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2406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步测试

1.满清崛起与白山黑水之际,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君顶。

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方明超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仿明制度将文官改为内三院。

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驶原先明内阁的职责。

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B.有利于君主专制

C.加速了满足的汉化进程D.有利于社会稳定

2.据《左传》记载: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A.春秋诸侯国间政治持有的交往方式B.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C.宗法湿度遭到严重破坏D.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挑战

3.清代科举考试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举考试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B.唐三省六部制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

5.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祛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6.“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上述材料叙述的制度主要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材料中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井田制

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材料一定程度反映出北宋()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9.唐代科举分为靠举和制举。

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

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B.打击了贵族特权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D.扩大了统治基础

10.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

“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

西周这样做主要是()

A.强调家族等级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

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

11.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军机大臣独掌决策B.军机处等级森严

C.军机处人员素质低D.军机处保密性强

12.据史籍记载,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

其修建的意图是()

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13.如下图,唐玄宗开元年间将10道析分为15道,其中山南道两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道三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以适应监察事务繁重的需要。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南方经济的发展B.藩镇势力的扩大

C.海上丝路的开通D.君主专制的加强

14.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

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开疆拓土的需要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C.诸侯等级的不同D.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

15.《清史稿》载:

“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

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A.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B.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16.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17.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

18.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评论为“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制度最有可能是()

A.宗法制B.科举制C.行省制D.郡县制

19.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如下变化: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与这些选官方式对应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分别是()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20.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21.汉代丞相有审核诏敕,纠正朝政得失之责。

唐代将汉相权一分为三,其中的门下省长官负责批驳政议,也被称为承相,与其他二相互相牵制。

由此变化可知()

A.门下省在三省中最为重要B.唐代继承汉代的三省六部制度

C.唐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封建政治制度在唐代趋于成熟

2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4.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5.中国古代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生,寒窗苦读十年,被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做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

26.在元朝的行省体系下,将一直属于巴蜀地区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此后直至今日,汉中地区在行政上一直隶属于陕西,今汉中地区在保留一些蜀地旧俗的同时,其西北关中文化氛围也明显加强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立足于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则

B.行政区划的设置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引导不同区域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开创有利于扩充元朝的实际统治疆域

27.“对君主来说,有效控制政治信息通道,是分官设职的目的所在,也是维护并强化君权的基本手段。

”下列各项,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军机处的设立B.刺史的委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创立

28.“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29.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一一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这是由于雍正帝()

A.废止了内阁机构B.直接控制军政事务

C.正式废除了丞相制D.增设了流官制度

30.30.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荒淫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

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有什么意义?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D

7.A

8.B

9.D

10.B

11.D

12.C

13.B

14.B

15.A

16.D

17.D

18.D

19.D

20.D

21.C

22.C

23.A

24.A

25.B

26.B

27.A

28.B

29.B

30.

(1)原因:

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

郡县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原因: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

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4)状况:

疆域辽阔。

制度:

行省制度;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趋势:

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