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传承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059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守望者传承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望者传承类.docx

《守望者传承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望者传承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守望者传承类.docx

守望者传承类

守望者·传承类

陈义文

从艺简历:

1942年随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技艺,豫西南各县从事木版年画雕刻工作。

1982—1989年,调老河口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携木版年画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

2007年至今参加社区对木版年画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家庭设年画雕板保护专柜、年画展厅、工作室。

开展木版年画系统整理、雕刻、传艺工作。

主要成果:

1、《木版年画》荣获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人;

2、2007年《木版年画》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非物质遗产保护成果奖;

3、1990年陈义文获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事业贡献奖;

专业奖励情况:

1、2011年《木版年画》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殊贡献奖;

2、2009年陈义文被襄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二届“襄阳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3、2009年《木版年画》获省文化厅、教育厅举办的手工制品大赛优秀奖。

主要事迹:

陈义文的木版年华

陈义文,男,汉族,生于1929年,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职称,祖藉河南省社旗县,14岁随父学艺,16岁即开始木版年画的雕刻、创作。

1949年前先后随祖父、父亲在老河口、襄阳、均州、谷城、枣阳、南阳、邓州等地为当地印刷作坊刻制雕版,1953年定居老河口,参加当地手工业联合互助合作社,继续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工作,后转入组建的市木雕厂工作,现已退休,从业66年,熟练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创作、雕刻、印制技术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老河口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至解放前老河口市区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有刘源盛、德茂公、和顺成、松昌福、万源永等十几家,这些印刷作坊,规模小的有几十人,大的有一百多人,工人们一年四季从事年画印制,产品远销邻近的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区,由此可见老河口在当时已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区木版年画制作基地。

在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普系中,目前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当属83岁的陈义文老先生,他是目前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唯一健在的木版年画雕版、印制艺人,老河口木版年画继承了“南派”年画的艺术真传,有浓厚了地方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陈义文的木版年画艺术就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推崇,陈老先生祖籍河南省社旗县,14岁时即随祖父陈福兴、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艺术,先后为鄂西北、豫西南地区三十多个县、市印刷作坊刻过年画样版。

作品先后参加了1986“湖北民间美术展“和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部分作品入选中学生美术教材和木版年画专集,并在许多省级博物馆存列。

甚至一些作品漂洋过海,或参加展出,或被国际友人购买珍藏。

2009年6月,81岁的陈义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等待半个世纪的梦想,也成为老河口最高龄的社区志愿者。

2010年2月7日,陈义文荣获“襄阳市第二届杰出人才”表彰,接踵而至的消息令他振奋,2010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上海世博会上精彩亮相。

在2012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国木版年画拯救工程表彰大会上,陈义文获得特殊贡献奖。

年画是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形式,但这一古老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走向失落。

而陈义文老人一生锲而不舍紧握着他的雕刀,在夕阳下坚守。

演义了一曲“木版年华“。

漂落逸仙斋

陈义文今年77岁,祖藉河南社旗,明清两代,社旗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

祖父陈福兴早年跟一个叫“王哈蟆”的人学艺。

在清朝末年流浪于湖北各地,以画坊雕版为生。

少年的他就跟父亲陈国聊学习木版年画的雕刻技艺,父亲身背工具盒,他则挎个蓝布包,父子相伴,行走于竹县、均州、随州、枣阳、襄阳、宜城、南漳、老河口等地,雕版卖画。

经过父亲的身传口授,耳熏目染,他心领神会,操刀实践,两年后便出师卖艺。

他先被应聘在当时颇为繁荣的老河口胡德俊开设的一家名为“松昌福”作坊里作工,技艺日渐娴熟,以后便开设专门的“门神铺”,并在老河口安家。

陈义文虽在老河口安家,但一直居无定所。

开始在“门神铺”暂居,前店后床,过着披星戴月的日子。

后来租住在一个叫“五福楼”的大杂院,杂院虽破旧不堪,但有幸结识了住在同院的两位当地“文化人”,一个是做钱货生意的乔大爷,喜欢文化,常常给他讲些历史,戏曲,人文美学方面的知识;另一个是书法家周道合先生,教他舞墨弄文,学写书法。

这种文化影响,对他日后的木版雕刻赋予了新的色彩。

解放后参加互组组,入社雕刻厂,搬进雕刻厂的普通工房居住,住房狭窄,拥挤不堪。

这一时期,木版年画被视为封资修,牛鬼色神。

老人被迫远离“木版”,开始雕刻图章、乐器、印刷文字。

像当时的《光化报》印刷,铅字残缺,都由他来雕字补缺,他还经常为报纸雕刻标题。

老人回忆说:

由于政治原因,放弃他心爱的木版年画,但他没有放弃刻刀,每天仍在练功,为他日后的复出增强了功力。

改革的春天来临后,陈义文在政府的关怀下,在城北的一个居民新区建起一座两层楼的小院。

漂荡了一生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居所。

他欣喜若狂,用自己的刻刀在拱形的院门上方雕刻了“逸仙斋”三个大字,这意为着他将要回到那神魂颠倒自由自在的“木版年画”的王国里。

乔迁定居加之民间艺术的复兴,他浑身焕发出了极大的艺术激情。

他日夜兼程,手中的刻刀更加有力,脑中的艺术灵感不断闪现,一鼓作气雕出了一批神采各异,内容丰富,构图饱满、线条致密繁重,画风纯朴,雅俗共赏的“年画”精品,形成了陈氏独特的木版风格,引起了各界的注目。

1987年,国家在老河口召开了木版艺术现场会,陈义文被誉为有别于北派扬抑青木版年画的南派传人。

他所住的巷子经有关部门批准,已更名为“陈义文巷”。

创建成为全国名街名巷──“陈义文巷”

彩染抱朴斋

在一间名为“抱朴斋”的木版年画作坊里,只见陈义文激情四射,神彩飞扬,时而木版爆花飞舞,时而雕刀发出“噗噗”的声音,时而含一口清水,将手扫喷雾润湿,随即在雕版上将墨涂匀,铺上油光白纸,用一种叫“字耙”的工具在雕版上轻抚几下,把纸揭下,一张生动多彩的年画便跃然纸上。

这就是老河口市政府在该市李宗仁博物馆为陈义文先生特设的一个工作场所。

从此陈义文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室”,他给它取了个象征着他艺术风格的名字“抱朴斋”。

在这个工作场所,他边创作,边展示自己的作品。

存列在“抱朴斋”的年画极具收藏价值和卖点,都是陈义文的精品之作。

他的作品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整个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

从画墨线稿,贴版,砧版,刻版到设套色,到套色版,印刷。

印刷至少要十三四道工序。

它全为套色印刷,一般一种颜色一块版,一种年画一般5-7种颜色。

他说:

“他的印刷是自制的物质颜料,一律不用当今的化学原料。

他的染料,即具环保性,又可以保存多年不变色,不像化学原料一湿就“串了”。

这可能是他的又一绝活。

陈义文选择雕刻所用的木版为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粟木或梨木,他的工具都是自己打造制作的。

他即是铁匠又是木匠,各式工具定身制作,用起来得心应手,陶醉洒脱。

陈义文唱戏、说曲,拉胡弄弦,样样都会,所以他的作品根植于民间土壤。

年画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大部分画稿是祖、父辈沿袭下来的,所以才保留年画的原汁原味。

按形式大致分为:

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20多种。

神像中有赵公明元师、灶王爷,门神中有岳飞、郑成功、孟良、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忠良正面人物,喜画的喜庆色彩浓厚,以福禄寿喜、一团和气、和合二仙作为代表,中堂作品较少,只有百寿图一种。

他的人物各具特色,都是历史的再现。

唐朝汉朝人物,骑马扬图,穿衣不一样;武将美女在造型上不同;人物座、卧、站、跪,各有尺寸。

胡须眉毛不是一把抓。

像秦琼,眉毛是红的,跟别人不一样,黄忠是扬头状,满须胡,而刘备则是低头状,三须胡。

难怪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仲杰给予了高度评价:

“老河口市年画来源于河南,整体比较工整,风格隽秀,线的力度干净,利索,工笔的用笔表现到位,保持了画意和刀法,尤其是人物的头发感觉不错,牙齿用菱形,富有装饰效果。

这正是:

一刀镌就子午线,七彩染成抱朴斋。

相交天涯客

2006年春节前夕,陈义文的逸仙斋,青藤爬满小院,大红辣椒串满墙壁,准备上市的年画五颜七彩,层层叠叠,小院一派火红的喜庆气象。

这天,他迎来了珍贵客人,一位在襄阳工作的世界无国界卫生组织医生,来自新西兰的琳达女士。

这是她第三次来到逸仙斋,前两次还带着海外的好友和翻译,买走了多幅木版年画。

这次她独身而行,一进门就打着手式,问候陈老艺人过得如何?

并双手抱拳,向陈义文拜年致禧。

然后爱不释手地翻阅陈义文的新年年画,并询问陈义文一些艺术问题,而陈义文虽然神情专注,然而摆摆头还是听不懂她的语言。

两双眼睛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无法交流。

琳达女士灵机一动,拿着手机找人用手机翻译,当两人都听明白后,双方乐得哈哈大笑,接着琳达女士买下了几幅心义的门神年画。

琳达女士热情奔放,从容乐观,一手抱着年画,一手便拉起陈老艺人去当地吃特色小吃。

近几年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就这样不径而飞,漂流到新西兰、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结交了一批海内外朋友。

郧阳师专为纪念原中央党校第一任校长杨献珍先生(杨先生曾在郧师工作生活),计划建一个杨献珍走廊,书写了大量诗词书法,需要木版雕刻。

当他们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陈义文作品后,带着书法作品幕名而来,实地察看后,更是赞叹不已,双方合作一拍即合。

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校方还带着当地书法界专家胡顺江、杜明亮、张万丰三番五次到陈义文家反复搓商,从木材到工笔、从着色到意笔,一丝不苟。

为了增强艺术感,他们将陈义文接到校方,实地体验生活。

一来二去,他们得知陈义文爱喝酒,酒量也大,每次见面,就赠给陈老一些郧阳特色酒。

陈义文非常感动,他说:

木版雕刻,不仅拥有了更多合作伙伴,而且得到了一批相知,相交的艺友、酒友、朋友。

木版传情意,朋友遍天下。

河口木版年画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个消息更令他纠结:

家传手艺究竟如何传承?

陈义文百感交集,心潮难平,说出了他心中的担忧。

俗话讲:

离世一个人,消失一门艺。

他年岁已大,现在木版年画还后继无人,怕就怕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在他手中失传。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孙子陈洪斌进入老人视线。

在广州打工的陈洪斌曾在2009年“文化遗产日”应爷爷要求回过老河口。

“我跟爷爷去公墓学过刻碑,吃不消。

”2010年12月30日,陈洪斌正式入门家传技艺,这离爷爷在上海世博会上精彩亮相献艺刚过去4个月。

30天后,陈洪斌飞往澳大利亚,亮相“荆楚文化走澳新”。

守望者·传承类

黄春萍

从艺简历:

本人毕生从事汉绣艺术近30年,自幼喜爱金石书画,师承汉口大兴路绣花街韩家绣坊韩辉、武昌白沙洲绣铺项珍珍等汉绣世家的长辈。

由于酷爱汉绣专业,1982年,考入武汉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美术理论与刺绣设计专业,并以汉绣实践为主。

1985年毕业被武汉市绣花厂设计室录用,师从陈秀菊、邱满英、周汉菊、邹春生老师。

1986年至199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服装系,系统学习绘画、设计,研究历代服饰及中国四大名绣。

从此步入自己设计、自己试制室内装饰汉绣和实用汉绣样品,其大量样品在绣花厂进行批量生产。

1990年武汉绣品公司汉绣研究所成立,并担任研究所所长。

1990年至2007年,在全国各省、市、区、县学习具地域特色地各种不同绣种。

室内装饰汉绣系列曾多次获轻工部奖项。

2008年聘为(长期聘用)二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汉绣班客座教授。

每年分上下两学期,共60天左右,每天6课时。

(节假日除外)

2010年在市残联的支持下,残疾人汉绣班成立(长期聘用)。

因学习时间有限,锦绣坊—汉绣工作室长期免费为全市残疾人汉绣爱好者提供学习、销售、就业一条龙服务。

2013年武汉市计生委汉绣班成立(长期聘用)。

面向全市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为她们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每年三期。

对想继续学习的学员免费在工作室进行严格培训。

2012年在中南民族大学为学生们讲解汉绣基本理论、传授汉绣基本针法、表演与展示。

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现场表演与展示活动。

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012年被评为省级汉绣传承人。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20多年来共培养汉绣学生3000多名。

其中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2500多名,残疾人200多名,学校学生600多名。

每周定期在工作室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汉绣展示、表演。

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对汉绣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主要成果:

汉绣具丰富的楚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汉绣传承、保护和发展,并走产业化道路,本人收集了各个时期的汉绣作品共三百多件,并作详细研究,复制清代汉绣老残片20余幅。

现正在为“回归”系列绣制作品,每幅作品将更清晰地表现各种汉绣针法,让人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汉绣,也将作为历史资料存档。

编写系列教材,将各种技能、针法做成小样,以便传授。

在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被聘为汉绣客座教授,并授予江城十大技能名师。

学生毕业后从事汉绣工作的无数,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义务为残疾人传授汉绣技艺,并专为残疾人、计生家庭、外来流动人口开设汉绣培训、销售、就业基地,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在世博会展演中大力宣传、推广汉绣,对汉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让汉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在由文化部组织的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充分展示并表演汉绣风采,由于人气旺、销售情况好,各地方电视台、报刊经常作有关汉绣的采访。

在“文化月刊”“中国西部”“投资时报”“收藏”“中国工艺”等全国重点刊物发表并作专题报道。

作品“屹立的国旗”在汶川博物馆作永久收藏,并列为地震后汶川一百个精美画卷之一,并授予“汶川荣誉市民”称号,重建后的汶川是世界的汶川,成为全国重点旅游景点,汶川博物馆里的每一件作品更是使每位游客记忆犹新。

此作品对汉绣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品“铁血肇端”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作收藏,其作品的创意、绣制技艺的不同表现形式,对汉绣的宣传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公安”绣标、肩章系列至今在全国使用,充分说明汉绣在全国无处不在,为弘扬汉绣艺术,展现荆楚文化作出杰出贡献。

培训肢残人、聋哑人、智障人学习汉绣,改善生活、解决就业问题,在全国是首例,得到中国残联的高度评价、并给予奖励和支持。

多次捐赠汉绣作品拍卖,用来资助艾滋病患者及贫困家庭。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被评为武汉市汉绣生产性保护基地、巾帼手工创意联盟副会长单位,为汉绣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加活动情况:

1、1992年,为庆祝武汉市总工会与日本福冈建立友好城市30周年,绣制的两面锦旗赠与日方,受到日方的高度赞誉。

市总工会获赠一辆小轿车。

2、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为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绣制《屹立的国旗》,被汶川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个人被授予“汶川荣誉市民称号”。

《屹立的国旗》还被列入《震后汶川100个精美画卷》一书。

作品绣制用时整整一年,绣了568万多针,线色800余种。

用刺绣的方式,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作品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3、2010年7月,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中国元素)展示、表演。

4、2010年10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市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5、2011年5月,赴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表演与展示,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赞誉,展品也受到成都市民的青睐。

6、2011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铁血肇端》作品,被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

7、2011年10月,黄春萍汉绣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手工制品”,充分证实汉绣是传统工艺上升到艺术、纯手工制品的代表。

8、2011年11月,任武汉市收藏家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9、2011年3月,在武汉市首届女红创业项目大赛中被评为“优秀女红创业项目”和首届“江城十大巧娘”称号。

同年4月,武汉市巾帼(手工)创意联盟成立。

黄春萍汉绣被评为副会长单位。

全省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共举加汉绣技能培训班380期,培训共3000人。

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企业文化与汉绣的完美结合。

10、2012年元月,捐赠给湖北省工会二幅汉绣作品,拍卖价格为8万元,资助黄石、大冶的贫困家庭。

11、2012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训班。

12、2012年9月,参加由文化部、枣庄、台儿庄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13、2013年5月,在湖北美术馆参加“第一届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的展示和表演。

培训、传承情况:

1、2008年至今,被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聘为汉绣班客座教授。

让汉绣走进课堂,并对外招生,其培养的学生无论是文化底蕴、文学修养、美术基础等都有一定的高度。

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要符合美术逻辑,构图要新颖,绣工要精细,不能照抄照搬,墨守成规,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发展的道路。

在2011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美术学校纷纷来到该校汉绣班吸取教学经验,也将中国传统汉绣引进他们的课堂。

2、2010年4月,应武汉市残联、武汉泽华残疾人阳光家园的邀请,为智障托养院的8个孩子开设刺绣课。

智障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人施教,经过几个月的刺绣学习,她们的智障病情得到了缓解,刺绣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作品。

辅导她们绣制的“红楼”和“黄鹤畅想曲”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韩残疾人艺术交流中荣获大奖,为武汉市硚口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重点城区(全国三个市、三个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残联和各省、市残联的负责同志,纷纷前来参观,中央电视台作专题报道。

3、2010年11月,应武汉市残联邀请,为市残联服务中心组织举办第一期肢残人汉绣培训班。

20多名来自武汉各城区的肢残人,通过短短的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们掌握了汉绣的基本技能,绣出了100多幅汉绣作品。

2011年11月,第二期残疾人汉绣班开班。

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平台,为残疾人培训、销售、就业等一条龙服务,省委常委、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主任阮成发经常关心残疾人汉绣班的成长。

受到中国残联和省市各界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为武汉市被评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做出了贡献。

中外慈善友人纷纷前来购买残疾人汉绣作品。

4、2012年4月在中南民族大学为学生们讲解汉绣基本理论、传授汉绣基本针法、表演与展示,深受广大师生的一致赞扬。

5、2013年7月,应市计生委领导邀请举办全市计生家庭及外来流动人口汉绣培训班。

培训后的学生可继续在工作室学习。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常年为汉绣爱好者传授汉绣技艺,定期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汉绣展示表演活动。

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就业问题。

专业奖励情况:

1、1989年,全国计划生育作品大赛,汉绣作品《太挤了》获全国一等奖。

题材以中国地图外形为主,依袭传统汉绣技巧,精心绣制而成。

2、1990年,绣制的公安袖标在全国绣品竞选中,获轻工部“一等奖”,并在全国公安系统使用至今。

3、1990年至2007年,日用汉绣系列作品、装饰汉绣系列作品曾多次获轻工部奖项。

4、2009年10月,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5、2010年7月,个人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博物馆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6、2012年8月,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

7、2010年10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市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传承人展示“纪念奖”,作品《飞天》荣获展品展示“银奖”。

8、2010年11月,在首届中韩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中,辅导智障残疾人李茜绣制的作品《黄鹤畅想曲》荣获一等奖。

9、2011年6月,带领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汉绣班学生,在天津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系列汉绣作品荣获一等奖。

10、2012年6月,在省首届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汉绣服饰“花开富贵”获一等奖。

11、2012年9月,市教育局授予“首届江城技能名师”。

12、2013年3月,锦绣坊-汉绣艺术工作室评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主要事迹: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把自己逼上绝路;永远不要停下来。

人没有追求不能原谅”等…这是我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刺绣是我的生命,是我的灵魂,无时无刻离不开它…

难以忘怀的“这一年···”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从湖北武汉带上我的作品来到汶川,一路上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灾区重建的变化,孩子们坚强的笑脸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为之感动!

5.12大地震撕裂了我们的土地,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更撕裂了我们的心,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废墟中,瓦砾下那一双双眼睛对生活的渴望与顽强,仿佛在向我招手,我多么想上去拉他们一把,哪怕只送上一口水,以尽我微薄之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的子弟兵;大学生;志愿者在瓦砾下,黑暗中争分夺秒拯救,被埋压的生命,失去校园的孩子让我为之心痛,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上有一面五星红旗依然屹立在那里飘扬,我顿时惊呆了,它是灾难中的一个缩影是民族精神之旗。

我要绣,要绣这废墟上屹立的国旗!

为5·12周年祭,从地震后的第八天就开始对“屹立的国旗”进行创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制作完毕,在绣制过程中,我常以泪洗面,心情无比沉重,因为我是一名汉绣教师,废墟里压的全是学生,在开始绣的前一周,我一看到画面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当看到废墟中飘扬的红旗,情绪才会逐步稳定下来,直到一周后,我才狠心绣下了第一针,之后的每一针,都刺痛着我的心,手指扎破了就一口一口的吸,泪水也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一年···”里,我每天在二轻工业学校汉绣班代课,下午下完课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店里打点生意,维持基本费用,晚上六点必须要到家绣制“屹立的国旗”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

有时是睡了起来绣,绣了再去睡,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边绣边想着废墟下被压的学生,泪水就时常流落在眼前的这片废墟上。

夏天忍着蚊虫的叮咬,冬天忍着刺骨的寒冷,春夏秋冬就这么不停的绣着这面“屹立的国旗”大年三十也忍着同家人和孩子的团聚,泡上一碗方便面就这样送走了2008年的除夕之夜。

爆竹声响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我默默的祈祷灾难中逝去的生命,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活着要珍惜生命,擦干我们的眼泪,灾难是撕裂不了我们紧握的双手,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

“这一年···”里的每一天,对于我都很沉痛;悲伤,很多人都说,我几乎变了一个人,没有笑脸,没有亲情,只有工作,只有冷漠,言语很少。

就连我多年的男友也离我远去,未来的婆婆及家人对我意见很大:

“年把都没来看过我们,这忙,以后怎么能···”我和男友感情很好,但在这特殊的一年里,难道就经不起考验吗?

我无怨无悔,肯定是坚持我的人生信仰,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有意义的事,值得回味的事。

“这一年···”里让我变得更坚强,更有斗志,就在“屹立的国旗”绣制接近尾声时,有很多人想买,有人出10万,20万,还有人说拿去拍卖,然后支援灾区。

新闻媒体都要抢着帮我送到灾区,都被我婉言谢绝。

我一定要亲自送去,亲眼看看一年后的灾区人民。

就在5·12周年祭的那一天,我带着作品和自己做的横幅“湖北人民深切悼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来到四川成都的天府广场,广场上围满了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当他们看到我手中的横幅和刺绣作品立即抢了过去,并高高举起,整个广场立刻宣起了新的高潮“中国加油”,“四川雄起”的呼喊声,在天空中回荡,(附有图片)这就是对灾难中遇难者最深切的悼念。

这一刻,将成为一抹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深处的红。

几百家中外媒体都在现场(网上资料)此时此景,需要的就是这面“屹立的国旗”,它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也是全民族的需要。

在省民协鄢主席的坚持和支持下,“屹立的国旗”被评为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花了一年的时间,用了568万针,线色八百余种,它是以楚绣;汉绣为基础,融合其他绣法,绘画,为一体,绣制而成。

用绣的方式,来表达时代精神,更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