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544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五年级数学

3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

(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

平平的。

(板书:

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

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

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

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

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    )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

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

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

建立空间观念。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

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

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

(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

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

都是长方体。

师: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生举例)

师:

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

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

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

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

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

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

生1:

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

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生4:

…生5:

…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

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

(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

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

(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

你看到了哪三个面?

哪三个面看不到?

(上面、前面、右面)

师:

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

(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

大家会认了吗?

试一试。

师小结:

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

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

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画出长方体的高。

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

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

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

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

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

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3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

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实物:

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电冰箱、保险柜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很自然得导入课题。

2、揭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

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

首先:

用手摸面,你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

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

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

形成棱的概念。

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

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活动二:

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

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

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

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首先出示两个探究问题:

A、相对的棱有几条?

他们是否相等?

B、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活动三: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

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

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活动四:

学以致用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

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

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活动五:

课堂回顾。

以学生表达为主。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

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

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3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观察事物,建立表象。

1、出示实物: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建立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很自然得导入课题。

2、揭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

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

首先:

用手摸面,你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

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

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

形成棱的概念。

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

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活动二:

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

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

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

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    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活动三: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学生用类比法学习正方体的特征,并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

开放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

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活动四:

学以致用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

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

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活动五:

课堂回顾。

以学生表达为主。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

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

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3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数学第十册第4单元中的内容。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盲目套用公式,无法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而加强实际操作,是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

因此,本本节教学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际中感悟概念。

通过涂、剪、拼、算等活动,让学生从长方体纸盒上感受并能触摸到长方体的每个表面,观察到每个面的相对位置,了解到各个面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感悟到表面积的含义,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2、经历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从计算一个面的面积就得到了两个面的面积,再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不同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

使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先让学生尝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引导学生从无序的观察到有序的观察,从零散的思维到有条理的思维。

通过模型向图形的转化,图形与图形的变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并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

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

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