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929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docx

人管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版

1.数据(Data)是指说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数字,字符、文字、图形等),它具备一定的含义,但它本身并没有意义。

可以进行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

2.信息(information)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区别

信息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数据却不能直接满足接受者的需要。

✩可以将它们的关系比作产品和原料,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要表达的内容。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信息=数据+处理

✩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3.知识(knowledge)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4.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区别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是对思维的管理。

5.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6.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2、相关性

3、目的性

4、层次性

5、整体性

6、涌现性:

整体的涌现性和层次间的涌现性

7、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7.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

键盘、鼠标、主板、内存、硬盘、CPU、I/O接口、显示器、声卡、显卡、光驱

♦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

CPU是计算机系统最主要的部件,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Ø运算器:

计算机的运算单元。

主要用于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Ø控制器:

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按照主频的节拍发出各种控制信息,以指挥整个计算机工作。

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个工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

进入工厂的原料(指令),经过物资分配部门(控制单元)的调度分配,被送往生产线(逻辑运算单元),生产出成品(处理后的数据)后,再存储在仓库(存储器)中,最后等着拿到市场上去卖(交由应用程序使用)。

CPU运算速度是决定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到目前为止,CPU功能档次的研究与开发周期已少于一年。

♦存储器(memory)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微型计算机工作时使用的信息(程序和数据)的部件,按地址存取。

正是因为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信息记忆功能。

计算机工作时,一般先由只读存储器中的引导程序启动系统,再从外存中读取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送到内存中运行。

按这种定义,计算机的存储器可分为两大类:

Ø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或主存)

计算机运算之前,程序和数据从外存或输入设备送入内存。

存储单元按一定顺序编号,称为存储单元的地址。

程序必须位于内存中,才能执行。

计算机之所以能实现自动连续运算,主要是采用了存储程序。

Ø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包括硬盘、光盘、磁盘、U盘等)。

外部存储器存取速度较慢。

不会丢失数据。

存储器的速度、容量、及成本是几个相互制约的因素。

例如:

内存与外存比较而言,运算速度快,但容量较大,成本相对较高。

♦主板

主板,又叫主机板(mainboard)、系统板(systembourd)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Ø提供对CPU的支持

Ø提供对不同类型和标准内存的支持

Ø提供对图形接口的支持

Ø对输出模式的支持

总之,主板在整个微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重新的脚色。

可以说,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

8.计算机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SystemSoftware)

用于管理计算机中的CPU、存储器、通信联接以及各种外部设备等所有系统资源的程序,其主要作用是管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使之协调运行,并为各种数据处理提供基础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

网络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

♦应用软件(ApplicationSoftware)

用来完成用户所要求的数据处理任务或实现用户特定功能的程序。

9.数据库(database)

保存在存储介质上的大量相关数据的集合。

从完整意义上,数据库是表、视图和链接等的集合。

10.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1)定义数据库的功能

包括定义数据的整体逻辑功能(模式)、局部逻辑结构(外模式)、存储结构(内模式),还包括保密定义及信息格式定义等,并把数据库所描述的对象、属性及其联系的自然语言含义与计算机内描述形式的对照各种模式、外模式的宣言及说明存放在数据库内以备查阅(称为数据词典)。

(2)管理数据库的功能

包括控制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控制用户的并改性访问(即同时有两个或多个用户访问一个对象);执行对数据库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检验,实施对数据的检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

(3)维护数据库的功能

此功能包括初始时装入数据库、运行时记录工作日志、监视数据库性能、在性能变坏时重新组织数据库。

在用户要求或系统设备发生变化时修改和更新数据库,在系统软硬件发生变化时修改和更新数据库。

在软、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时恢复数据库。

(4)数据通信的功能

负责数据传输这一部分工作,通常与操作系统协同完成。

此外,实现分时系统和远程作业输入的接口。

11.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硬件

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对其硬件的性能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在的内存以存放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例行程序、应用软件、系统缓冲区中的数据库的各种表格等内容。

需要有大容量的直接存取的外存储设备,此外,还应有较强的通道能力。

软件:

(1)操作系统:

在数据库系统中,一般管理数据库的软件(DBMS)是借助于操作系统实现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内外存数据交换的,所以这是的操作系统应能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计算机的再一次扩充,它完成对数据的定义、管理、维护及各个层次之间的映像等。

功能还将专门介绍。

(3)应用软件包和应用程序:

与一般计算机系统类似,为了适应应用的需要,可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应用软件包,提供给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使用。

同时,用户则通过其应用程序来使用数据库,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获得所需信息。

(4)人员(主要包括:

系统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应用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DBA))

12.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

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它总是有一个目标,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形成一个功能结构。

按照使用信息的组织职能加以描述,可分为

✩销售与市场子系统

✩生产子系统

✩物资供应子系统

✩财务和会计子系统

✩人事子系统

✩高层管理子系统

✩信息处理子系统

13.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lient/Sever)

80年代末,处理器及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计算机具有了更强的的处理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小型化不断发展,出现了C/S的计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系统分为两级,下级即为客户机,由功能一般的微机来担任。

上级为服务器,它可以是一台功能较强的具有大磁盘空间的微机服务器或工作站型计算机。

(重点)C/S模式不仅仅是硬件的分布,同时也是软件的分布。

客户机程序运行在用户的微机或工作站上,而服务器程序可以运行在提供共享服务的从微机到大型机等各种计算机上。

客户只执行本地前端应用,而将数据库的操作交由服务器方去完成,因此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ÏC/S结构的优点

✩由于系统的整个处理工作分配在前、后端两个子系统上,网络上的信息流通量将大大减少。

✩由于服务器,特别是专用服务器的性能大多优于客户端户端的工作站,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得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由于应用部分大多在PC工作站上执行,当需要对每个客户系统升级时也不会引起很大开销

✩客户和服务器分开的另一个好处是工作站的独立性,用户不必局限于一种类型的系统和平台。

ÏC/S结构的缺点

✩C/S结构的最大缺点是数据必须存放在一个单独的系统中。

这对大企业的信息系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

因为他们客观上必须支持数据库用户分散在很广的地理区域内。

✩另外,相对文件服务器结构来说,C/S结构的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平台要求要高些,购置成本与维护成本也随之上升。

14.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ver)

在Internet和Intranet融入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之后,传统意义上的C/S模式就己经不再是最佳的系统体系结构了,它封闭式的网络环境,基于专有平台的限制使其难以在广域网环境中得到充分应用。

这样最新一代的Web信息系统普遍采用了B/S模式。

(重点)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包括三层结构。

第一层是客户终端,用户可以使用工作站上的互联网浏览器软件,在被授权范围内,从任何地方登录业务服务器;第二层是中间件WebServer,它负责接受各地用户的访问请求,并把处理结果通过网络送给用户;第三层是数据服务层,即位于信息网络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它负责存储、处理通过网络收集的数据。

15.(重点)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从C/S模式到B/S模式最大的演变莫过于加入了web应用服务器,使得应用程序从安装在客户机上变为安装到中间层上,带来的优势如下:

✩易维护,扩展性强

✩安全性高

✩可复用性强

✩标准化程度高,可移植性强

开发效率高服务器英文名称为“Server”,指的是网络环境下为客户机(Client)提供某种服务的专用计算机,服务器安装有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Server、Linux、Unix等)和各种服务器应用系统软件(如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的计算机。

由于服务器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又与微机(普通PC)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

而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上。

用PC机当作服务器的用户一定都曾经历过突然的停机、意外的网络中断、不时的丢失存储数据等事件,这都是因为PC机的设计制造从来没有保证过多用户多任务环境下的可靠性,而一旦发生严重故障,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难以预料的。

但一台服务器所面对的是整个网络的用户,需要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所以它必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高速以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服务器通过采用对称多处理器(SMP)安装、插入大量的高速内存来保证工作。

它的主板可以同时安装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CPU(服务器所用CPU也不是普通的CPU,是厂商专门为服务器开发生产的)。

内存方面当然也不一样,无论在内存容量,还是性能、技术等方面都有根本的不同。

另外,服务器为了保证足够的安全性,还采用了大量普通电脑没有的技术,如冗余技术、系统备份、在线诊断技术、故障预报警技术、内存纠错技术、热插拔技术和远程诊断技术等等,使绝大多数故障能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得到及时的修复,具有极强的可管理性.现在,服务器的概念不仅仅包含传统的通用服务器,还包含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比如提供网络负载均衡的负载均衡服务器;提供安全通讯能力的VPN网关服务器;提供NAS存储服务的存储服务器;提供Mail或Web应用的服务器等。

16.制造资源计划(MRPII)

MRPII的构成

MRPⅡ工作原理

MRPⅡ系统是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把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MRPII的编制

MRPⅡ系统结构

MRPII系统作为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必然要包含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能;其目标在于合理安排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提高设备和工时利用率,实现均衡生产。

在应用上不可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而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环境和内部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MRPII系统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7.诺兰阶段模型。

1980年把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初装

▫蔓延

▫控制

▫集成

▫数据管理

▫成熟。

18.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可行性研究

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

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可行性不等于可能性,可行性含有必要性。

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通过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

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初步项目

开发计划。

——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3、可行性研究的作用(意义)

▫是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

▫是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

▫是分配资源的依据;

▫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则。

4、可行性研究的实施步骤

▫对用户需求及现实环境进行调查。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有关用户提出问题的书面材料。

▫依据书面材料及有关资料对待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济、技术、操作、进度、社会因素的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审和审批,决定项目是取消还是继续。

▫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根据需要签署开发合同。

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概述;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对现行系统的分析;

▫建议的系统;

▫投资及效益分析;

▫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结论。

19.常用的系统规划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

1、基本思想

信息支持企业运行。

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

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该管理信息

系统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

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2、作用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3、基本原则

▫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应当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

▫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信息。

▫应该经得起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变化。

▫先“自上而下”识别和分析,再“自下而上”设计。

4、一般步骤

▫准备工作:

▫调研:

▫识别业务过程:

▫定义数据类:

▫定义信息结构:

▫业务流程重组:

▫确定系统优先顺序:

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

▫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s)

1、基本思想

▫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关键成功因素)。

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不同的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关键成功因素也不相同。

▫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新的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又开始。

三、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SST)

1、基本思想

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等组

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即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为管理信息

系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2、规划步骤

▫识别组织的战略集

▫描绘组织各类实体结构

▫识别每类实体的目标

▫识别每类实体的使命及其战略

20.(重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

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管理思想。

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21.系统分析基于对企业管理业务的详细调查,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系统分析的本质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回答:

未来系统“做什么?

系统分析的任务

1、了解用户需求

详细了解每个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及信息处理流程,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包括对系统功能、性能方面的需求,对硬件配置、开发周期、开发方式等方面的意向及打算。

对这部分工作要求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完成,现由用户提出初步的要求,经系统分析人员对系统的详细调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最终以需求说明书的形式将系统需求定义一下来。

这部分工作是系统分析的核心。

2、确定系统逻辑模型,形成系统分析报告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类系统开发的理论、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确定系统应具有的逻辑功能,再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有一系列图表和文字组成,在逻辑上描述新系统的目标和具有的各种功能和性能,且以系统分析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下一步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22.业务流程图

企业的运作是由企业组织机构的各项业务过程实现的,业务过程是企业动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业务流程分析(描述)是对每一项业务分析其包括哪些活动(处理),这些活动由谁(Who),什么时间(Time)、如何(How)处理、为什么(Why)必须有这个活动并用描述工具将每一个业务过程描述出来。

一般用“业务流程图”(TFD,TransactionFlowDiagram)描述业务的动态处理过程。

业务流程图(TFD)通过一些特定的符号描述企业业务的处理过程,它重点强调业务过程中每一项处理活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关系。

23.数据流程图

从数据的处理与流动过程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业务处理过程的数据动态处理模式称为数据流程分析。

用于进行数据流程分析的工具为:

数据流程图(DFD,DataFlowDiagram)。

数据流图是描述企业各项业务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用少数的几种符号综合反映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贮情况。

数据流图及其基本符号

24.数据字典是用于规范化描述数据类主要结构及特性的表格工具,它包括数据类名称及该数据类每一个数据项的数据项名、类型、取值范围、每一数据项的内容举例、备注等。

25.利用U/C矩阵进行功能/数据分析利用上面得到的功能/数据U/C矩阵表,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a)完备性检验

(b)一致性检验

(c)冗余性检验

26.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⑴组织结构、目的及任务;

⑵全部数据流程图及业务流程图;

⑶全部数据字典;

⑷新系统功能结构;

⑸新系统采用的管理方法、算法模型;

27.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对新系统计算机资源配置已作了分析,但太笼统,不够清晰。

系统网络设计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详细设计,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计算机资源配置图。

系统化分为若干个子系统的工作,在系统分析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但不够详细。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工作是在系统分析阶段对子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换分,将它逐层的分解成多个大小适当、功能单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以便程序设计工作的进行。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4、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

在设计中,它要与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结合起来,以模块化结构设计为参考。

一般来说,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应设计一个处理流程。

系统处理流程设计是系统模型的进一步具体化,使软件设计的初步形式,也是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流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

在这一步中,也可以使用判定表或者程序结构模块突来代替程序框图。

7、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设计文档包括三部分内容:

系统标准化设计;描述系统设计机构;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系统标准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

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他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拟定系统实施方案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

实施方案得到批准后,就可以正式转入系统实施阶段。

28.代码的设计方法(选择题)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线分类方法,一种

是面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各有其不同的用途。

1、线分类方法

线分类方法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手工处理的情况

下它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

线分类方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首先给定母项,

母项下分若干子项,由对象的母项分大集合,由大集合确定小集

合……,最后落实到具体对象。

分类的结果造成了一层套一层的线性关系。

线分类划分时要掌握两个原则:

▫唯一性和不交叉性。

否则分类后如果出现有二义性,将会给后继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线分类法的特点:

▫结构清晰,容易识别和记忆,容易进行有规律的查找。

▫与传统方法相似,对手工系统有较好的适应性。

▫主要缺点是结构不灵活,柔性较差。

2、面分类方法

面分类法主要从面角度来考虑分类。

面分类方法的特点是:

▫柔性好,面的增加、删除、修改都很容易。

▫可实现按任意组配面的信息检索,对机器处理有良好的适应性。

▫缺点是不易直观识别,不便于记忆。

例如:

代码3212表示材料为钢的Φ1.0mm圆头的镀铬螺钉。

29.系统实施即是将系统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