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143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docx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201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1.本试卷共9页,共四道大题,25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第1-6题、第8题第⑵小题、第10题、第20题,第24-25题选择作文题目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

(共23分)

(一)选择。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2分。

每小题2分)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一条奔(ténɡ)①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独自驾着小舟,从这条河上驶过。

然而,并非每一位水手都能乘风破浪平安地驶到彼岸。

世界上哪一条江河没有吞没过船只?

况且是这样一条吉凶难卜的河,这样一群热情大于理智的水手。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座看不见路径的山。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登山队员,怀揣着征服者的梦想。

然而,既然是高山就难免有坎坷,难免有毒蛇猛兽出没,也难免野花的诱惑和迷路的时候。

山林之神只留下一句秘(jué)②——惟有大智大勇者脚下才有路!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一片浩(hàn)③的海,是一片不见天际的海。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道小溪,别无选择地汇向大海。

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由甜变咸根本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

道理很简单:

一个人光吃甜的,并不能强身健体,只有足够地吸收盐分,骨头才会一天天结实起来,因此,拥抱大海就是拥抱希望。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一片蔚蓝的天,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

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只羽翼未丰的雏燕,渴望自由翱翔。

然而,如果经不起暴风雨的考验,在天空中挥动翅膀就意味着灾难;如果没有天空一样博大的胸怀,纵然远行万里也会郁郁寡欢。

啊,让我们【甲】着河流,让我们【乙】着高山,让我们【丙】大海,让我们【丁】蓝天。

那是一个竞技场,那是一个快乐园,那也是一部青春大辞典!

......

(作者:

孙云晓)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坎坷(kě)骨头(ɡū)乘风破浪(pè)

B.坎坷(kē)骨头(ɡū)乘风破浪(pò)

C.坎坷(kē)骨头(ɡǔ)乘风破浪(pè)

D.坎坷(kě)骨头(ɡǔ)乘风破浪(pò)

2.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腾②决③翰B.①滕②决③瀚

C.①腾②诀③瀚D.①滕②诀③翰

3.对文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渴望:

迫切地希望。

B.理智:

道理和智慧。

C.蔚蓝:

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

D.惊涛骇浪:

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

4.对上文中的语法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驶到彼岸”是一个后补短语,“彼岸”是动词“到”的补语,补充说明“到”的地方。

B.第二段中“高耸的山”是一个偏正短语,“高耸”是“山”的定语,说明了“山”的状况。

C.第三段中用“只有……,才……”表明“盐分”是“骨头结实”的条件;用“因此”得出“拥抱大海就是拥抱希望”的结论。

D.第四段中用“如果……,就……”表明是选择经得起“暴风雨的考验”,还是选择“远行万里”是每个少男少女遇到的问题。

5.阅读第五段,根据语境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注视【乙】仰望【丙】拥抱【丁】奔向

B.【甲】俯视【乙】仰望【丙】簇拥【丁】奔赴

C.【甲】注视【乙】眺望【丙】拥抱【丁】奔赴

D.【甲】俯视【乙】眺望【丙】簇拥【丁】奔向

6.为上面这段文字命题最生动的一项是

A.青春是什么B.青春随想曲

C.中学生寄语D.献给中学生

(二)填空。

(共11分)

7.默写。

(共6分)

⑴,以观沧海。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⑵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诗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舍身取义的精

神,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⑶我们常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句,抒发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表现我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忧国忧民的思想。

8.阅读下面连环画,完成第⑴⑵两题。

(5分)

⑴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中国当代文学名著《①》,作者是②和③。

连环画讲述了④的情节,集中表现了红岩英雄的革命精神。

(4分)

⑵对以上连环画中红岩英雄的革命精神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胸怀大志不畏艰险B.品格高尚才能出众

C.一心向党热爱祖国D.前赴后继英勇顽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9-12题。

(共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嗟夫!

大阉1之乱,缙绅2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3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4,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5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6之出,而投缳7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1.大阉:

指魏忠贤。

2.缙绅:

也作“搢绅”,即士大夫。

3.编伍:

指平民。

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4.钩党之捕:

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

钩党,被指为有牵连的同党。

5.逡巡:

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6.圣人:

指崇祯皇帝朱由检。

7.投缳(huán):

自缢。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⑵素不闻诗书之训素:

10.下列语句中的“于”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一句中的“于”意思相同一项是(1分)

A.生于忧患B.皆以美于徐公C.至于斟酌损益D.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4分)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翻译:

⑵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翻译:

12.【甲】【乙】两段文字中所谈到的“义”,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共37分)

(一)阅读《天一生水》,完成第13-16题。

(14分)

天一生水

袁坚王玮

  ①我恍惚看见自己又走在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当中,这些夹杂青砖黑瓦的老式民居一间一间地向我身后隐去,小巷的延伸曲折而又悠长。

时间应该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雨丝无声无息地笼罩着一切,笼罩着思绪的蒸腾,散发……

  ②江南是一个偏安于时间逻辑之外的存在,兀自发生着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流传总是有着种种的缘由,在这座城市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有关于一座藏书楼以及藏书的故事了。

  ③很

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在巷子里晃来晃去,漫无目的的,有一种游荡的感觉。

巷子里的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是些典型的江南民居。

雨季来临的时候,巷子里总会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并且不断地散发出一阵阵陈旧的霉味。

  ④巷子的尽头兀自立着一座深宅大院,虽然有些陈旧,但还是很有些气势。

斑驳的木门和廊柱表示了这座宅院年代的久远,而门前长久蹲立的两座石头狮子,则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漠视着存在的逝去与逝去的存在。

  ⑤这座宅院有着一个一度让我十分费解的名字,叫作“天一阁”。

据说,里面放着一些谁也不许看的书。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百思不得其解。

钱绣芸的故事是我在无意间得到的。

大体的意思是:

她是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因为想读一读天一阁里的书,竟要知府作媒把自己给嫁进了范家。

结果是最终也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年纪很轻就死了。

  ⑥我一直不明白钱绣芸执意要嫁入范家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也不知道这一楼藏书对她而言究竟有多么的重要。

也许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对书籍无以化解的心结?

或许只是为了三生石1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旧梦?

我说不清楚。

  ⑦终究她还是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把自己嫁进了范家,嫁给了这座楼里藏着的书,或是藏着这些书的楼。

  ⑧雨季的春天总是有些迷惘,过冬的树叶到了该离去的季节,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落在地上,浸湿,无声无息地腐烂……

  ⑨据说这座宅院的主人一生唯一的嗜好只是藏书,临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两份由后代的两房挑选:

一份是万两白银,另一份则是需要耗费大量钱财保存的一楼藏书。

他的长子开口选择了后者,于是范钦便心满意足地死了。

  ⑩为了保存这些藏书,范氏的族规采取了当时最严厉的规定:

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

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2,不得与祭……

  

也许钱绣芸的愿望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得逞,她所做的一切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徒劳。

因为藏书的原始动机到后来已经变得不再单纯,藏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一种膜拜、一种荣耀。

在此之下,其余的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一个女人的愿望则更不重要。

  

雨季里,床底下线装书潮湿的霉味继续加剧,除去这些霉味变成了我唯一可做的事情。

泛黄的书页常常会让我有一种恍恍惚惚的不真实感,好像隔了很久以前的阳光,在黑暗中摇曳,散发……

  

江南的夜晚依旧还是很安逸。

巷子里的路灯屹立在尽头,散发出支离破碎的光芒,宅院门口的石头狮子依然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在夜色光线的照耀下,散发出一种颓废的神情……

  

有关于钱绣芸不能登楼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族规中当时已有一条禁止女子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在当时已属旁支,没有权力登楼。

钱绣芸也许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或许根本就不愿意想。

她在范家的日子里所抱的一线希冀,是希望也许终有一天,这些门会因为这个“也许”而一扇一扇地打开……

  

钱绣芸终于死了。

终于没能看到天一阁里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死。

纤弱的生命周旋于对天一阁的深深渴求,就像翻飞在梦想边缘的纸鸢,竟是那么脆弱。

虽然,她已经走得离这座楼这么近……

  

雨季过去了,脱去了冬叶的树木在阳光的气息下变得茂盛,白云在空中飘荡,野草在雨水浸泡过的朽木上开始疯长……晒书的工作也到了最后,这些陈年旧书将最后在阳光底下晒上一遍,收回床底,等待来年。

  

终于,不经意间我触动了冥冥之中的玄机,天一阁名字的来历竟然长久以来就一直隐藏在自己的身边。

全部的意思就来自于《易经》中的八个字: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这句秘咒的所有含义只不过是借水

防火,来免除历代藏书者的最大忧患,仅此而已。

  

原来如此!

那一次,几乎偷去了天一

阁一半的珍贵书籍,藏

书的失散,从此开始了。

范钦的这句秘咒,防住了火,防住了登楼的脚步,防住了钱绣芸,却终究没能防住小偷的手。

钱绣芸哀其一生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小偷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藏书楼的楼板上只留下了小偷吃剩下的一堆枣核……

  

过冬的树叶始落殆尽,这些飘零的落叶带着昨日的旧梦在慵懒的春风中轻舞飞扬着,好像隔了遥远的时光再看回去的样子。

像似一本断了线的线装书,轻轻地一扯,就散了。

只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岁月在时光的飘荡中继续地延续,曾经的一切都渐渐地散落了,散落在逝去的流逝中。

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选自央视国际,2003年9月)

1.三生石:

来自女娲传说。

它被女娲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后成为情定终生的象征物。

“三生”分别代表前世、今生和来世。

2.摈(bìn)逐:

排除,驱逐。

1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天一阁的三个十分费解的问题是什么?

(3分)

答:

14.阅读第⑤至

自然段,请你根据时间发展的顺序,判断钱绣芸的悲剧命运应放在以下两件事情之前还是之后,并说出你的理由。

(3分)

第⑨段:

天一阁主人临终交代遗言。

第⑩段:

为保存藏书,范氏家族制定了严厉的族规。

答:

15.本文语言很有特点,有些语句里的词语在对比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请你从以下两句中任选其一,结合语境,对句中的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3分)

⑴门前长久蹲立的两座石头狮子,则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漠视着存在的逝去与逝去的存在。

⑵余下的,是曾经的一楼辉煌,以及在一楼辉煌的背后,那一阵阵的苍凉……

答:

1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不超过140字,5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7-19题。

(11分)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主人范钦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

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

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

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乾隆帝南巡时,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

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制定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

“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同时,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

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

“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

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黄宗羲翻阅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后,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范钦原藏书籍7万余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遗憾的是,虽然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公元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民国初,又有人指使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大量的藏书,运往上海倒卖。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保存下来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明代的刻本和钞本,其中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271种和明代科举录370种,是研究中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现在的天一阁已成为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

位。

17.相对《天一生水》一文对天一阁管理制度的介绍,本文又作了哪些补充?

(4分)

答:

18.结合《天一生水》和本文,推测钱绣芸和黄宗羲受到不同待遇的原因。

(4分)

答:

19.假如你是天一阁博物馆的志愿者,这时一名外地学者向你咨询前往藏书区宝书楼的路线,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为他提供相应服务。

(3分)

【材料一】

【材料二】天一阁博物馆导游图

扩建后的天一阁博物馆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答: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20-23题。

(共12分)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

孟子说:

“。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②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

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

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

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

要治国,先得齐家。

要齐家,先得修身。

要修身,先得正心。

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

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⑥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⑦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

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

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

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1警觉:

“啊!

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

”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

这样才会认真修身。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

家和万事兴。

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

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

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

的理论。

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⑧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

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9年第3期)

1.憬然:

醒悟的样子。

20.根据语境,第①段划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是(2分)

A.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1.为了达到“人成器”的目的,作者建议我们。

(2分)

22.阅读第⑦段,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人“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的?

(4分)

答:

23.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个人“修身”在国家兴旺发达、“世界和谐和平”中的作用。

(4分)

答:

 

四、作文。

(50分)

24.学校团委拟于近日为社区福利院举行义卖活动。

作为筹备组成员,请你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予以完成。

字数150-200之间。

(10分)

⑴代表校团委写一则通知,提醒所有与会的社团负责人携带好义卖方案于第二日中午参会。

(要求:

基本信息齐全,内容明确)

⑵为“户外社团”的户外用品义卖写一段吆喝词,以引起大家注意,达到促销的效果。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题目一】我们的国旗,自诞生以来,就激励了无数国人:

中国科考队将国旗插向极风凛冽、一片荒芜的南极大陆;我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将国旗携入太空;运动员们在国际赛场上奋力拼搏,身披国旗登上领奖台;每到国庆日,国旗飘扬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迎着朝阳,仰望国旗在操场上冉冉升起……请以“国旗”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在“如果是”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题目。

要求:

⑴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

题卡上。

⑵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⑶字数在600-800之间。

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

(二)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运用。

(共23分)

(一)选择。

(共1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C

B

D

A

B

(二)填空。

(共11分)

7.答案:

⑴东临碣石水何澹澹

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评分:

共6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8.答案:

⑴①红岩②罗广斌③杨益言④(狱中)绣红旗

⑵C

评分:

共5分。

第⑴小题每空1分,共4分;第⑵小题1分。

二、文言文阅读。

(10分)

9.答案:

⑴通“避”,躲避。

⑵平时,平素。

评分:

共2分。

每小题1分。

10.答案:

B

评分:

共1分。

11.答案:

⑴不仅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⑵士大夫中能不改变气节的人

评分:

共4分。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2.示例:

含义相同。

甲乙两段文字中所谈到的“义”都是指合宜的道德或行为。

评分:

共3分。

判断1分,理由2分。

三、现代文阅读。

(共37分)

(一)散文阅读。

(14分)

13.答案:

⑴这座深宅大院为什么叫作“天一阁”?

⑵藏书楼的书为什么谁也不许看?

⑶钱绣芸为什么执意要嫁入范家?

评分:

共3分。

每个问题1分。

14.答案:

放在这两件事情之后。

依据:

根据第⑩

三个自然段里涉及的严厉族规、当地的说法,以及作者“我”的揣测,可以判断钱绣芸的悲剧命运,应是范家有了藏书楼和大量藏书之后。

评分:

共3分。

其中,判断1分,理由2分。

15.示例:

⑴作者用“存在”“逝去”这两个词语语序的变换、拟人手法,表现没有生命的石狮子对宅院、人的生命、珍贵书籍

的冷漠,意图表明作者明知时间会流逝但仍对这种种命运无法忽略的喟叹。

⑵因为藏书楼藏书的丰富引得世人艳羡而“辉煌”,也因藏书的最终散落、严厉的族规而无法一睹藏书的钱绣芸的悲剧命运,让作者尤生“苍凉”之感。

两词成对出现,从表面和背后,既表现了作者对藏书楼以及藏书故事的复杂心态,也表现了他对故事背后意蕴的体察和认识。

评分:

共3分。

结合语境1分,具体赏析2分。

16.示例:

标题采用《易经》中“天一生水”的句子,表面上交代天一阁这座藏书楼名字的来历,实际上,是作者对阁主人命名、制定严厉族规的用意,以及之后发生的完全背离藏书初衷的钱绣芸的悲剧、藏书被小偷偷走的结果,产生的质疑与思考。

评分:

共5分。

观点明确2分,结合内容谈2分,语言通顺1分。

(二)说明文阅读。

(1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