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239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

专项微测十一 历史唯物主义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香港回归21年的实践证明:

以基本法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充分照顾香港的特殊情况和港人利益,并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这表明(  )

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①表述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②不选。

“一国两制”政策是在特殊的国情下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而进行的制度创新;21年的实践证明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又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社会意识,③④正确。

答案 D

2.(2018·辽宁三校联考)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门槛,为百姓投资创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截至2017年7月底,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数已达7328.1万户。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②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③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生产活动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材料中商事制度改革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①③正确。

②颠倒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本身说法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3.(2018·长沙模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根据变化的实际重新定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新定义主要矛盾(  )

①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说明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政策也要变化 ③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具体表现 ④反映了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规律的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重新定义主要矛盾是上层建筑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反映了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规律的内在统一的要求,①④符合题意。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并没有改变,②说法错误;材料虽涉及生产力,但主要强调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文艺工作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 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是因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③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④正确;①②与题干材料构不成因果关系,不选。

答案 D

5.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有始有终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材料观点是基于(  )

①坚持群众观点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引导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③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引导者;④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②正确指出了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案 A

6.民宿,是“民”和“宿”的结合,本质上提供的是“人”和“物”复合结构的住宿体验,其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从哲学上看,价值是指(  )

①一事物对人的影响 ②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④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②④符合题意;影响有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之分,只有积极影响才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①排除;③是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排除。

答案 C

7.身穿红马甲、臂挽红袖标、头戴小红帽,还有胸前佩戴的志愿者上岗证,在北京西城区,有这样一支由7万余名平安志愿者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西城大妈”。

“西城大妈”担当平安志愿者表明(  )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 ③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奉献,表明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③符合题意;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这里的贡献不一定就是精神贡献,②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④排除。

答案 B

8.(2018·江西赣州期中)下列对漫画《目标不同》(作者:

铎)解读合理的是(  )

①实践决定认识,干事效果源自目标定位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心态正确才能实现目标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取向影响行为结果 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主观动机影响行为效果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终于干好了”和“终于干完了”,目标不同,效果不同,说明价值取向、主观动机影响行为效果,③④正确切题。

目标对干事结果有影响,但不是来源和决定因素,①说法错误。

心态不正确也能实现目标,只是不能实现正确的目标,②说法不科学。

故选D。

答案 D

9.(2018·山东济南一模)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这表明(  )

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正视生态文明建设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自然环境的变化取决于人们价值判断的改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具有客观性,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③中“具有客观性”说法错误。

价值观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塞罕坝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及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答案选A。

答案 A

10.90后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代。

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最终会推动社会的变化。

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看,这种“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在于(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因判断和选择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不同,价值评价也不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最终会推动社会的变化。

这种“自我”意识反映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不同,价值评价也不同,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③中“判断和选择对象的不同”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 D

11.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当得知祖国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填补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黄大年。

这启示我们(  )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③要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要通过个人需要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黄大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这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①正确;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②错误;黄大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启示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正确;通过个人需要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观点错误,④不选。

答案 A

12.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艰难困苦的核潜艇研制路上,是毛泽东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是对祖国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等理想信念,激励和指引着他一路向前。

这告诉我们(  )

①理想信念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③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④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理想信念并不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①不选;“对祖国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等理想信念,激励和指引着他一路向前”,这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也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②③正确;价值观属于意识,并不决定真理观,④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8·山西、河南省际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派,其创立者为墨子。

在当时,儒墨常常并称,如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就曾讲:

“世之显学,儒、墨也。

”可见墨家在当时的重要影响。

墨家学派主要由从事工艺的能工巧匠组成。

所谓“服役者百八十人”,个个都是技艺精湛的优秀工匠。

后期墨家将前期墨家工匠群体的技艺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墨经》。

其中关于力学、数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科学原理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特别是在光学方面,《墨经》中有章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物蔽光成影、双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光的反射等八大光学原理。

因此,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是对墨家在光学等领域所作贡献的肯定。

墨家除了极具原创性的科技思想,还拥有极富温情、极具智慧的人文思想。

墨家学派针对当时不利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时弊,提出了“兴利除弊”十大主张。

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来说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比如,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和谐平等观、“非攻”的和平共处国际观、“尚贤使能”的社会政治观、“节用”“节葬”的崇尚节俭观以及积极防御的军事观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从社会意识角度,要考虑墨家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考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从价值观角度,要考虑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墨家思想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其科技和人文思想对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

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墨家的人文思想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下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0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指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

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社会活动是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

法律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础相对薄弱。

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

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

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行和发展,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文化。

解析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文化既属于社会意识,又属于上层建筑。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文化,结合材料,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要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基础。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法治文化,能引导公民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