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590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docx

大河桥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临潭县石门乡大河桥村灾后重建项目论证

二00八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编制依据4

1.3编制范围4

1.4编制原则5

1.5项目单位简介5

1.6简要结论7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8

2.1项目提出的背景8

2.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14

第三章市场分析19

3.1干粉砂浆发展前景19

3.2聚苯乙烯保温板市场20

第四章场址选择与自然条件23

4.1项目区概况23

4.2自然地理23

4.3建设场址选择25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27

5.1工程方案27

5.2技术方案29

5.3设备33

第六章公用辅助工程34

6.1给排水34

6.2供电和通讯34

6.3消防34

第七章节能36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36

7.2节能措施37

7.3节水措施38

7.4节约土地39

第八章环境保护40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40

8.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40

8.3环境保护措施42

8.4环境保护结论44

第九章劳动安全及消防46

9.1劳动安全卫生46

9.2消防安全47

9.3劳动定员49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投标50

10.1实施进度50

10.2招投标51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5

11.1投资估算55

11.2资金筹措56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57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57

12.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57

12.3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58

12.4项目财务分析60

12.5财务评价结论62

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63

13.1结论63

13.2建议63

附表:

64

 

一、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村级组织情况。

大河桥村位于临潭县东部,距石门乡3公里。

该村所处地理环境位置比较偏僻,山大沟深,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2户1339人,其中:

有劳动力720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2、土地利用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

全村有耕地2316亩,人均占有耕地0.9亩,全部为山地,该村草山雄厚,有山坡牧场5处,截止2007年底各类牲畜存栏5522头(匹、只),其中大家畜饲养量1179(匹),绵山羊存栏3574只,生猪存栏769口,由于70%以上的农户仍沿用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经营模式,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改善不太明显,经济发展相应对较缓慢。

应采取大力发展区畜牧业的办法农牧互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方面除大河桥社通车以外,其余4个村民小组全部居住在高山区,不能正常通车。

通过近几年农网改造,输变电线路已全部覆盖全村,通讯方面,除移动电话通话率达到100%以外,因定电话通话率只有20%左右,人畜饮水方面,全村90%的户已引水入户,能源建设方面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社会事业方面,由于该村所处地理环境,山大沟深,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比较滞后,教学办公条件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使全村农牧民群众有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

应按照“压粮扩经,压劣扩优,发展高原特色作物”的思路和大力培训农业适用技术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

4、收入情况

截止2007年底全村农牧业总收入178万元,人均收入1028元,人均产粮1.1公斤,全村收入主要来源农牧业及劳动力转移。

5、贫困状况

全村贫困面达69%,其中有贫困人口107户481人,(绝对贫困人口32户144人,低收入贫困人口75户337人)。

通过近几年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改善,使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23元,人均收入达到1028元。

二、灾情情况

1、总体受灾情况

在5.12地震发生后,使全村五个村民小组282户1339人不同程度受灾,造成因灾倒塌房屋1户7间,损坏房屋786间,道路坍塌7处损坏7公里左右,村活动室1处5间,村卫生室5间。

2、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受灾情况

地震发生后,使全村贫困户282户1339人,80%以上不同程度受灾,整村推进项目河堤、道路等项目不同程度受到损坏,部分道路已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3、灾情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灾情发生后,对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基础设施和群众住房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坏,经济严重滑坡,村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劳务收入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贫困人口273户1120人,使贫困面达到84.3%。

三、有关部门对该村灾后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已实施项目内容、投资

灾情发生后,乡政府和县灾后重建办公室立即对该村灾后重建进行了调查、评估和规划,主要规划2009年重建户114户,维修户65户。

其中2008年维修项目已实施33户投资9.9万元。

四、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1、对象

项目实施主要针对,全村受灾282户1339人的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增收。

2、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全村生产条件得恢复和较达改善,群众生活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185元,达到1475元,80%以上的人口实现,稳定解决温饱,恢复到灾前状况,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八有”。

即:

有饭吃,一年不断顿;有水喝,饮用清洁卫生水;有衣穿,四季有替换服装,有房住,按人伦辈份自专分住;有路走,生产的产品能运出去;有医就,就近能诊沼常见病;有学上,有供子女上学能力;有钱花,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3、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要把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回良玉副总理要求扶贫系统制定贫困灾区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指示和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搞好灾后重建和扶贫工作结合有关情况的报告》上的批示精神为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报关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扶贫开发项目申报紧》的通知精神为指针。

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使受灾群众尽快进入自我发展的能力,农牧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群众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教育、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域经济全面发展,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法、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综合开发与灾后重建恢复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受灾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可持续性扶贫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灾后重建与扶持贫困个体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群众参与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五、规划制定的主要过程

1、灾情调查、数据收集整理。

5.12地震发生后,乡党委政府首先组织乡村社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进村入户,了解灾情,逐户进行灾情造册登记,然后上报地震办灾后重建办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评估,核实、确定了受灾程度。

2、组织发动、入户访谈、政策宣传。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利用7天时间以组织发动群众和入户访谈等,形式进一步核实灾情,了解群众动态,稳定群众情绪,加大了有关政策的宣传,使群众更加坚定灾后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

3、群众参与、选择项目、确定项目。

充分动员全村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先后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受灾贫困群众会议,县直有关部门现场办公会议,全体村民大会,确定了全村灾后重建及村域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

①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全村灾后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状况,资源现状。

②受灾程度调查,包括受灾人口、房屋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情况。

③提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通过举手表决确定了:

(1)、三旦沟整村重建114户,维修65户。

(2)、修建大河桥村“六位一体”活动室一处。

(3)、大河桥村卫生室1处5间。

(4)、村级公路5公里,村社(组)道路5公里,入户路3公里。

(5)、桥(涵洞)1座。

(6)、蓄水池2口。

(7)、农户“三改”60户。

(8)、种植药材300亩。

(9)、养殖良种牛200头。

(10)、使用技术培训120人次。

4、技术论证、编制规划

由县扶贫办组织直有关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与项目编制人员一道,在乡、村、社上级配合下,进村入户开始进一步调查,与乡村主要干部及受灾农户商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到村到户发展目标,落实实施地点及区域,并参照本部门的作业技术标准进行投资估标及效益评估,形成本规划。

六、项目内容、投资估标及资金筹措

1、主要实施项目:

(详见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规划表)

(1)住房建设:

大河桥村整村重建114户,维修65户,砖混结构,总投资602.5万元,国家投资361.5万,自筹241万元。

(2)基础建设:

大河桥村级公路5公里,村社(组)道路5公里,入户路3公里。

桥(涵洞)1座。

蓄水池2口。

总投资43万元。

国家投资43万。

(3)生产发展:

种植药材300亩。

养殖良种牛200头。

总投资125万元。

国家投资49万,自筹76万元。

(4)能力建设:

使用技术培训120人次。

总投资3万元,国家投资3万元

(5)环境改善:

农户“三改”60户。

总投资24万元,国家投资12万,自筹12万元。

2、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详见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筹措表)全村项目概算总投资797.5万元,其中入户住房建设投资602.5万元,占总投资的75.5%,良种牛养殖200头,投资80万元,占总投资的10.1%。

基础建设:

大河桥村级公路5公里,村社(组)道路5公里,入户路3公里。

桥(涵洞)1座。

蓄水池2口。

总投资43万元,占总投资5.3%,生产发展:

种植药材300亩。

总投资45万元。

占总投资5.64%。

能力建设:

使用技术培训120人次。

总投资3万元,占总投资0.37%。

环境改善:

农户“三改”60户。

总投资24万元,占总投资3%。

3、项目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

(1)住房重建114户,每户投资5万元,其中需国家扶持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总投资570万元,需国家扶持342万元,群众自筹228万元。

(2)住房维修65户,每户投资0.5万元,其中需国家扶持0.3万元,群众自筹0.2万元,总投资32.5万元,需国家扶持19.5万元,群众自筹13万元。

(3)基础建设:

大河桥村级公路5公里,其中需国家扶持15万元,村社(组)道路5公里,其中需国家扶持15万元,入户路3公里,其中需国家扶持9万元,。

桥(涵洞)1座,其中需国家扶持4万元,蓄水池2口,其中需国家扶持1.6万元,(4)生产发展:

种植药材300亩,其中需国家扶持9万元,自筹36万元。

养殖良种牛200头,其中需国家扶持40万元,自筹40万元。

(5)能力建设:

使用技术培训120人次。

总投资3万元,(5)环境改善:

农户“三改”60户,总投资24万元,国家扶持12万,自筹12万元。

七、规划实施管理

(一)、组织管理

县灾后重建办是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

为了形成村民广泛参与、村级组织主导的项目实施机制,成立了村项目实施小组,由村支部书记王永泰任组长,村主任武振林任副组长。

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是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的核心。

其职责是:

以群众广泛参与项目选择实施管理为目的和手段,编制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组织技术培训;组织小型物资采购;对村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监测评价;规划完成后,建立健全保障村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

(二)、工程管理

1、采购管理

村项目实施小组依据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提出总体采购计划和年度采购计划,采购计划详细编制采购货物、服务的规格、性能、数量,并在反复征求生产小组、村民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制定。

村采购计划制定后,由县扶贫领导小组统一审核、统筹安排,对部分物资、工程和服务报省统一采购外,县重建领导小组可根据全县采购计划,对较大型工程、大宗物资、高新技术服务实行统一采购;根据采购限额制度,小型工程和部分物资由村规划实施小组组织采购,采购可采取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直接采购等多种方式,通过采购,降低项目成本,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2、资金管理

规划的实施管理过程是各种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过程。

资金管理在整个规划实施中处于核心地位。

资金管理中,推行预拨款报帐制度。

对列入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项目在实施前,由县重建办预拨30%的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项目实施和物资采购的启动资金,结合乡村自筹、施工单位垫付等方式共同实施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实施单位按照项目建设周期分期分批将有效原始凭证报村规划实施小组审核汇总,编制报帐材料,经县重建办审批后拨付资金。

原始凭证必须由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受益农户和村委会签字认可。

报帐材料包括原始凭证、物资采购手续、工程和咨询服务价采购合同等。

项目预决算清单和村规划实施小组签署的验收单与县重建办办理项目完工结算,并留足10%的资金作为项目质量保证金,用于支付因项目质量问题而发生的维修费用。

质量保证期一般应不少于三个月,期满后,再将保证金拨付给建设单位或承包人。

3、培训和技术管理

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列入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分年实施,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需要,由村项目实施小组列出培训计划,报县重建领导小组可委托县科研单位和技术服务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培训应紧跟农时和项目建设进度,以示范指导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以确保农民按项目技术规程操作。

对一些高新技术,要在县直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招标采购,吸引县内外技术单位培训指导,通过引进、推广技术,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技术管理方面,县扶贫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家有关工程技术规程,制定方案中项目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细则,制定培训计划和咨询服务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4、参与管理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各级、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县、乡两乡党政组织的领导重视和参与是规划实施的组织保证;财政、计委、农行和涉农各部门参与,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保障;扶贫部门参与,既发挥政府职能,又起到组织协调、桥梁纽带作用;专家参与,弥补了领导部门和农民的缺陷,推动规划实施的科学、系统;乡村干部参与,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重建规划编制、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农户参与特别是贫困户参与,是参与式扶贫的核心,通过农户、贫困户的扶贫规划的制定、实施、监测评价和验收,使广大农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发展愿望,并为自己发展进行决策,成为扶贫规划的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受益者。

家户的广泛参与,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大大提高灾后重建效益。

5、监测评价

(1)监测评价的目的。

监测评价是项目实施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

对规划实施过程连续、系统地记录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投入、产出、质量、进度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问题、困难和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项目实施目标如期实现。

(2)监测评价体系。

成立县、乡、村监测评价机构,健全监测评价体系。

村规划实施小组是实施监测的最基层组织,通过日常统计、定点跟踪、抽样调查、实地检查等监测方法,提供基础资料和监测数据,全面反映项目实施和项目建设情况、财务情况、管理机构运行情况、项目受益人反映及农户影响等情况,并从中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及影响,完成并定期上报监测评价报告。

县、乡监测评价机构在经常督促、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经常对村级监测人员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对村级监测评价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研究计划执行中的影响因素,提出整改措施,向下反馈到村项目实施小组,促进项目实施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

向上定期汇总、整理、上报监测报告和报表,为全省监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3)监测评价对象、内容和方法。

监测评价对象是方案实施的过程、项目实施的主要环节及项目实施产生的影响。

监测评价的内容是:

项目进度和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物资采购、组织机构、环境影响、对农户的影响等,监测评价的依据是国家和省、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管理办法及县扶贫办提出的技术规程。

采用填报监测报表、编写年季度总结报告、抽查、专题调查等方式进行监测,使用数据统计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监测评价分析,编写监测评价报告。

6、后期管理

(1)项目验收。

项目完成后,村项目实施小组组织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村社干部,邀请县直有关部门专家及相关技术部门技术骨干组成项目实施验收小组,按照方案目标和项目设计,对项目工期、质量、效益全面考核。

考核结束后,从项目实施的意义、项目实施评价、项目资金使用、项目质量、项目管理建设等方面编写竣工验收报告,递交县重建办,进行最后检查验收。

(2)后续管理。

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村委会、村规划实施小组根据各个建设项目性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发挥项目效益。

八、项目效益分析

(一)、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恢复情况

村“六位一体”活动室项目建成后使大河桥村两委班子有办公地点、信息透明,使全村282户1339人及时掌握信息。

村社道路建成后可解决大河桥村282户1339人行路难、农用车辆通路问题。

河堤项目建成后使全村282户1339人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灾后重建建设后使全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生产恢复情况

灾后重建项目建成后使全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解决群众无住房问题、无纯净水喝、交通堵塞信息封闭等问题。

(三)、群众收入的变化

灾后重建项目建成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5元。

使全村85%的群众脱贫,提高157户群众生活水平。

(四)、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使大河桥村两委班子更加齐心协力,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项目的实施建设上,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的恢复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将这次重建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以最大的能力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乡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六)、社会效益

以上项目的全面实施,将充分调动该村群众的致富积极性,彻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文化、技术等为一体的管理科学优势,显著提高群众经济文化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保持农村繁荣稳定。

九、石门乡大河桥村推进项目建设机构

(一)整村推进建设实施领导小组

(二)整村推进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三)资金领导小组

(四)项目后续管理小组

目录

一、大河桥村基本情况…………………………………………1

(一)自然地理概况、村级组织情况…………………………1

(二)土地利用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1

(三)基础设施…………………………………………………1

(四)收入情况…………………………………………………1

(五)贫困状况…………………………………………………1

二、受灾情况……………………………………………………2

(一)总体受灾情况……………………………………………2

(二)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受灾情况……………………………2

(三)灾情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三、有关部门对该村灾后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已实施项目内容、投资…………………………………………………………………4

四、规划的目标及原则…………………………………………15

(一)对象………………………………………………………16

(二)建设目标…………………………………………………16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17

五、规划制定的主要过程………………………………………18

(一)灾情调查、数据收集整理………………………………33

(二)组织发动、入户访谈、政策宣传………………………44

(三)群众参与、选择项目、确定项目………………………32

(四)技术论证、编制规划……………………………………23

六、项目内容、投资估标及资金筹措…………………………20

(一)主要实施项目……………………………………………34

(二)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1

(三)项目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23

七、规划实施管理………………………………………………34

(一)组织管理…………………………………………………34

(二)工程管理…………………………………………………34

八、项目效益分析………………………………………………22

(一)、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恢复情况…………………22

(二)生产恢复情况……………………………………………22

(三)、群众收入的变化………………………………………23

(四)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2

(五)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的恢复……………………………22

(六)社会效益…………………………………………………22

九、石门乡大河桥村推进项目建设机构

(一)整村推进建设实施领导小组…………………………23

(二)整村推进建设项目领导小组…………………………78

(三)资金领导小组…………………………………………33

(四)项目后续管理小组……………………………………24

附:

石门乡大河桥村基本情况情况表(附表三-1)………24

石门乡大河桥村灾情表(附表三-2)……………………24

石门乡大河桥村灾后重建项目表(附表三-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