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2349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 苏教版.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2、铁钉生锈了

3、变色花

4、洗衣服的学问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1、说教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2、说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4、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5、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新课引入时,如何导入才能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

我创设了: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这一情景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喜欢什么样魔术,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变化的例子。

然后教师接着叙述;从中我们知道了魔术变化的神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变化?

(变短)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

(断开)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

身高增长了-----

在这些变化中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

今天,我们就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物质世界的变化”。

(这个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2、探究蜡烛的变化,建构新知。

师:

如果让你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那些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点燃、加热、切割、弯折等。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比较点燃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

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物质变化中的原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自主探究,探究其它物体的变化。

师:

同学们,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食盐,食用碱,醋,糖,橡皮泥等。

由于时间有限,每组自选2个实验进行探究。

(小组商量,填好自选实验记录单)

(科学探究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实验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方法,发挥其能动性。

同时,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这些实验相对简单,效果明显,更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

生;交流,汇报实验成果。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师:

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他们都是什变化呢?

生:

互相交流属于哪一种变化。

生:

汇报交流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5、畅谈收获,引发新思考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

(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喜悦。

师:

看来大家的收获特别多,课后参照老师提供的把鸡蛋放进醋里的实验方法,在家里做,记录实验现象。

这个环节,进一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7、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蜡块――蜡油不产生新物质

(固体)冷却(液体)(形态变化)

点燃蜡烛――――产生新的物质

8、教学反思

本课个别地方稍嫌不足语言不够精练;细节贯穿略有瑕疵。

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结课有些匆忙,另外,评价语言也稍嫌单调,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

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铁钉生锈了》说课稿

1、说教材

《物质在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铁的生锈现象,观察铁锈,发现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和了解铁锈的危害,从而进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能够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防锈的方法中。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变化,了解铁生锈的原因,知道铁锈的危害,懂得防锈方法,更好运用于生活中的防锈中。

2、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4、说学情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5、说教法和学法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的变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我首先用铁质的实物进行导入,让学生说说铁的性质。

6、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

1、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品,大家看看是什么?

每个物品老师都摸过了,好像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你们想不想来试试?

把你们的小手伸给大家看看,看到了什么?

来,孩子们,说说你们的感觉。

(粗糙、发涩、不光滑、磨手)

2、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

对,因为这些物品都生锈了。

(生锈了)板书:

生锈了

3、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

4、那么铁锈是什么,他与铁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以铁钉为例来研究一下。

板书:

铁钉

(二)新课

1、出示表格,同学们看这个表格,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份,我们要从颜色、光泽、软硬三个方面来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之处。

颜色和光泽我们可以用(指眼睛)生回答,对,眼睛来感知,那软硬程度怎么比较呢?

(摸摸、用指甲、用小刀刻)很好。

2、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铁钉,进行观察讨论,把表格记录好,开始。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坐好,谁能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随机板书。

我们握一下它们就会粘到手上,所以它们很容易脱落,

5、师小结:

铁锈是一种暗红的,没有光泽很疏松易脱落的物质,它是铁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的变化过程。

也就是说,铁锈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板书:

新物质

6、那么铁锈对人类有没有坏处呢?

你们来说说。

7、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铁锈的危害性(看电视)

8、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想?

9、金属都会生锈,通过刚才的短片了解,世界上一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多少被铁锈“吃”掉了?

人类要花多少资金来进行除锈工作?

铁锈给人类带来了多大的不便,多大的经济损失呀!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来对付它。

那么铁生锈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你们猜猜看,可以举例子说明。

教师相机板书:

雨水、盐水、空气、潮湿、水……

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要确定实验方案

10、这是王刚小组的实验方案,我们来参考一下(出示表格)一生读

11、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很多,他们假设的条件是跟水有关,本节课我们选择比较容易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你们认为选择哪几个因素比较好(水、空气)板书:

水、空气

12、铁钉生锈完全跟水有关,还是完全跟空气有关,还是两者都有关系?

现在请大家以这两种条件为假设,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实验步骤的完整性。

教师巡视指导。

13、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实验方案,请大家仔细倾听,尤其是对步骤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14、交流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三)学生组内修改实验方案

一组汇报修改后的方案。

师:

这个实验设计的比较完善了,一种是完全有水的环境;一种是完全有空气的环境;一种是既有水又有空气两者结合。

充分进行对比,实验方案如此明确,结果也会非常清楚的。

你们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四)实验

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做实验了?

除了你们自己准备的实验器材外,老师也帮你们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如果需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来领取实验器材,注意要懂得谦让,动作要轻,实验中要互相合作注意安全。

要贴上标签。

这个实验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怎么办,生:

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师:

小组间可以互相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实验效果最明显,以后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7、板书设计

铁生锈了

铁化学变化铁锈

不同铁的新物质

8、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要求观察铁锈,同学们从外观上找出了很铁的性质,但由于我并未要求学生同时观察比较铁和铁锈的性质,所以导致学生在得出结论时有些茫然。

而此处我的第二个疏忽就是实验指导上,教师的实验指导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实验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却在此处忽略了,实属教学失败。

一节课下来,让我明白,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快速的正确的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另外还有不足之处,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每个小组的指导不够全面。

《变色花》说课稿

1、说教材

《变色花》这篇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手自制指示试剂并亲手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掌握什么是酸性、碱性、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能够用PH值传感器测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值,知道酸性物质PH<7,中性物质PH=7,碱性物质PH>7。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碱性物质.

难点:

1、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

2、用自制紫甘蓝水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4、说学情

这节课让学生认识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型,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认识物质的化学种类,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接受并不困难。

5、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探究:

初步学会制作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汁)、并能利用自制的指示剂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6、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老师手上这是一杯无色、透明的液体,另外一杯是蓝紫色的液体,如果我将这杯蓝紫色的液体滴入到无色液体中,会是什么颜色?

(蓝色)为什么?

(被稀释了)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这样,我们来看一看。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看。

3、谈话:

老师这还有一杯无色的透明的液体,如果也在里面倒入蓝紫色的液体,你觉得会变成什么颜色?

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看一看。

4、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5、提问:

为什么同一种颜色的液体,倒入都是透明的液体中,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6、学生自由回答。

(杯子里透明的液体不同)

7、讲述:

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所在,到底什么样的液体碰到蓝紫色的液体会变红,什么样的液体碰到蓝紫色的液体不变色,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检验身边常见物体

1、谈话: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杯蓝紫色的液体,这杯蓝紫色的液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我们来看课件。

2、学生观看课件制作材料和方法。

3、谈话:

都看懂了吗?

会做了吗?

要注意安全,不能烫到手,不要把水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做一做。

4、学生制作紫甘蓝汁,教师巡视指导。

5、谈话:

我们已经成功的制出了用来检测的紫甘蓝水,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看看是哪些?

(课件出示)有了紫甘蓝水和被检测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再看一看课件。

6、学生观看课件实验要求。

7、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请在每种液体中滴两滴管的紫甘蓝汁。

②认真观察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③思考,将这几种液体按实验结果在盘子里分分类。

注意:

①滴管不要碰到检测的物品,否则会污染了滴管影响对其他物品检测,②分工合作,仔细观察。

8、请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9、学生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10、提问:

紫甘蓝汁遇到这些物体变成了哪一种颜色?

其他小组是否一样?

有没有出入?

1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2、讲述:

看来同学们的结果基本一致,我们把小苏打、洗衣粉水变的颜色笼统称为绿色,雪碧、白醋、柠檬汁变的色笼统称为红色,水变的颜色笼统称为蓝色。

13、提问:

按照实验结果你是怎么分类的?

为什么把它们分为一类?

(红色、绿色、蓝色)

14、学生自由回答。

15、讲述:

我们把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像小苏打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像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蓝的物质,叫中性物质。

而像紫甘蓝水这样,在酸性和碱性物质中能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三)、传感器探究

1、讲述:

大家在实验中已经发现了它们的红深浅不一,绿深浅不一,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再从数值上探究一下,要想得到数值,紫甘蓝水是办不到了,我们得借助传感器和电脑。

2、讲述:

每小组同学桌上有一支像笔一样的物体就是传感器,只要把它放入液体中就会得到数值,这些数值表示了物体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简单点叫PH值。

有一点要注意,每测完一种液体,要在大水杯中洗一洗,再去测其它液体。

(教师边讲边演示)下面请同学们测出这六种液体的PH值,完成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

你们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讲述:

同学们测的很好,但是我们今天测的水不是完全纯净的水,所以同学们测的PH值都不相同,真正纯净的水的PH值是7,我们以7为分界线,同学们刚才测的结果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为大于7,小于7。

7、提问:

我们把你们的结果重新排一下序,你发现了什么?

8、学生自由回答。

9、教师总结:

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酸性物质的PH值都是比7小,碱性物质的PH值都是比7大,中性物质的PH值是7。

(四)、拓展延伸

1、讲述:

紫甘蓝水这种指示剂,只能用来粗略的检测物质的酸碱性,传感器随身携带不方便,有一种快速方便的酸碱性检测试纸,叫PH试纸,只需用棉签蘸取少量液体,然后涂抹在试纸上,观察它的变色情况,就可以知道被测物体的酸碱性。

2、谈话:

同样的,这种试纸遇到酸性会变成什么颜色?

(红)碱性呢?

(绿)中性呢?

(不变色)

3、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用PH试纸测出可乐、橙汁和池塘水的酸碱性。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提问:

你们的检测结果如何?

6、学生汇报,可乐和橙汁是酸性物体。

7、作业:

制作一朵变色花。

7、板书设计

8、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合理膳食,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9、教学反思

我们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技能,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但对于本节课中的实验还是陌生的,需要明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增强实验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洗衣服的学问》说课稿

1、说教材

《洗衣服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重点讲的是学会做洗涤用品去污的探究实验,学生要开始在自主探究上进行尝试,从而实现最终学会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平时衣服上面有哪些污渍,激起学生对洗衣服研究的兴趣,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在情感态度上产生对科学的亲近感。

2、说教学目标

本课采用模拟的漫画形式展示去污原理,让学生通过漫画认识污原理,力图让学生知道洗衣服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除去污迹,丰富生活的经验,提高解决身边麻烦事的能力,增强用科学改变生活质量的意识。

让学生猜猜,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

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其次,组织学生探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探究学会洗衣服的方法。

难点:

学会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4、说学情

通过指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对洗衣服的研究,让学生知道洗衣服中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解决身边麻烦事的能力,增强用科学改变生活质量的意识,我们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课上引导好学生控制实验条件非常重要.

5、说教法和学法

要让学生明白不管选用哪种洗涤用品洗涤,都是为了使污物发生变化,溶解到水中,达到去污的目的,课后布置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活动,在自己的一只手的五个指尖上分别抹上口红,用大拇指分别与其他每个指尖摩擦以使口红涂抹均匀。

一次分别将一个指头浸在一种洗涤液中,如肥皂液、洗涤剂(厨房用)、洗发香波、洗衣剂等。

再用另一只手用棉签擦每个指尖上的口红,每次擦拭都可以定时为3秒钟.然后用清水冲洗。

判断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除去口红印能力)最强,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最弱

6、说教学过程

本课以洗衣服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洗涤剂的特点和去污原理,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异法实验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会碰到沾有汗渍、菜汁、油污的情况,有时不小心还会蹭上墨汁、果汁、血迹等,令人十分烦恼。

1、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通过师生对话来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师: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猜测,没有选一种洗涤剂的,对于一种污渍,有的选洗衣粉,有的选肥皂,有的选洗洁精,究竟哪一个好用,想不想知道?

现在我们就做?

生:

好!

师:

知道怎么做吗?

生:

知道。

师:

真的,不过在做之前,我们要有几个问题要考虑好,先把事情想周全了我们再做。

例如我们要去除钢笔水这个污迹,我们在一个杯子中放一勺洗洁精,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两勺洗衣粉,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三勺肥皂粉,这样可以吗?

生:

不可以。

师:

为什么不可以?

生:

分布不均匀,去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师:

用的量要一样,也就是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保证一件事,什么事儿?

生:

洗涤用品的量要一样。

师:

相同条件就这一个吗,还有没有呢?

小组里商量商量怎么样?

(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

师:

怎么样?

商量得如何,谁来说说?

生:

用的水要一样

师:

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你看,你这句话我有两种想法,一是用自来水,二是用矿泉水,或者用冷水或者用热水你这个“水要一样”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

指水的品种一样,数量的多少一样。

师:

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

洗的时间要一样。

生:

污渍的量要一样。

师:

“量”这个字用的准确吗?

生:

是污渍的面积。

生:

洗的方法要一样,用手洗和用搓板洗效果是不一样的。

生:

洗的东西要一样,就是用毛料都用毛料,不能一个用布,另一个用毛料。

师:

实际上,你们说的是洗涤时的材料要一样。

说这么多相同点,有没有不同点?

生:

不能在一块洗,要用不同的容器。

师:

好!

但实际上还是要用同样的容器的。

生:

用的洗涤用品不一样。

师:

看来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

有一个。

师:

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

没有材料是吧?

看,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用到的实验材料。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具体过程略)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3、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4、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5、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

不管选用哪种洗涤用品洗涤,都是为了使污物发生变化,溶解到水中,达到去污的目的。

7、板书设计

有去污本领的肥皂

洗衣服洗涤剂→去污→洁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

洗衣除渍的窍门

除铁锈的草酸

8、教学反思

科学课必须重视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方案的制定,学习实验方法,感受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极为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实验方案制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探究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