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115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考 第二部分心理学.docx

教师招考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两个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四个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2.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

左右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体的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的左边,两侧半球由胼胝体联合起来。

在大脑两半皮层上各有3条主要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

具体地讲,低级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及皮质下神经节等。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生下来的婴儿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冯特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并由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该学派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该学派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七)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特点

两个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人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

三个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2.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四个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合理组织活动;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要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和它作斗争。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一)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也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表现为他们能逐步理解自己的学习责任和社会义务,日常的学习活动也已开始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

高年级小学生已逐渐能够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组织自己的注意。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

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最明显的特点是注意的随意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增强,注意逐渐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

虽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明显发展,但无意

注意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中学生注意的发展明显地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类型:

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以有意后注意占优势的自觉意志型,即智力型。

教师应针对他们注意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发展其注意力。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良在小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

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4.注意转移的发展

注意转移的能力随着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发展的趋势是:

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觉的种类

比较常见的感觉分类,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即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大类;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与暗适应相反,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彩色视觉也有后像,但一般都是负后像。

彩色的负后像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而在明度上则与原颜色相反。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

(2)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等。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一方面,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2)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此外,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阈限范围内越强烈的刺激,越易被选择知觉。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如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

(3)对象的活动性。

夜空中的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幻灯等都易吸引人们的知觉。

(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即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四)观察

1.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

四个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三、中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听觉的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如成人,更未达到高峰;大、小肌肉的运动觉都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关。

到了初中阶段,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也在增加。

(二)知觉的发展

初入小学的儿童一般已能很好地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左右方位的辨认还不完善,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认。

到小学三年级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能够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间概念。

但对超出经验范围较大的空间概念,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小学时期还是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课间休息后进教室容易迟到,与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在教学影响下,儿童时间观念发展较快,三年级儿童已能正确理解一般时间概念的意义。

对超出他们学习和生活经验范围的长时距单位,掌握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在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知觉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也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

2.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

(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

(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

(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