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145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docx

学前儿童心理整理

●学期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讲是研究幼儿的认知能

力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行为活动的目的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的特点。

二、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三、心理活动—也叫心理过程,包括: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悲等心理体验称作情感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在认识事物或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抑制或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目的。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

1.广义的学前时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五、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四点意义: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七、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注意事项: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2.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生活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包括: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7.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手工、图画)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八、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的、典型的、本质

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

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因此也表现出可变性。

比如,现在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变化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九、我国现在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3~6岁其中可分为: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其中可分为: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

十、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敏感期)列举

0-6岁语言敏感期

2-4岁秩序感敏感期

0-6岁感官敏感期

2-6岁动作敏感期

2.5-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

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十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婴儿期(0-1岁)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适应新的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动作不断发展,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幼儿前期(1-3岁)学会走路、说话的一个重要时期

动作逐渐发展完善(开始自由行走、使用工具),出现新的心理活动(会说话、想象开始萌芽、

思维的出现),独立性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出现)

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

开始发展。

这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是学前晚期,即幼儿园大班年龄,这时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1.好问、好学。

5~6岁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探索,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收音机能说话,电视机里那些人躲在哪里。

5~6岁儿童喜欢学习。

他们喜欢动脑筋,做算术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

每当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解答一些智力活动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满足。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5~6岁儿童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如能将物体图片按照交通

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运用已经学会的一些概念,如能发现生活环境中的“三角形”;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懂得物体沉浮的原因等。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如

在观察活动中能学会按一定的方向或路线观察;在注意活动中,能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能默默地跟着念、复述等方式帮助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兴趣,如有的爱玩球,有

的爱看书;情绪也变得比较稳定、不那么外露。

十二、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岁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

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

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因而也称为视觉偏好。

2.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的规律和特点: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4.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3~6岁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

但是和3岁前儿童相比,儿童的无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

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②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3~6岁儿童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及具体表现: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

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

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成人的指引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

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同时引导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例如,为了注意看书,幼儿会用手指着书。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意注意

注意分散的原因:

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缺乏严格作息制度;无关刺激的干扰;转移注意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无意和有意)的转换

防止: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灵活交互应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十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形状、大小)、时间知觉、观察力、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下: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学前儿童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和观察方法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

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十四、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

记忆的第一步是“识记”,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好比图书馆购进新书。

记忆的第二步是“保持”,即把识记材料保存在头脑里,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过程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地储存材料,而是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好比图书馆对买来的新书分类登记,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书库里一样。

记忆的第三步是“恢复”,也就是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相当于把藏书从书库里提取出来。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有四个方面: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这种称为“幼年健忘”现象。

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记忆容量的增加。

4.记忆内容的变化。

根据幼儿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相反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一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

3—6岁儿童记忆发展有四大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保持就是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在保持阶段,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遗忘。

质的变化是由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因而回忆出来的内容会发生多种形式的变化。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是先快后慢。

幼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过的东西要及时的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如,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时眼耳手脑并用等等,以提高复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复习的效果。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即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测量的记忆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我们应当以记忆恢复的规律来正确看待学前儿童的记忆,并利用这一记忆规律来组织孩子的学习、游戏等活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4.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产生干扰,加重孩子的负担。

要求孩子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巩固。

5.排除疲劳的干扰。

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轮流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十四、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征。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创造出的形象都是新的。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像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体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形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这表现在: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学前儿童创造想象有下列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略有改造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在表现在于:

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幼儿想想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幼儿想想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3)想想表现能力的局限。

3~4岁儿童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其主要表现是: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4~5岁儿童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5~6岁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十五、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

二是间接性。

儿童概括能力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

2.动作的概括。

3.语词的概括。

2岁左右,出现了词语的概括。

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这是高级的思维方式,严格说来,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

动作在其中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这种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2~7岁):

以符号为中介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获得可逆性、守恒性

4.形式运算期(11~12岁):

抽象思维

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

幼儿期(3~6、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

即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依靠对事务的直接感知,同时思维也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是直观行动思维,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

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具体性和形象性,另外还具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和近视性的特点。

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1.是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2.是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

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

1.判断形式间接化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学前儿童对事物理解发展的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是:

1.前言语阶段(0~1岁)2.言语发生阶段(1~3岁)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6、7岁)

言语发生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十六、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的情绪表现,如,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

怕怒爱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分化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哭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

2、笑

(1)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2)不出声的笑和出生的笑

(3)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3、恐惧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阶段;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阶段;

(3)怕生阶段;

(4)压力感阶段。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绪的易冲动情绪的不稳定情绪的外露高级情感的发展(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前期儿童情绪培养的策略是: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1)保持和谐的气氛;

(2)建立良好的亲自情和师生情。

2.成人的情绪自控,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

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

但不能过分溺爱和过分吝啬爱。

为人之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还要理智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态度。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1)转移法;

(2)冷却法;(3)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2.首尾规律3.近远规律4.大小规律5.无有规律

十七、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包括三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动作发展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因此,遗传因素会影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而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身高的增长方面遗传因素为63%,男女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

此外,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也与遗传有关。

而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2.成熟。

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当婴儿生理上没有成熟到会坐时就让他学坐是无效的,也不利于他身体的发育。

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教育和练习。

儿童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都要经过练习,也就是说,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教育和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动作发展区别很大。

指导孩子掌握各种动作,主要依靠手把手教,通过小步子的学习和模仿进行的。

如,教孩子爬行和穿衣服,都可以采用分步训练的方法。

4.激发动机。

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如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和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