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23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docx

自考复习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

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

1.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2.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

简述稷下学宫的管理

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

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

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

3、办学原则:

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

4、学生管理:

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同时,学宫还规定了全面、详细的行为守则,其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

学兴起的原因

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

这表明奴隶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4.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兴起时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

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教育管理经验,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开宗明义的概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巧妙地提出了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思想”。

内容有:

①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有教无类”②关于学制的构想。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③关于视学制度:

提倡帝王亲自视学,以示国家尊师重教。

主张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视学制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教育视察,以正确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

论述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1、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

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2、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

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

3、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

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

①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

②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③《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

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

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学习进修。

儒家私学的管理特点

①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②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③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

④教师与学生管理:

注重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弟子入门要交纳束脩,以示尊师。

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

文教政策思想:

①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与工肆之人”进行说教。

通过教育,培养“为义”的“兼士”或“贤士”,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

教育内容:

②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

墨家不仅重视“识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墨家的私学管理特点

①培养目标:

以培养“兼士”(贤士)为目标。

兼士的三条标准是“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②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

“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即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

③教学管理:

以《诗》《书》《春秋》为教学内容。

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

④组织管理制度:

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

私学领袖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

墨家有“法仪”,巨子、门徒必须共同遵守。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秦汉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书同文:

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标准。

②行同伦:

(统一道德规范)③设三老以掌教化④禁止私学,焚书坑儒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

①设《五经》博士②建立博士弟子制③以儒术取士④视学制度。

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及其内在联系

①罢墨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②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联系:

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

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意义?

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区别(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

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

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校、庠、序。

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馆和程度较低的书馆等。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

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

汉代的学校管理

太学的管理:

①办学目标:

为朝廷培养各种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向导作用。

②教师的管理:

汉代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为祭酒。

③学生的管理:

太学的学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是由太常选送的。

(正式生)二是有郡国县官选送的。

三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

四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正式生)④教学管理:

汉代太学的管理特点:

1、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

2、太学没有修学年限的规定。

3、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

4、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

5、太学注重考试,考试有太常主持,通过者委以官职。

⑵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

汉代地方官学一般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地方学校的职能是①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

②推行地方教化。

⑶私学的管理:

⑴类型,初级程度的蒙学、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⑵名称,蒙学私学的名称“书馆”“乡塾”。

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经馆”“经舍”“精庐”⑶教材,蒙学私学的教材《急就篇》、识字课本《苍颉篇》《爰历》《博学》。

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五经》⑷研习专经的私学的传授方法,“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

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

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

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⑴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⑵统一了教育的目标。

⑶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以《五经》为教材。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①实行察举选士制度②规范经学内容

察举制的教育功能

察举制度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

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

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

(2)刊刻石经。

(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魏政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②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③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④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学制度作了准备。

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

①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②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价值刘劭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①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②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科举考试的标准

是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其考试方法是帖经,墨义,对策,诗赋。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①重振儒术②兼融佛道。

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

⑴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⑵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⑶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这样,为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科举制对教育管理有何影响?

科举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科举制是选士制度的巨大进步,它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淘汰,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不仅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效地笼络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功能,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具体可分为:

(1)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选士制度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

(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以公平竞争为推动力,激发了世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发展,同时,它也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

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2、儒佛道三教并用。

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

2、整顿地方官学3、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

4、增设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

三次兴学都是为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宋代的官学管理的主要标志或特点、经验?

⑴建立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

宋代经三次兴学运动,官学制度更加完备,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

⑵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崇宁二年(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行政机构的开始。

⑶创行“学田制”⑷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

地方官学教师实行考试选差。

宋代官学还实行定期考核。

⑸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

①放宽了入学等级②制定了严格的学规。

⑹教学管理的发展。

“四书”的地位上升,与“五经”并列为钦定教材。

“三舍法”“积分制”的实行。

书院的特质(书院特点?

)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的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

②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③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

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

两宋时期书院的特点是什么?

1、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方丈指责极为相似。

书院的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要超过传统的私学。

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许多学术思想和著作都是在书院产生的。

3、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一般包括照壁、泮池、降糖、斋舍、祠堂、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

辽金元时期文教政策的特点⑴尊孔崇儒、兴学设教⑵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辽金元时期官学的特点①在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上吸收汉民族的办学经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以学习儒经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学校;②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上,辽金元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除本民族的语言外,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元代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实行分斋升学和考试积分制;③教师管理辽代官学的教师主要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汉人为主,同时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汉代教师则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兼用。

元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对教师有严格的纠察制度;学生的管理入学资格与学额、三代官学的入学资格是由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元代具有强迫教育的性质。

学生的待遇和学规学生在学校期间享受政府拨给的钱粮,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

辽金元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它们多模仿汉人之制。

元代的教育行政呈现出政出多门的特点,中央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归集贤院统辖,蒙古国子监归蒙古翰林院统管,回回国子监属于翰林兼国史院。

地方行政和中央一样,也是政出多门。

辽金元书院官学化的主要表现⑴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为天下书院的示范或向导。

⑵掌握书院的领导权(3)加强书院经费的管理(4)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第七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

明清教育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名称礼部,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提学官

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

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内容①尊孔崇儒、推崇理学②网络人士、禁锢思想。

朱元璋还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以朱元璋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清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

明清的文教专政政策严重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钳制了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的猛烈抨击。

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影响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常科只有进士一科,三年进行一次。

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⑴乡试:

第一名为解元。

⑵会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⑶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考应试者被正式赐出身,进士。

分三甲。

一甲第一“状元”;一甲第二“榜眼”;一甲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赐出身,进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怎么的影响?

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有:

1.严重的败坏了学风。

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这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2.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

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可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

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

明清时期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明清时期教育的目标:

培养“忠君”的官僚。

对教师的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也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还有平时的考核。

教师的薪俸分等。

教育对象的范围放宽,对监生以优厚的待遇,有严厉的学规,课程安排得当,教学和考核制度严格严密,并要求监生历事,地方官学的生员入学有严格的考试。

明清时期私学的特点?

或明清蒙学的类型从宋代开始,私学便主要承担蒙学教育的任务。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识字读书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加上明清统治者对蒙童教育的重视和提倡,蒙学遍布城镇、乡村乃至穷乡僻壤。

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

分为三种:

⑴教师在自己家里。

称为“门馆”“家塾”⑵由一族一村延请教师择址建馆教教其弟子者,称为“村塾、族塾”⑶由富裕人家独自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

称做“坐馆”“教馆”。

第八章晚清的教育管理

清文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

晚清文教政策的核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在1869年4月的《匡时策》一文中。

⑵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

1895年5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

⑶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

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中体西用”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学习西学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新式学堂的创建与管理的意义这些学堂的创建与管理,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上为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及其管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最终目的“自强”“求富”,巩固封建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

所以,在学制上,他们一点不触动封建教育制度,旧的官学、书院、私塾以及科举制度,照旧原样运行。

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洋务派能顶住顽固派官僚的反对,突破封建教育的樊篱,率先引进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办起我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型的人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了怎样的贡献?

洋务派勇于实践,率先在中国创建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并且撰文介绍西方的学校制度提出变更学制的意见;1898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中也提出关于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学制的主张和设想,并且拟定新的教育体系。

以上建议和改革措施的提出,为清代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