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205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docx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3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章全面介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以“任务"为驱动,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为工具和媒介,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孤立地应用这些教学方法,要灵活和综合地应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正在探索的新方法.任务驱动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

本节主要给出任务驱动法的定义与优点,并且给出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的设计原则。

3。

1。

1任务驱动法的定义与优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

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的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继续学习知识,但效果常常令人失望,学生记住了又忘记、不会应用、知识零碎、继续学习有新的障碍等.任务驱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培养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它具有许多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的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需要用到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组织,需要的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寻找和筛选,不会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来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利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新年贺卡,虽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究竟用什么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各种效果及其程度由学生自己试验、选择,是否用动画、使用怎样的动画由学生自己决定,还有色彩、背景等一系列的问题全有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之前,学生大多已经听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即使通过阅读教材或听教师讲解还是对信息技术具有一种神秘感,当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后,其神秘感就会逐步消除.

例如,以往教师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通过画图或幻灯片讲解,学生听了还是云里雾里。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己对照教材和说明书,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组装一台计算机,通过2课时的学习,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了计算机的组装,同时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3.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听教师讲解往往无法真正体会知识的真实含义、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任务,不但需要掌握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且需要知道应用知识的背景、应用知识产生的效果等,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

例如,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图形的位置有各种式样,究竟采用哪一种与整体的的布局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全了解,真正地掌握。

同时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确切的理解和掌握。

4.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既然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希望做好它的一种冲动,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

而且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同学和教师所认可,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力求作品的新颖性。

5.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分析任务可能的解决方法、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解决、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要让学生完成一个名为“设计并装修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多少钱”的任务,学生需要根据房子的结构自己设计房子的装修平面图(或三维图),估计用多少木料、油漆、瓷砖和地砖、涂料水泥、沙、砖、钉子、玻璃等,以及泥工、水电工、木工、垃圾处理的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获取这些资料等,当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犹如装修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6.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如果采用教师统一授课,势必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设置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以后,可以继续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较高要求的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推动个性的发展,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7.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

由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相对滞后性,所以学生应用的知识往往超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以尝试采用课本以外的知识来解决,实现学以致用、随学随用,同时对新产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教材中的知识做比较,它们究竟有什么差距,既突破了教材的框框,又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

3.1.2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置任务,因为任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最感困难的问题,教师设计任务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任务设计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任务的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运用教学内容完成任务应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的应用,同时能突破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按“支架式"结构设计,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子任务,以便于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对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考虑分解子任务,并寻求解决的策略。

一般地,一个任务必须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能力.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定制一个屏幕的背景(教学目标),其图案是把屏幕保护程序中的“达芬奇”图片经过编辑,加上艺术字“书山有路勤为径"。

这个任务包括

(1)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

(2)图片的获取;(3)图片和艺术字的编辑(重点和难点);(4)文件的另存为(重点和难点);(5)屏幕背景的设置(通过浏览查找背景图案是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分成5个小任务让他们分别完成,而对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由他们自己分解任务。

2.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完成任务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的不足,需要扩充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即学”的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一贯教导的“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考虑什么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其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前面介绍的“装修房子的任务”,需要学生了解许多信息技术课外的知识,诸如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务价格;各种材料的价格和性能、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程度;有关房子设计的美学、生活习惯等。

就拿木材来说,还要计算如何裁才能用料最省等数学问题,有些知识可能还没有学过,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

3.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扩展的空间,使学习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可以设置不同的条件下用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安装,体现了任务的层次性和扩展性。

条件1:

所有的驱动程序所需的文件都在软盘中,系统可以自动找到。

安装方法:

(1)当计算机启动时自动检测到新的硬件,要求插入驱动程序软盘,系统自动安装;

(2)计算机启动时不安装,当计算机启动成功以后,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安装.

条件2:

把所需要的驱动程序的文件放在驱动盘的不同位置,系统无法主动找到但会给出找不到什么文件的提示。

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安装,系统都会显示无法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希望安装者指定文件的确切路径,这个过程可以持续3-5次,最后驱动程序安装成功.

扩展性问题:

(1)驱动程序所需要的文件有些不在驱动程序的软盘上,而在硬盘的其它地方。

(2)驱动程序所需要的文件有些不在驱动程序的软盘上,也不在硬盘中,希望安装者自己到网上获取。

(3)没有驱动程序但告诉学生网卡的型号.这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引擎如中或教师创建的教学网站中搜索并下载和安装.

4.任务设计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学科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任务设计可以是其它学科的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内容,又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多途径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开阔思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小学语文“四结合”中,利用计算机作文、编辑班级小报等;要求学生自学“几何画板"并描述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幂函数和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等;利用EXCEL处理学生的成绩、数据的图表表示等.

5.任务设计要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学会合作是其核心内容“四大支柱”之一,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另一方面,与人合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任务,光靠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无论在完成的时间上还是在完成的质量上都是无法和群体共同的努力相比拟的。

所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设置多个比较大的任务,给学生分成几个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如“房子的装修”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任务。

3。

1.3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1.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的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分析任务。

记录学生最初对任务仔细分析的结果,并且根据对任务的理解程度设想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建立许多解决任务的猜想,激发学生研究。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分解任务。

学生把任务分解,并且勾画出解决任务的提纲。

第三个阶段,是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学生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必须综合各种对完成任务有用的资源(知识),并确保它们有利于解决问题而互相又不排斥,最后利用所获得的资源(知识),完成任务。

第四个阶段,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优化。

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

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

第五个阶段,评价反馈.学生们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呈现作品,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资源、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任务背后所隐藏的关系和机制.

第六个阶段,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

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2.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

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

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任务.学习过程大致是:

首先,学生要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不仅要看到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要看到自己知识的缺陷是什么。

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的资源(知识)。

第三,形成和执行学习计划,以满足学习需要。

这需要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知道如何找到各种资源,哪些资源最有用等,当然,学生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最后,学生要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对于较大的任务,虽然可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很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知识的合理应用、善于评价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等。

3.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合作学习(Collaboration/cooperationlearning)

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阶段中,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分析任务并能理解任务;在分解任务阶段,小组成员的努力可以有效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最后的三个阶段,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合作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弥补个体未考虑到的缺陷,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1)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境的限制;

(2)理解如何把具体策略应用到新的任务中;(3)理解他们使用过的思维和学习策略.通过反思概括,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呈现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做一些适当的分析,以引导为主。

在第二个阶段,以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大胆地去设想解决方法和过程,也许有些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其中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讲解或提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辅导,此时教师是导师。

在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获取资源、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顾问。

在第四个阶段,教师是检查官,检查学生完成任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在第五个阶段,教师是发布者、欣赏者和揭示主题者,使学生了解任务的背景、知识的内涵给学生以启发,同时开拓思路.

在第六个阶段,教师是启发师,给学生以启发,同时开拓思路。

3.2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规定,目前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高中普遍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试验,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以及在其它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3。

2.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选择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的表述与发布、成果评价等.

1。

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这既可以由教师来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课题.一般地,确定研究课题需经确定研究意向、调研、审查、确定课题等过程,但了解课题的基本类型和特点、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是确定好的课题的关键。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究中学习,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不同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课题,其选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在研究中学习的目的。

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文件的扩展名及其它们的功能,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

让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中各种文件的含义。

哪些系统文件是Windows启动所必须的,要求学生查出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的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如何修复等,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学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了解了Windows操作系统。

(2)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现有实验、设备等的条件,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促进学生应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成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如学生学完数据库、VB和网页制作等基础知识以后,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网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

设计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功能,实现对网页中内容的后台动态管理,而不是局限于网页的链接。

(3)是否符合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思维的发挥,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的开发,激发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兴趣,不是停留在调查、统计的层面,应该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即使有些问题就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乃至中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无法解决,但了解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规律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考虑研究性学习的诸要素,以便真正实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注重以下环节:

(1)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像科学研究一样,完成研究课题,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开展研究方法的指导。

(2)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3)教师要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用资源的来源、或指导学生获取具体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或帮助学生判断资源的正误等,重视多途径获取研究资料和资料的综合性应用.

(4)教师可以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如该课题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分析解决的策略和框架等。

(5)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索,甚至与校外专家的合作。

3.研究结果的交流和评价。

研究结果的交流分阶段性成果和总结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交流可以反映学生研究的方法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主要是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起诊断、借鉴和指导作用。

总结性成果交流一方面供师生分享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展开起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激励学生,褒奖学生付出的努力.研究结果的表述可以多样化,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论文、电子作品或实物作品等;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推向高潮。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着重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需要什么资料?

如何获取?

如何筛选和应用?

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同时,应把每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代表性成果记录在学生学习的档案中,随着高校招生改革力度的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能够证明学生具有培养的潜力而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4.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概述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以下能力:

(1)能培养学生的综述能力。

综述是对某个研究课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包括该课题的研究动态、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还可以在什么方面继续研究等,只有充分了解动态,才能使研究工作有价值、切中要害.虽然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但是通过对课题的综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了解该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明确知识应用于何处.

(2)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了解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信息,根据课题的内容既可以在网上调查,也可以走向社会,包括各种电脑公司、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同时分析信息是否对课题的研究有用,并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材料的同时能对材料进行选择,并解释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其形式可以是原始资料,也可以是对材料的改写,给学生留有创造性的空间,但要强调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方法也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尤其需要有怀疑精神,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盲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怀疑精神与好奇性有关,也与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有关,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怀疑并鼓励学生怀疑,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推理等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设计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模型或框架,提出新的方法或观点等,避免主观性。

(4)合作精神的培养.因为每个学生处在不同的分析与研究问题的视角中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要达成真正的思想沟通,必须做到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在达成一致结果的基础上再写出研究报告。

(5)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往往包含了学生没有涉足的知识部分,这就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主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边研究边学习边应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6)自我评价和思辩能力的培养。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往往是通过作品展示、小型答辩会的形式为大家所认可,所以学生为了向其他同学、教师或专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必须自己给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评价的指标,同时对照指标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找出并弥补不足。

另一方面,研究小组的学生在答辩会上需要回答专家的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辩护,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7)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所以,当课题完成的时候,其实验操作能力将大大增强.

3。

2.2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案例介绍

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每个教师感到困难的问题,一般地,任务驱动式学习中的高级任务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

1.对信息技术设备的研究。

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各部件的性能和装配、兼容性等的研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设备的性能及其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了解,为今后熟练应用和维护信息技术设备打下了基础。

2.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的研究。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中,对学生生活关系密切领域的应用研究,如学校的办公自动化、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等,可以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

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其他学科的学习系统,既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又可以学好其它学科。

4.信息技术本身的研究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研究.

下面给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研究的案例,供读者参考。

组装一台计算机的相关部件的性能测试及其市场价格调查研究

设计者:

浙江省长兴中学陈新华

引言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而计算机技术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计算机不仅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推广,而且正广泛进入家庭……我们想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吗?

想了解它内部各部件的作用吗?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将进入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的硬件世界,对计算机的结构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内部各种部件的安装,……根据所给的资源,到完成项目的时候,我们将会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作用、性能参数以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包括价格),并尝试自己动手拆装计算机,亲自拟出一份组装一台计算机的《预算书》,体验安装计算机的乐趣。

这个活动需由多人参加协作完成.

任务

成立计算机硬件研究小组,考察计算机的内部组成:

组员A负责收集、记录CPU的有关信息,如品牌(Intel、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