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367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docx

常见毒物国家标准+常见工业毒物国家标准

化工常见毒物国家标准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熔点—199℃,沸点—191.5℃。

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

它为中性气体。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CO+O2=2CO2

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高温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

如:

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将氧化锌还原成金属锌:

一氧化碳还有一个重要性质:

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它能和一些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主成分子化合物。

如Ni(CO)4(四羰基镍)、Fe(CO)5(五羰基铁)等,这些物质都不稳定,加热时立即分解成相应的金属和一氧化碳,这是提纯金属和制得纯一氧化碳的方法之一。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monoxidepoisoning),亦称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因为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排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从面出现缺氧,这就是一氧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3、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轻度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二是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

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三是重度中毒。

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4、一氧化碳的后遗症。

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

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5、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易燃闪点(℃)<-50爆炸下限(%)12.5爆炸上限(%)74.2最大爆炸压力(MP)0.72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6、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修后再用。

7、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28PPM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气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气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防护,高浓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必须有人监护。

甲醇的性质与防范

一、化学名称:

甲醇,别名:

甲基醇、木醇、木精

分子式:

CH3OH,分子量32.04,有类似乙醇气味的无色透明,易挥发性液体。

密度(20℃)0.7913克/毫升。

溶点为-97.8℃,沸点为64.65℃。

闪点(闭口)11.11℃,(开口)16℃。

自燃点455℃,燃烧热5420卡/克,汽化热263卡/克,比热20℃时为0.599卡/克·℃。

在空气中甲醇蒸汽的爆炸极限6.0~36.5%(体积)。

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放出热量。

甲醇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之一。

与水互溶且体积缩小,能与乙醇、乙酸等多种有机溶剂互溶。

甲醇有毒,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急性中毒症状有:

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慢性中毒反应为:

眩晕、昏睡、头痛、耳鸣、现力减退、消化障碍。

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

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

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35PPM,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

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

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

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

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二、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甲醇进入眼睛:

立即将双眼浸在清水中,睁开双眼,来回摆动脑袋,眼皮来回眨动,如条件许可,应新鲜水连续冲洗双眼,直到救护人员赶到。

三、发生事故的紧急处理

应消除可能泄漏的隐患,防止泄漏的发生。

若泄漏没能避免,应视情况紧急处理。

紧急抢修。

抢修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禁止穿会产生静电、火花的衣服鞋帽;抢修工具不能与铁器敲击;抢修现场应备有消防器材。

抢修或焊接管线、设备时,应进行吹扫、置换,防止进入空气与可燃易爆物达到爆炸极限。

施工现场应有人员监护,并制定应急预案。

若已发生火灾的处理。

初起火灾可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扑救;若不能控制,应立即视情况决定切断可燃物质的来源或停车,冷却设备和管线,启动厂区消防系统,切断火源,疏散群众,设置警戒线,立即向消防队报警。

熟练掌握甲醇厂内的重点部位,消防水源情况,一担发生情况按消防应急方案进行处理。

四、火灾扑救注意事项

甲醇火灾扑救方法与轻质油扑救方法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甲醇燃烧火焰温度较一般油类高,在冷却甲醇罐时应增加1/3的冷却水。

2、甲醇燃烧时无火焰,在强阳光下进行火场侦察和火灾扑救要特别仔细。

3、扑救甲醇火灾时,禁止甲醇与铬酸、高氯酸、铅接触,否则将产生剧烈反应,并有爆炸危险。

4、因甲醇易溶于水,扑救甲醇时宜用抗溶性泡沫。

5、扑救甲醇火灾时,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或全面罩防毒面具,防止中毒和影响视力。

若进入眼睛可用大

量的水冲洗;污染身体可用肥皂水清洗;食入者用4%碳酸氢钠洗胃,每小时服碳酸氢钠5-10克,也可口服或静脉

注射减少推迟甲醇的代谢。

氢气的性质与防范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氢;氢气 

化学品英文名称:

 Hydrogen 分子式:

 H2 、分子量:

 2.01 。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

 -259.2 。

沸点(℃):

 -252.8 。

相对密度(水=1):

 0.07/-252℃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07 。

燃烧热(kJ/mol):

 241.0 。

闪点(℃):

 <-50 。

引燃温度(℃):

 400 。

爆炸上限%(V/V):

 74.1 。

爆炸下限%(V/V):

 4.1 。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 易燃气体  

健康危害:

 在很高的浓度时,由于正常氧分压的降低造成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可出现麻醉作用。

 

第二部分: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第三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雾状水、二氧化碳。

 

第四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第五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

 中国MAC:

未制定标准苏联MAC:

未制定标准美国TWA:

ACGIH窒息性气体美国STEL 

呼吸系统防护: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或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六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运输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混运。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

硫化氢

硫化氢的结构

硫化氢(H2S)是硫的氢化物中最简单的一种。

其分子的几何形状和水分子相似,为弯曲形。

因此它是一个极性分子。

硫化氢由于H-S键能较弱所以300℃左右硫化氢分解。

常温时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应在通风处进行使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结构

理化性质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制取方法

原理

用品

操作

备注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酸性

还原性

可燃性

沉淀性

中毒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损害

心肌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

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H2S的成因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

H2S的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

相对浓度危险度

危险区域

中毒症状

中毒急救

预防措施

各行业注意事项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

结构

理化性质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制取方法

原理

用品

操作

备注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酸性

还原性

可燃性

沉淀性

中毒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损害

心肌损害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

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H2S的成因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

H2S的危害与防治

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

相对浓度危险度

危险区域

中毒症状

中毒急救

预防措施

各行业注意事项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

展开

结构

  中心原子S原子采取sp3杂化,电子对构型为正四面体形,分子构型为V形,H—S

  

硫化氢分子结构

—H键角为92.1°,偶极矩0.97D,极性分子。

理化性质

  英文:

HydrogenSulfide

  国标编号:

21006

  CAS号:

7783-06-4

  EINECS号231-977-3

  InChIInChI=1/H2S/h1H2

  分子式:

H2S

  分子量:

34.076

  理化特性外观: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气味:

有刺激性(臭鸡蛋)气味

  熔点:

-85.5℃

  沸点:

-60.4℃

  燃点:

260℃

  蒸汽压:

2026.5kPa/25.5℃

  闪点:

<-5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溶于水(溶解比例1:

2.6)称为氢硫酸(硫化氢未跟水反应)

  密度:

相对空气密度1.19(空气密度设为1)。

  稳定性:

不稳定,加热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H2S?

H2+S

  危险标记:

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

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硫化氢气体

健康危害: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

LC50618毫克/立方米(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家兔吸入0.01mg/L,2小时/天,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

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

  污染来源:

硫化氢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而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

如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

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还有天然气、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硫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

2H2S+3O2=点燃=2H2O+2SO2(O2过量)

  2H2S+O2=点燃=2H2O+2S(O2不足)

  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化学方程式:

2H2S+SO2=2H2O+3S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

硫化氢库仑检测仪、硫化氢气敏电极检测仪;

  ②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

醋酸铅检测管法、醋酸铅指示纸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毫克/立方米

硫化氢测定器

中国(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1毫克/立方米(一次值)

  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毫克/立方米):

一级0.03;二级0.06~0.10;三级0.32~0.60

  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0.33~21kg/h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制取方法

  

硫化氢

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即可制得硫化氢气体。

FeS+H2SO4=FeSO4+H2S(g)

  因硫化亚铁是不溶性固体,该反应不需加热,可以用类似于氢气制取时用的装置。

  如用硫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则因硫化钠易溶于水反应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

因此不用。

原理

  用非氧化性的强酸与弱酸盐(FeS)反应。

可生成硫化氢气(H2S溶于水即得弱酸氢硫酸)。

  FeS+H2SO4(稀)=FeSO4+H2S↑

  FeS+2HCl=FeCl2+H2S↑

  H2S气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因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瓶口向上的排空气集气法收集。

用品

  启普发生器或简易气体发生装置、集气瓶、玻璃片、FeS、稀盐酸(或稀H2SO4)溶液、硝酸铅试纸

操作

  制取H2S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或制气体的简易装置。

把FeS放入启普发生器的球形体内,漏斗里注入稀HCl。

需用H2S时,打开导气管活塞,FeS与稀HCl接触产生H2S,停止用气时,只需关闭活塞反应既可停止。

  用蘸有硝酸铅(或醋酸铅)溶液的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试纸变黑则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H2S气。

  Pb2++H2S(aq)=PbS↓+H2↑

备注

  

(1)所用硫化亚铁应是新购置的,存放时间过久,FeS中Fe和S都会被氧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2)放入气体发生器中的硫化亚铁要砸成蚕豆粒大小的块状。

  (3)不能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而使硫化氢不纯。

  (4)不能用HNO3或浓H2SO4,因为它们都是氧化性酸,与Fe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生成硫化氢。

见下反应式。

  (5)H2S有毒,实验时应注意通风,多余的H2S应及时通入NaOH溶液(或金属盐溶液)中进行吸收。

  FeS+2H2SO4(浓)=FeSO4+SO2↑+S↓+2H2O

  FeS+4HNO3(稀)=Fe(NO3)3+S↓+NO↑+2H2O;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H2S=H2+S(加热)

酸性

  H2S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二元弱酸。

  2NaOH+H2S=Na2S+2H2O

还原性

  H2S中S是-2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SO2,Cl2,O2等氧化。

可燃性

  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2H2S+3O2=2SO2+2H2O(火焰为蓝色)(条件是点燃).若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时则生成单质硫和水.

沉淀性

  硫化氢气体通常运用沉淀性被除去,一般的实验室中除去硫化氢气体,采用的方法是将硫化氢气体通入硫酸铜溶液中,形成不溶解于一般强酸(非氧化性酸)的硫化铜。

中毒临床表现

  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伴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可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1)接触较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可发生轻度意识障碍。

常先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2)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

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

  脑病症状常较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为早。

可能因发生粘膜刺激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3)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

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到硫化氢气味时可立即嗅觉丧失,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

死亡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聚停。

  急性中毒时多在事故现场发生昏迷,其程度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和时间而异,偶可伴有或无呼吸衰竭。

部分病例在脱离事故现场或转送医院途中即可复苏。

到达医院时仍维持生命体征的患者,如无缺氧性脑病,多恢复较快。

昏迷时间较长者在复苏后可有头痛、头晕、视力或听力减退、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或癫痫样抽搐等,绝大部分病例可完全恢复。

曾有报道2例发生迟发性脑病,均在深昏迷2天后复苏,分别于1.5天和3天后再次昏迷,又分别于2周和1月后复苏。

  中枢神经症状极严重,而粘膜刺激症状不明显,可能因接触时间短,尚未发生刺激症状;或因全身症状严重而易引起注意之故。

  急性中毒早期或仅有脑功能障碍而无形态学改变者对脑电图和脑解剖结构成像术如电子计算机断层脑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敏感性较差,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脑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异常与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性好。

如1例中毒深昏迷后呈去皮质状态,CT示双侧苍白球部位有密度减低灶。

另1例中毒昏迷患者的头颅CT和MRI无异常;于事故后3年检查PET示双侧颞叶、顶叶下、左侧丘脑、纹状体代谢异常;半年后SPECT示双侧豆状核流量减少,大脑皮质无异常。

患者有嗅觉减退、锥体外系体征、记忆缺陷等表现。

  国外报道15例有反复急性硫化氢中毒史者后遗疲乏、嗜睡、头痛、激动、焦虑、记忆减退等症状。

呼吸系统损害

  可出现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少数中毒病例可以肺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主,而神经系统症状较轻。

可伴有眼结膜炎。

角膜炎。

心肌损害

  在中毒病程中,部分病例可发生心悸、气急、胸闷或心绞痛样症状;少数病例在昏迷恢复、中毒症状好转1周后发生心肌梗死样表现。

心电图呈急性心肌死样图形,但可很快消失。

其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诊疗方法与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肌梗死不同,故考虑为弥漫性中毒性心肌损害。

心肌酶谱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

  1、有明确的硫化氢接触史患者的衣着和呼气有臭蛋气味可作为接触指标。

事故现场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