置可以保证夹紧力不会过大。

否则不仅测量不准,还会夹坏待测物或损坏螺旋测微器的精密螺旋。

  (4)螺旋测微器用毕后,在测量杆B和测量砧A之间要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免测量杆受热膨胀,而损坏螺旋测微器。

实验室通常使用量程为0~25mm的一级螺旋测微器,分度值为0.01mm,示值误差限为0.004mm。

2 计时器

  时间概念一般有两个含义:

①指时间间隔;②指某一时刻。

所谓时间间隔是指两个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延续的时间长短;所谓时刻是指连续流逝的时间长河中的某一瞬时。

  为了计量时间,可以选定某一周期性重复的运动过程作为参考标准,把其他物质的运动过程与这个选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判定各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运动过程的快慢程度。

  所选定的周期性运动过程应具备运动周期稳定、易于观测和复现的特点。

实验室常用的计时器有停表、数字计时器、数字频率计、示波器以及火花计时器、频闪仪等。

  1)机械停表

  机械停表是由频率较低的游丝摆轮振动系统通过发条和锚式擒纵机构补充能量,以齿轮系统带动指针显示分秒,并设有专门的启动停止机构。

一般停表的表盘最小分度为0.1s或0.2s,测量范围是0~15min或0~30min。

有的停表还有暂停按钮,可以用来进行累积计时。

  使用停表进行计时测量所产生的误差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1)短时间测量(几十秒以内),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启动、制动停表时的操作误差。

其值约为0.2s,有时还会更大些。

  (2)长时间测量,测量误差除了掐表操作误差外,还有停表的仪器误差。

实验前可以用高精度计时仪器,如数字毫秒计等对停表进行校准。

  由于停表的机械很精细,结构也很脆弱,因此使用时要求十分细心,以保持它的精度,延长使用寿命。

  2)电子停表

电子停表的机芯由电子元件组成,利用石英振荡频率(32768Hz)作为时间基准,采用六位液晶数字显示器显示时间,它兼有连续计时(怀表)和测量时间间隔(停表)的功能。

连续计时能显示出月、日、星期、时、分、秒。

做停表用时有1/100s计时的单针停表和双针停表功能。

3 质量测量仪器

  质量是描述物体本身固有性质的物理量。

这种性质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

从物体惯性角度来说明质量,称为惯性质量;从两物体存在相互吸引力的角度来说明质量,则称为引力质量。

实验证明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量值相等。

  测量物体的质量也有基于“惯性”和基于“引力”两种不同的方法。

从惯性角度,物体的质量是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此力作用下所获得的加速度的比率。

将一个已知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测出该物体的加速度,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质量,这种方法常用在不能用天平称衡的领域,如天体和微观粒子的质量。

从引力角度,就是通常所使用的利用等臂天平将一物体与另一质量已知的物体相比较,它能精确测定两物体质量相等。

而这所谓质量已知的物体就是通过严密的量值传递系统而与质量计量基准相联系的质量标准,即砝码。

  1)质量的计量基准

  质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的单位为kg,用以体现这一单位量值的实物就是质量计量基准。

质量计量基准是一个用90%铂和10%铱的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它的直径和高都是39mm。

这个质量计量基准称为国际千克原器,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

国际千克原器是目前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中,惟一的一个仍然使用的人为实物基准。

  我国质量计量基准是国家千克原器NO.60,它是1965年从英国引进并经过国际计量局(BIPM)检定的,其标称质量为1kg,检定的质量值mNO.60=1kg+0.271mg±0.008mg。

这个国家千克原器保存在中国计量科学院质量称重实验室。

  2)天平和砝码

  天平按其称衡精确程度分为物理天平和分析天平两类。

分析天平又分为摆动式、空气阻尼式和光电读数式等。

图2.2—6为物理天平,图2.2—7为摆动式分析天平。

  Ⅰ)天平的结构

  天平是一种等臂杠杆装置,其结构如图2.2—6和图2.2—7所示。

天平的横梁上有3个刀口,两侧刀口向上,用以承挂左右秤盘,而中间刀口则搁置在立柱上部的刀承平面上。

横梁中间装有一根指针。

当横梁摆动时,通过指针尖端在立柱下部的标尺上所指示的读数,可以指示左右秤盘上待测物体的质量和砝码质量间的平衡状态。

为了保护天平的刀口,在立柱内装有制动器,旋转立柱下部的制动钮,可使刀承平面上下升降。

天平在不使用时或在称衡过程中添加砝码时,应处于制动状态。

这时刀承面降下,使横梁放置在立柱两旁的支架上,以保护刀口。

只有在称衡过程中考察天平是否平衡时才支起横梁。

横梁两端有调节空载平衡用的配重螺母,横梁上有放置旋码的分度标尺。

天平立柱固定在稳固的底盘上,并设有铅垂或水准器,以检验天平立柱是否铅直。

精密天平为防止称衡时气流的干扰,一般都置于玻璃罩内。

图2.2—7 分析天平

图2.2—6 物理天平

  Ⅱ)天平的性能参数

  (1)最大称量和分度值。

天平的最大称量是天平允许称衡的最大质量。

使用天平时,被称物体的质量必须小于天平的最大称量,否则会使横梁产生形变,并使刀口受损。

一般先将被称物体在低一级天平上进行预称衡,以减少精度较高的天平在称衡过程中横梁启动次数,减少刀口的磨损。

天平的分度值是指使天平指针偏离平衡位置一格需在秤盘上添加的砝码质量,它的单位为mg/格。

分度值的倒数称为天平的灵敏度。

上下调节套在指针上的重心螺丝,可以改变天平的灵敏度。

重心越高,灵敏度越高。

天平的分度值及灵敏度与天平的负载状态有关。

  (2)不等臂性误差。

等臂天平两臂的长度应该是相等的,但由于制造、调节状况和温度不匀等原因,会使天平的两臂长度不是严格相等。

因此,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并不完全与待称物体的质量相等。

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偏差称为天平的不等臂性误差。

不等臂性误差属于系统误差,它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按计量部门规定,天平的不等臂性误差不得大于6个分度值。

  为了消除不等臂性误差,可以利用复称法来进行精密称衡。

  复称法是先将被称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称得质量M1,然后将被称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质量M2。

根据力矩平衡原理,被称物体的质量应为

  (3)示值变动性误差。

示值变动性误差表示在同一条件下多次开启天平,其平衡位置的再现性,是一种随机误差。

由于天平的调整状态、操作情况、温差、气流、静电等原因,使重复称衡时各次平衡位置产生差异。

合格天平的示值变动性误差不应大于1个分度值。

  Ⅲ)天平和砝码的精度等级

  以天平的名义分度值与最大称量之比来决定天平的精度等级。

国家计量部门规定天平产品分10个精度级别,见表2.2—2。

例如实验室常用的物理天平为10级,TG620分析天平为6级。

表2.2—2 天平级别

表2.2-3 砝码的允差(极限误差)

  天平在质量测量中是一个比较器,通过称衡把物体的质量与砝码的质量相比较。

砝码是体现质量单位标准的量具,一般由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非磁性金属材料制成。

考虑到使用方便、经济合理以及组合精度高的原则,砝码组以5—2—2—1建制,如TG620分析天平配用的三等砝码,是由50g、20g、20g、10g、5g、2g、2g、1g等砝码组成。

  不同精度级别的天平配用不同等级的砝码。

根据《砝码检定规程JJG99—72》规定,砝码的精度分为5等,各等砝码的允许误差列于表2.2—3中。

  Ⅳ)天平的操作规程

  天平及砝码都是精密仪器,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使称衡达不到应有的准确度,而且还会损坏天平、降低天平的灵敏度和砝码的准确度。

因而使用时须遵守下列操作规程。

  (1)使用天平前先要看清仪器的型号规格,注意载荷量不要超过最大称量,检查天平横梁、砝码盘及挂钩安装是否正常。

  (2)调节底脚螺丝使底盘水平、立柱铅直,检查空载时的停点,确定是否需要调节平衡螺丝。

  (3)称衡时一般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复称法除外),增减砝码须在天平制动后进行,旋转制动旋钮须缓慢小心,在试放砝码过程中不可将横梁完全支起,只要能判定指针向哪边偏斜就立即将天平制动。

  (4)取用砝码必须使用镊子,异组砝码不得混用。

读数时须读一次总值,由秤盘放回砝码盒时再复核一次。

  (5)在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时,应将玻璃框门关上,以防空气对流影响称衡。

取放物体和砝码一般使用侧门。

  (6)使用天平时如发现故障(例如横梁、秤盘滑落等)要找老师解决,不得自行处理。

  Ⅴ)天平的精密称衡法

  利用摆动式分析天平进行精密称衡时,常按下列方法进行。

  (1)用摆动法确定天平的停点。

  为了准确确定天平平衡时其指针在刻度尺上的读数(称为停点),一般取3次或5次连续摆动的摆幅读数值来计算停点位置。

图2.2—8 天平指针读数

  假定在摆动时,指针的末端在刻度尺的中线(第10刻度)左右所达到的位置为a1、b1、a2(见图2.2—8),则停点

例如:

a1=17.6,b1=4.1,a2=16.8则

注意在读数时,必须估读一位。

  (2)测量空载停点e0。

用摆动法测量空载停点e0,如发现e0超出(10±1)的范围,应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

称衡过程中,空载停点会有一些变动,因此应随时检查空载停点。

  (3)检查天平空载分度值和灵敏度。

设天平空载时测出的停点为e0,如在右盘上加1mg砝码(或用游码),此时指针的停点变为e1,则天平的分度值

mg/格

它的倒数S=e1-e0(格/mg)就是空载灵敏度。

  (4)在确定了天平空载停点e0并检查了空载灵敏度后,就可以进行称衡。

砝码从大到

小逐次增加,直到10mg以下,再用游码。

当移动游码到天平横梁上某一刻度时,指针停点e1<e0,表示砝码一端稍轻一些(此时砝码加游码为m0),称e1为第一停点。

于是制动天平,将游码向右移一个小格(或两个小格),砝码增至m2,若发现指针停点e2>e0,表示砝码端稍重了一些,称e0为第二停点。

那么待测物体质量应在m1、m2之间,可用比例插入法确定出物体质量m与砝码质量m1相差的部分。

因为此时天平的分度值

,而第一停点e1离空载停点e0还差(e0-e1)格,所以待测物体质量

这样,测量结果可估计到0.1mg。

  注意,第一停点e1和第二停点e2必须位于空载停点e0的两旁,即e2>e0>e1。

称衡的过程就是找这两个停点。

4 温度测量仪器

  温度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温度的宏观概念是物体冷热程度的表示,或者说,互为热平衡的两个物体,其温度相等。

温度的微观概念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强度的表示,分子无规则运动愈激烈,物体的温度愈高。

  许多物质的特征参数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对温度的控制和测量显得特别重要。

  1)温标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叫做温标。

建立温标有3个要素:

①选定某种测温物质的温度属性制成一个温度计(例如用水银受热膨胀制成的玻璃水银温度计);②定义出温度数值的两个温度固定点(例如把水的冰点定义为0℃,水的沸点定义为100℃);③有一个中间温度的插补公式(例如,假设水银的膨胀与温度有线性关系,于是把玻璃水银温度计0℃到100℃之间的毛细管长度均匀分为100个分格,从而获得1℃的测温数值表示)。

依靠某种测温物质属性制定的温标,其中必然含有对测温物质属性随温度变化关系的假设,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能否找到不依赖某种物质属性而建立完全客观的温标呢?

1848年开尔文(Lord Kelvin,即William Thomson,1824~1907)根据卡诺热机的效率只与冷源和热源温度有关,而与工作物质无关的理论,建立了热力学温标,并推证出

T2/T1=Q2/Q1

式中:

Q1是卡诺机从高温(T1)热源吸收的热量;Q2是向低温热源(T2)放出的热量。

从理论上讲,如果把一台卡诺热机作为温度计,其高温热源的温度T1和低温热源的温度T2代表了决定温度计数值的两个温度固定点,那么T2/T1=Q2/Q1就是热力学温标的插补公式了。

研究表明,利用气体温度计可以实现热力学温标。

首先从理论上可以严格证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的温度量,就是热力学温度的数值,经过修正后的理想气体方程可以相当准确地适用于实际气体。

所以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计量部门都建立了气体温度计来获得热力学温标。

  经过100多年的努力,196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根据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公布了《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缩写为IPTS—1968),并规定它从1969年起在国际上生效。

我国是由1973年1月1日起采用IPTS—1968的。

  IPTS—1968规定了热力学温度是基本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

以水的三相点温度定义为273.16K,因而1K就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这是为了照顾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的摄氏温标,使摄氏1度的间隔为1K,而原来的摄氏度温标(称为经验温标),也根据热力学温标做了相应的新规定,即规定水的冰点273.15K为0℃,水的沸点373.15K为100℃。

  2)水银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以水银作为测温物质,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

这种温度计下端是一个贮藏水银的感温泡,上接一个内径均匀的玻璃毛细管。

随温度的变化,毛细管内水银柱的高度随之改变,其高度与感温泡所感受的温度相对应,在刻度尺上即可读出温度的数值。

  水银温度计的测温范围是-30℃~300℃,其分度值为0.05℃(一等标准水银温度计)和0.1℃或0.2℃(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实验用玻璃水银温度计,分度值为0.1℃或0.2℃,示值误差为0.2℃。

采用全浸式读数。

普通水银温度计测温范围分0℃~50℃、0℃~100℃、0℃~150℃等,分度值一般为1℃,示值误差限等于分度值,多采用局浸式读数。

  除示值误差外,水银玻璃温度计测温误差尚应考虑以下两点。

  (1)零点位移。

由于温度计的老化使玻璃内部组织发生变化而使感温泡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出现零点位移。

所以必须经常检查和校准水银温度计的零点,以消除由零点位移而导致的系统误差。

校准零点时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2)露出液柱误差。

玻璃温度计一般分为全浸式和局浸式两种。

全浸式温度计是将温度计全部浸没在待测温度介质中,并使感温泡与毛细管中的全部水银处于同一温度中;局浸式温度计是将感温泡和一部分毛细管(局浸式温度计背面刻有一横线,表示毛细管浸入测温介质的位置)浸入测温介质中。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照规定使用,就会引起示值误差,这就是露出液柱误差。

  露出液柱误差可按下式进行修正:

Δt=kn(t-t1)

式中:

Δt为修正值(℃);k为水银对玻璃的视膨胀系数(1/℃),一般取0.00016(1/℃);n为露出水银柱的长度,用刻度数计值(℃);t为露出水银柱部分理应达到的温度(可以温度计示值替代);t1为露出水银柱部分玻璃管的实际平均温度。

  使用水银温度计还应注意:

①测温读数时,应使视线与水银柱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②应使感温泡离开被测对象的容器壁一定的距离;③由于水银柱在毛细管中升降有滞留现象,水银柱随温度的升降有跳跃式的间歇变动,这种现象在下降过程中尤为明显,所以使用水银温度计时最好采用升温的方式;④由于热传导速度等原因,在被测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银温度计滞后一定时间才能正确显示介质的实际温度,在待测介质的温度变化较快时,必须改用反应迅速的温差电偶温度计。

  3)温差电偶温度计

  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丝A和B联成回路并使两个接点维持在不同温度T1和T2时,则该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温差电动势E。

在两种金属材料给定时,E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差(T1-T2)。

如果使温差电偶一个接头(称参考端)的温度固定在已知温度T0,则回路的温差电动势大小将与另一接头(称测温端)的温度有一一对应关系,测出回路中的温差电动势E就可以确定T,这就是温差电偶温度计的原理。

常用的测温温差电偶列于表2.2—4。

表2.2—4 常用的温差电偶

  温差电偶测温有两种基本接线方法,如图2.2—9所示。

图中虚线框内表示温度均匀区,其中:

(a)常用来测量两处的温差;(b)用来测量某处温度,T0是参考温度,一般选冰点。

图2.2—9 温差电偶测温的接线

  使用温差电偶测温时要注意避免金属丝在可能遇到较大温度梯度的部位弯曲,这会改变温差电偶的分度值。

5 湿度计和气压计

  在影响实验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居首位的当属温度,因为各种物质性质几乎都与温度有关。

其次便是空气的湿度和大气压强。

比如,湿度大多会降低介电材料的绝缘性能,会使仪器锈蚀而降低其精密度,会使光学元件表面起雾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