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2032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I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世代相传、颠扑不破,即便国家分崩、外族入侵甚至国家沦亡.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

这说明百家争鸣

A.对文化认同感影响深远B.抵御了外来民旅的侵略

C.有效地维护了甘主专制D.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把自己看成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该思想家是

A.孔丘B.孟轲C.墨翟D.荀况

3.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4.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

进而指出:

天通如何?

曰:

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B.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D.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5.朱熹认为: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由此可见,朱熹

A.要求世人首先做到“心知肚明”B.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C.将实践作为检验“天理”的标准D.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6.清初思想家们对明朝之何以衰、何以亡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使其对宋明理学特别是空谈心性的阳明心学有了深切的认识.故而他们大力倡导

A.周孔之道B.分权众治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

7.据《九大玄女青囊海角经》的记载推侧出如下结论:

“磁石指向性转移到它吸过的铁块的发砚大约在中国一世纪到六世纪。

”据该推测可说明六世纪前

A.中国已经发现了磁现象B.中国掌握人造磁铁技术

C.指南针在唐朝前已用于航海D.指南针技术开始推广

8.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

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晴,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

这反映出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9.据《中国书画鉴藏通论》记载:

宋代有众多生卒年不详的画家,如赵子云,布衣,擅画释道人物;赵光辅,布衣,擅长佛画人物;林生,布衣,擅工画小景等。

这反映出宋代

A.人物画成为主流画派B.理学影响艺术创作

C.画家群体身份多样化D.绘画创作的平民化

10.《宣和书谱》称:

“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

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

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

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费之宝。

”材料讲述了

A.古代书法艺术以楷书为上品B.楷书兴起于西汉结束于东晋

C.楷书就是先秦的隶书D.楷书的发展成熟过程

11.蒋锡武在《京剧精神》一书中认为,明、清两代的戏曲从剧本和表演两端对元杂剧进行了“倾斜”的发展。

即明代到清初的传奇是“剧本中心”,或者说是“剧作家的时代”;而后来则开始了戏曲向“表演为中心”转移的时代。

这表明

A.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发展方向出现了变革

B.京剧是戏曲走向衷演时代的典型体现

C.中华戏曲凝聚了剧作家们的社会价值观

D.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12.1836年,伦敦出版了《世界地理大全》。

林则徐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加工润色,译作简述了世界5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此举的目的是

A.了解世界形势B.打击鸦片走私C.学习西方技术D.发展资本主义

13.郭嵩焘早在1860年就写道:

“值衰弱之时,外有强敌,而侥幸一战之功者,未有能自立者也……弱则以和为主。

”可见其主张

A.避战求和,等待时机B.避免战争,力保和局

C.通商为义,发起商战D.发展洋务,学以致用

14.“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又不能摆脱封建的束缚;要改革中国封建制度,却又借助儒学的旧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A.借助理学思想宜传维新变法B.仍未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窠臼

C.主要是受西方立宪思想的影响D.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学说相结合

15.在新文化运动时,章士钊说:

“凡欲前进,必先自立于根基.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陈独秀认为:

“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可见,章、陈二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是否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是否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B.是否彻底放弃传统文化.是否全盘学习西方文化

C.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中国旧的政治制度

D.是否关注文化的时代性,是否重视文化的民族性

l6.《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

“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

A.推翻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B.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7.孙中山在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这反映出孙中山

A.超脱了维新改良思想的羁绊B.主张权力制衡

C.主张模仿美国民主选举方式D.反对政府集权

1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指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这体现出毛泽东

A.肯定了科学理论上的重大成就B.在“文革”时期仍坚持学术争鸣

C.主张思想上各抒己见不加限制D.提倡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氛围

19.“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曾经多次提出党在必要时领导武装队伍“上山”的问题。

这表明毛泽东当时

A.明确提出了农村中心论B.首倡依靠武力夺取政权

C.做好了长期斗争的准备D.对形势的估计比较悲观

20.1977年,邓小平提出:

“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

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

”这说明社会主义

A.应发展生产力B.应全面超越资本主义

C.就是平均富裕D.建设应该有中国特色

21.1962年,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一文中这样描述:

“刘伯承同志经常讲的一句四川话:

‘黄猫、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发表此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当时生活困境B.迅速实现农业的大跃进

C.突破当时极“左”思想束缚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热播电视剧《老农民》专家研讨会上,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是“一根真挚的史笔”,“它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民的一部命运史”。

在该剧中,下列场景不可能回避的是

A.创造载人航天时代的“奇迹”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研制“原子弹”时代的到来D.“三个面向”思想的提出

23.邓小平曾指出: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说明

A.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B.邓小平重视军工源于其军人出身

C.科技实力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D.新中国军事工业领先于其他行业

24.下图这一现象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

A.改革开放后对人才的需求日增B.“希望工程”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C.《义务教育法》的推行D.国家推行重要人才培养机制

25.新中国某一时期选拔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政治思想好,尤其是贫下中农可以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

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大学复审相结合。

这带来的严重影响是

A.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B.社会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C.偏离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D.学校招生出现混乱局面

26.在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荷马史诗》对躯体的健美、相貌的俊俏、欢宴的场景、感官享受的描写不惜笔墨、不加掩饰。

这反映出古希腊

A.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B.人们思想已获得充分解放

C.社会在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D.具有展示人类本性的渴望

27.苏格拉底认为,人通过灵魂、理念和回忆,实现由“无知”到“知”。

这“知”绝不是纯梓的“知”,而是同人的德行相统一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

A.知识与美德具有相辅相成性B.美德可以推动知识增长

C.知识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D.实践对理论有修正作用

28.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垂死的奴隶》,这尊雕塑完美地体现两个英勇斗士的尊严,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作之一。

材料说明文艺复兴

A.抨击教权主义B.倡导主权在民C.注重宜扬人性D.主张人人平等

29.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鲜明地提出“我是自己的主人,随心所欲生活”。

这一观点

A.有利于人性解放B.否定了理性对人生的价值

C.提倡道德的作用D.是对君主专制的公开挑战

30.欧洲宗教改革提出的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

这表明宗教改革

A.改变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否定了欧洲文明的同源性D.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31.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道:

“基督教之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他是一种宗教,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因为教会在即将被粉碎的旧社会中占据了最高特权、最有优势的地位。

”这说明托克维尔的思想属于

A.君权神授思想B.基督教思想C.启蒙思想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32.伽利略的“口号”是:

知识来自观测,而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亚里士多德。

这表明伽利略

A.物理学成就突出B.敢于挑战神的权威

C.注重实验和实践D.勇于否定亚氏成就

33.“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的帝王将相奢求永葆青春、长生不老,希望时间这把屠刀对他们刀下留情,看来这并非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遥不可乃的幻想可能会实现。

”为此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力学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4.下面是20世纪上半期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对材料反映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的环境更能推动科技发展B.欧洲的科技优势已经丧失

C.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D.现代科技合作的为势加强

35.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该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这里的“它”是

A.“太阳中心说”B.经典力学C.生物进化论D.细胞学说

36.19世纪的某位画家说:

“素描和色彩绝不是两回事.你着颜色,实际上也就是画素描.诸种色彩之间的结合越是和谐,轮廓线也就越是鲜明。

当色彩的丰富达到眼花缭乱的境界时,形式的表现就可以臻于完美。

”该画家所述流派是

A.浪漫主义B.印象派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37.右图是毕加索以老朋友卡斯维勒为模特创作的一幅作品《卡斯维勒像》。

该作品

A.刻画人物,画中有诗B.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C.源于真实,形象通真D.视觉异常,支离破碎

38.有评论家评价某一画家时说道:

“他做的一切都是有根有据的,他发现了在平面的纸上和观众玩视觉游戏的奥秘和方法。

”此评论所说的画家的美术流派属于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39.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这说明摇滚乐兴起符合

A.青少年心理的变化B.低收人人群的生活要求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D.战争来临前的社会特点

40.电影最早的观众大多是中下层的平民,贵族依然沉迷于歌剧等贵族艺术,迟迟不愿接受这一新生事物。

材料说明了

A.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B.娱乐性是影视艺术基本的属性

C.早期电影制作取材不符合贵族口味D.早期电影制作最初是为平民准备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21分,第42题19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分)

材料一

黄宗羲,抨击“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他认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但是,却也没有因此否定君主制度,他主张建立的是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

该政体的核心是要求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

黄宗羲自身所继承的为专制皇权服务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使得他最终不得不和主流价值观所维护的现实社会政治相妥协,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圣君贤相身上。

——摘编自《孟德斯鸠和黄宗羲政治法律思想的比校》

材料二

孟德斯鸠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

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

他强调法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后,孟德斯鸠认为法国也应当走上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他指出,法治是国家的灵魂,如果没有法治,国家就会腐化堕落。

纵现孟德斯鸠的理论,无论是政体理论,还是法律思想,均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并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归宿。

——摘编自《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黄宗羲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的相似之处。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与黄宗羲法律思想的不同点。

(1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

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全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在闭关自守时期(当印度的拉姆·莫汉·罗伊在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方面与孔多塞相一致时),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

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多年来,针对中国百日维断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砚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领导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10分)

1.A2.C3.C4.B5.B6.D7.A8.A9.D10.D11.A12.A13.B14.D

15.B16.B17.A18.D19.C20.A21.C22.B23.C24.A25.B26.D27.A

28.C29.A30.B31.C32.C33.D34.C35.C36.B37.D38.D39.A40.C

41.

(1)相似之处:

都处于社会混乱、各种矛盾交错的不稳定状态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都走向了极端,处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9分)

(2)不同点:

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孟德斯鸠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是为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黄宗羲是代表封建士大夫阶层,提出了改良封建社会的美好愿望。

法治观不同:

孟德斯鸠主张法治,反对人治;而黄宗羲本质上还是人治。

(12分)

42.

(1)特点:

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全盘西化;学习的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于自然科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

(9分,答出三点即可)

(2)分析:

康有为自身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致戊戌变法百日夭折。

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而且有思想、有步骤、坚定地推行变法革新,并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成功。

(10分,选择材料中一种差异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