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969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做出假设。

下面四组探究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

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

2.测量你身高时,应选用(  )

A.最小刻度是mm的米尺B.最小刻度是cm的3m软尺

C.最小刻度为mm的2m直尺D.最小刻度为cm的2m卷尺

3.如图,小李在经过图A处时看了手表如图甲,经过B处时看了手表如图乙,则A、B间的平均速度是(  )

A.80km/hB.40km/hC.80km/sD.40km/s

4.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4.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

A.cmB.kmC.mD.mm

5.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

B.甲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乙同学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D.木块的长度为3.89cm

6.小珂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14.34cm、14.36cm、14.35cm、14.48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4.35cmB.14.36cmC.14.37cmD.14.38cm

7.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

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8.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择正确的是(  )

A.参照物一定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C.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其结果是相同

D.研究物体运动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因为地球是不动的物体

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7秒内的速度是(  )

A.2.5米/秒B.20米/秒C.5米/秒D.8米/秒

1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1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12.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13.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人们做了如下实验。

其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了水花

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4.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

的音调越高

1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0分)

16.(4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若以此速度行驶45km需要的时间是  s。

17.(4分)云南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源头,赶马人喜欢在马的脖子上系个铃铛,当马帮在山间行走时,叮叮当当的铃声传出山外,故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美谈。

铃声是铃芯击打铃壳使其  而发声;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出铃声而不是其它物体发出的声音。

18.(2分)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

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

三、实验题(每小题8分,共20分)

19.(8分)如图所示,用两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尺精密些,A尺示数是  cm,B尺示数是  cm.机械秒表的示数是  s。

20.(12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以  测量时间的误差。

(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其他点的测量准确,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

(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

(填“变大”“不变”“变小”)

四、计算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5分,共25分)

21.(10分)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22.(10分)小明同学先从甲地到乙地用了1小时20分钟,休息了30分钟,又花了1小时10分钟到达丙地。

其中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24km,乙地到丙地的路程为16km。

求:

(1)小明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

(2)求小明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

23.(5分)打靶时,人在距离靶340m处开枪,1.5s后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求子弹离开枪膛的速度是多少?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做出假设。

下面四组探究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

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按照顺序有: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计划、收集证据,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

根据题目中的所给探究过程可知,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故选:

A。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实验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2.测量你身高时,应选用(  )

A.最小刻度是mm的米尺B.最小刻度是cm的3m软尺

C.最小刻度为mm的2m直尺D.最小刻度为cm的2m卷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最小分度值的意义及刻度尺量程的了解与运用能力:

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最小分度值代表着刻度尺的精确度,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应选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在测量时应尽量使用一次性测量,为此要求刻度尺的量程应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解:

A、最小刻度是mm的米尺,不能满足测量人体身高的量程需要,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最小刻度是cm的3m软尺,能满足量程需要,但精确度低,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最小刻度为mm的2m直尺,能满足量程需要,也能满足精确度要求,所以该选项符合题意;

D、最小刻度为cm的2m卷尺,能满足量程需要,不能满足精确度要求,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了解选取刻度尺的基本要求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3.如图,小李在经过图A处时看了手表如图甲,经过B处时看了手表如图乙,则A、B间的平均速度是(  )

A.80km/hB.40km/hC.80km

/sD.40km/s

【分析】由图示手表可以求出从A到B的运动时间,由标志牌可以求出AB间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从A到B的平均速度。

解:

(1)由图示手表可知,从A到B的运动时间:

t=2:

30﹣2:

00=30min=0.5h;

(2)由图示交通标志牌可知,由A到B的路程:

s=180km﹣140km=40km;

(3)平均速度v=

=80km/h;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问题,根据图示求出路程及运动时间,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4.小明用刻度

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4.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是(  )

A.cmB.kmC.mD.m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

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水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4.10cm左右。

故选:

A。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长度、质量、速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5.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

B.甲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乙同学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D.木块的长度为3.89cm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

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

(2)使用时:

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

A、B、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

由图知,乙同学测量方法正确。

两选项均错误;

C、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此选项正确;

D、乙同学测量时,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8cm和2.9cm之间偏向2.9cm一侧,估读为2.89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89cm。

此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6.小珂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

14.34cm、14.36cm、14.35cm、14.48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4.35cmB.14.36cmC.14.37cmD.14.38cm

【分析】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

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4.4

8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4.48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为:

L=

=14.35cm。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7.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

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

(1)小明的爸爸说自己的车没有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

(2)小明观察窗外旁边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8.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择正确的是(  )

A.参照物一定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C.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其结果是相同

D.研究物体运动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因为地球是不动的物体

【分析】从参照物的概念去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然后举例说明。

解: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

具体选哪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同一物体,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

如坐在车上的乘客,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若以司机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为了研究方便,在物理学中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但由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D选项中说“地球是不动的物体”是错误的。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及其选择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解答时要注意通过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7秒内的速度是(  )

A.2.5米/秒B.20米/秒C.5米/秒D.8米/秒

【分析】根据物体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根据公式v=

求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即可知道

它在第7秒的速度。

解:

物体的运动速度:

v=

=2.5m/s,

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任何时间段内的速度值都是相同的,都是2.5m/s。

故选:

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了解和掌握,会用速度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

1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解:

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知v甲=

=0.2m/s,乙的速度v乙=

=0.1m/s,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

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1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

A、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v甲=

=2m/s,乙车的速度v乙=2m/s,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

故B错误;

C、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s=vt=

2m/s×5s=10m。

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12.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分析】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由v=

可知,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

解:

A、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A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只凭路程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A错;

B、由速度的公式:

v=

可知B是正确的。

C、在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C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只凭时间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C错;

D、由

速度的公式:

v=

可知: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用得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

B。

【点评】在缺少前提条件的情况下,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很多选择题的选项,都是由于缺少条件,而造成说法错误。

13.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人们做了如下实验。

其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是(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了水花

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B符合题意;

C、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是振动的,所以鼓面上的泡沫塑料屑会不停的运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

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4.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分析】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真空不能传声;

(3)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4)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

解: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错误;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

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声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熟知

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1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

A、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轻声”和“大声”不是改变音调;故A错误;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

故B正确;

C、音色由发声体自身决定,“轻声”和“大声”不能改变音色;故C错误;

D、声速由介质决定,介质不变,声速不变;故;“轻声”和“大声”不能改变声速;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0分)

16.(4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其速度表如图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90 km/h.若以此速度行驶45km需要的时间是 1800 s。

【分析】

(1)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读出速度值。

(2)利用公式t=

求出时间的大小。

解:

(1)汽车速度计的单位是km/h,则汽车的行驶速度v=90km/h。

(2)有v=

得:

需要的时间t=

=0.5h=1800s。

故答案为:

90;1800。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计的读数以及速度的单位换算,属于基础题。

17.(4分)云南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源头,赶马人喜欢在马的脖子上系个铃铛,当马帮在山间行走时,叮叮当当的铃声传出山外,故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美谈。

铃声是铃芯击打铃壳使其 振动 而发声;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辨别出铃声而不是其它物体发出的声音。

【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铃声是铃芯击打铃壳使其振动而发声。

(2)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