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750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随州卷)物理(带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2.(3分)长期以来随州人民的生活能源离不开煤、石油、天然气这些①,由于这些②在自然界中越用越少且有排放污染,人们正在寻找理想能源.随州市的“齐星公司”正在研发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因为太阳能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所以叫它③.太阳能取之不尽又清洁环保!

我们期待太阳能的深度开发,我们期待蓝天白云!

以上叙述中①、②、③分别是指()

A.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

B.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D.化古能源、二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3分)以下表述不符合物理学史实的一项是()

A.伽利略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来的

B.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他还发现了白光通过棱镜会出现色散现象

C.中国古人发明了“司南”,认识到了利用磁石能确定地理方位

D.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而法拉第是第一位发现“电能生磁”的科学家

4.(3分)艾梅同学将一只点燃的蜡烛靠近妈妈的梳妆镜,她发现镜子中出现了两个该蜡烛的虚像(两像大部分重叠但稍有错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烛光经玻璃前表面反射形成一个虚像,经后表面反射又形成了一个虚像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会产生两个像

C.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择厚一些的透明玻璃板

D.在水面上方25cm处悬枚硬币A,将同样的硬币B置于水面下,当从水面上看到B与A的像重合时,真实的B与水面的距离也是25cm

5.(3分)马航客机MH370失联后,中国派出多艘舰船到南太平洋海域进行水下搜寻,其中用到“超声测位仪”,其原理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设某次搜寻中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已知电磁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C1和C2;声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

A.

B.

C.

D.

6.(3分)如图甲,开口饮料瓶的侧壁上钻有两个小孔M和N,里面装有一些水,M、N的高度差为h1.图乙是一个“自制气压计”(用插有细管的橡皮塞塞住装有水的瓶子口,下管口没入水中,通过上管口向瓶内吹气,水沿管上升到P点).P点与瓶内水面Q高度差为h2(两图中水的密度均为ρ).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N处水流比M处水流喷出速度大,N孔内侧比M孔内侧的压强大ρgh1

B.用瓶盖封严图甲的瓶口,过一会儿,发现M处先停止喷水

C.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会发现h2会增大

D.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当登上山顶时发现h2变成h3,则山顶处的大气压值为ρgh1

7.(3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将试电笔笔尖与火线(220V)接触,手抵金属帽,氖管发光,若笔内电阻为一百万欧姆,尽管其余电阻未知,也可以判断出流经人体的电流不会超过2.2×10﹣4A

B.设人体电阻约为104Ω,当人的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1.5V)两极时,流经人体的电流约为1.5×10﹣4A,人体没有危险

C.(图乙)是固定在墙壁上的三孔插座,其中“①”孔应与火线相连;(图丙)为用电器的三脚插头,若不小心将“①”脚折断丢失,用电器仍能工作

D.(图丁)在正常情况下电流经“火线→电灯→零线”处处相等,若某人不小心触碰到火线裸露处,导致I1>I2,当“漏电保护器”检测到“两线”电流不等时会自动切断线路

8.(3分)宏观的热现象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

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

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了间不存在引力

9.(3分)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经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10.(3分)将一方形木块(体积为V木)放于水中,再将一方形冰块(体积为V冰)放于木块上,静止时水面正好和木、冰交界面共面(如图),已知水、冰、木密度之比为10:

9:

8,则V冰:

V木为(说明:

图中冰块、木块大小不具暗示意义)()

A.9:

8B.8:

9C.1:

8D.2:

9

二、作图题

11.(3分)如图,AB是固定在墙壁上竖直的铁质黑板,C是一块磁体.C吸附在AB表面上静止不动.画出C受到的所有力并标出力的名称.

12.(3分)如图,人眼透过玻璃三棱镜观察另一侧的蜡烛A,发现成像在A′处.在A上选择一点S画出光路图以表明成像于S′的原理(可以只车一条光线).

13.(3分)如图,为制作马蹄形电磁铁,将原本无磁性的软铁棒弯成“U”形,用导线在AB段绕几匝再跨到CD段绕几匝然后将开关、电源、电阻连接成闭合回路.电磁铁产生的磁性已用磁感线标出.画出导线在铁棒上的环绕情况并在棒的A、D端标明磁极.

三、实验题

14.(3分)

(1)王丽同学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20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如图1照片.据此推断该透镜的焦距f满足条件:

(用不等式表示).

(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如图2位置分布时(分别为0cm、50cm、100cm处),光屏上收集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据此判断这一只透镜的焦距f=;而此时某同学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该透镜上(污染面积约为镜面的

),则光屏上出现的新现象是:

15.(4分)

(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酒精的热值.加热前酒精灯的质量为m1,加热一段时间后变为m2;烧杯中水的质量为M,水的初温t1,末温t2,水的比热容用c表示.用以上符号表达该同学测酒精热值的计算式:

.该同学测算发现,测量值比课本中的“标准值”小很多,请你写一条产生该误差的原因:

(2)有一种“涡轮增压”(T型)轿车,通过给发动机更足量的空气使汽油更充分地燃烧,比普通轿车(L型)更节能,排气更清洁.同样的汽油(如97#)加在T型轿车内比加在L型轿车内热值(填“更大”或“一样大”或“更小”).

16.(4分)小强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f)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家里的可调速跑步机传送带调成水平,找来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木块(每个重G,上表面ABCD面积为2S0,较光滑;下表面A′B′C′D′较粗糙;侧面CDD′C′面积为S0,和“下表面”一样粗糙).用测力计拉着一个木块(其上可加放木块),维持木块在传送带上对地静止并读出拉力T.

为确定f与压力F、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对运动速度、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小强所做实验记录如下:

步骤

压力F

接触面及面积

粗糙程度

带速

测力计T

1

G

A′B′C′D′

2S0

较粗糙

V0

4N

2

G

A′B′C′D′

2S0

较粗糙

2V0

4N

3

G

ABCD

2S0

较光滑

V0

2N

4

G

CDD′C′

S0

较粗糙

V0

4N

5

2G

ABCD

2S0

较光滑

V0

4N

(1)分析步骤可知,f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2)为探究f与某因素的关系,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3)小强“XX”后得知,f=kF(式中符号f、F与上述含义一致),结合以上实验你认为式中的“k”与(因素)有关.

17.(4分)由于铭牌脱落,某同学想知道绕在滑动变阻器绝缘管上电阻丝的电阻(Rx)为多大(已知不超过30Ω),甲图是他设计的测量电路.RN是变阻箱(电阻可调同时又能读取其阻值),电源采用12V稳压直流电源.

(1)乙图是用来实物连线的,请完成剩余部分的连线.

(2)该同学用三次测量求平均的方法确定Rx的大小,请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处理)表.

(3)若在第二次测量中,RN调整到R2=60Ω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丙,其读数是,则这次测出的Rx的值Rx2=.

四、计算题

18.(8分)图甲是用来焊接PVC塑料管道的热熔器外观照片.其内部电路如图乙,S1是手动电源开关.S2是温控开关,作用是完成“加热模式”和“保温模式”之间的切换.L是指示灯(在S1闭合情况下L始终能正常发光),R1是限流电阻.下表是有关元件的物理参数.

(元件)项目

参数

(元件)项目

参数

电源电压

220V

L灯

0.1A,2W

加热功率

1210W(不含L及R1的功率)

R2

202Ω

(1)求R1的阻值;

(2)求保温功率(不含L和R1的功率);

(3)求该热熔器(全电路)在保温模式下1min消耗的电能.

19.(8分)郝强同学对建筑工地上的长臂吊车(如图甲)有些疑惑:

不吊物体它能平衡,吊重物也能平衡,重物沿臂移动仍能平衡!

后来他通过设计“移动支点式杠杆”模型(如图乙)弄懂了类似问题:

密度及粗细都均匀的直棒AB=1.8m,放在一个宽度为40cm的凳子上,当在棒的A端固定一个铅块(忽略大小)m铅=2kg时,棒刚好绕O1点有转动的趋势(AO1=30cm).

(1)求棒的质量m棒;

(2)当在P处挂一重物时(PB=10cm),棒刚好绕O2点有转动的趋势.求重物质量m物及此时棒对O2点的压力F(g取10N/kg);

(3)当悬线带着重物缓慢向A端移动时,可以认为凳面上只有某点E(即新支点)对棒有支持力.回答:

随着重物左移,E点将“左移”或“右移”还不“不动”?

棒对E点的压力FE是“变大”或“变小”还是“不变”?

(不必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大象的声音频率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故选项A说法不正确;狗的听觉范围在15Hz~50000Hz,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选项B说法正确;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大象的听觉范围是1Hz~20000Hz,而狗的发声范围是452Hz~1800Hz,因此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考点:

人的听觉范围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是指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动植物的遗骸在地层下经过上万年的演变形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2)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太阳能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所以叫它一次能源.

考点:

能源的分类.

3.D

【解析】

试题分析:

伽利略通过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来的,故选项A正确;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发现了白光通过棱镜会出现色散现象,故选项B正确;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了地磁场的存在,发明了“司南”,利用磁石能确定地理方位,故选项C正确;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首先发现了“电生磁”的规律;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发电机的原理,故选项D错误;

考点:

牛顿第一定律;光的色散;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4.A

【解析】

试题分析:

玻璃有两个面,并且都会将蜡烛的像反射回来,这时便会有两个重叠的像,所以是由平板玻璃的两个反射面成像造成的,故选项A正确.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不能选择梳妆镜,唯一的原因就是梳妆镜不透明,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选项B错误.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故选项C错误.

D、在水面上方25cm处悬枚硬币A,将同样的硬币B置于水面下,当从水面上看到B与A的像重合时,此时由于折射选项,像的位置偏高,因此B与水面的距离小于25cm,故选项D错误.

考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

5.B

【解析】

试题分析:

超声波在水中速度为v2,通过的时间为t;则由

可知,超声波通过的路程s=v2t,由图可知,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超声波与发射点间的距离为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故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s1=

v2t.

考点:

声速的计算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同一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由图可见,N处的深度大,液体压强大,因此从N处喷出水流的速度大;M、N的高度差为h1,因此N孔内侧比M孔内侧的压强大ρgh1,故选项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用瓶盖封严图甲的瓶口,与外界气压不通,随着水流出,瓶内气压减小,由于此N点比M点的压强大因此发现M处先停止喷水,故选项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瓶外气压减小,瓶内气压不变,因此瓶内管子水面上升,h2会增大,故选项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带着“自制气压计”登山,当登上山顶时发现h2变成h3,则山顶处的大气压值与h1无关,故选项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

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应用

7.C

【解析】

试题分析:

已知家庭额定电压为220V,电阻为1.0×106Ω,流经人体的电流

=2.2×10﹣4A,故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当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30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流经人体的电流约为1.5×10﹣4A,人体没有危险.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三孔插座的孔①接地线,孔②接火线,孔③接零线.三脚插头的①号脚与用电器外壳相连,当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时,三脚插头的①号脚与三孔插座的①号相连,即:

使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通,这样若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外壳万一带电,电流会通过地线导入大地,防止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故选项C错误,不符合题意;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故选项D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

安全用电

8.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选项A正确;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选项B正确;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选项C正确;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了间的斥力大于引力,选项D错误.

考点:

分子动理论

9.A

【解析】

试题分析:

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经较均匀,缺点由于标准气压小水的沸点为100℃,所以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选项A正确;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由图乙知,M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35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选项BCD错误.

考点:

晶体榕湖的特点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已知水、冰、木密度之比为10:

9:

8,则ρ冰=

ρ水,ρ木=

ρ水

当木块完全浸没时:

G冰+G木=F浮

则:

ρ冰gV冰g+ρ木gV木=ρ水gV木即

ρ水gV冰g+

ρ水gV木=ρ水gV木

ρ水gV冰g=

ρ水gV木,所以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11.如图

【解析】

试题分析:

磁铁处于静止状态,磁铁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支持力和吸引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过按照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分别画出各个力即可.如图所示:

考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12.如图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所以人误认为光是从A′处发出沿直线传播,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所以人误认为光是从A′处发出沿直线传播,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考点: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13.如图

【解析】

试题分析:

在螺线管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流出,回到S极,所以D端是螺旋管的N极,A端是螺线管的S极;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大拇指所指向螺线管的N极,弯曲四指指向就是螺线管的绕向,如图所示.

考点:

安培定则的应用

14.

(1)f>20cm;

(2)25cm;像变暗一些.

【解析】

试题分析:

(1)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20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如图1照片.此时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透镜与眼睛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小于焦距,即焦距大于20cm.

(2)由题意可知,光屏上收集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u=2f=50cm时,即f=25cm,因为墨水遮住了蜡烛射向凸透镜的一部分光线,但蜡烛射向凸透镜其他部分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所以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考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5.

(1)

;没有考虑热量的散失;

(2)一样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2﹣t1),酒精灯放出的热量Q放=Q吸=cm(t2﹣t1),

燃烧酒精的质量m=m1﹣m2,

由热值公式Q=mq

所以酒精的热值

q=

=

测量值比课本中的“标准值”小很多,是因为没有考虑在加热过程中有部分热量的散失;

(2)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和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所以同样的汽油(如97#)的热值是一样大的.

考点:

热量计算、热值计算。

16.

(1)1、4;无关;

(2)控制变量法;(3)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表中步骤1与步骤4可知,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带速都相同而接触面的面积不同,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相同均为4N,由此可知,滑动摩擦力f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2)为探究f与某因素的关系,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物体间的滑动变阻器与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为物体间的压力,由f=kF可知,k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考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7.

(1)如图所示

(2)见上表;(3)9V;20Ω.

【解析】

试题分析:

(1)变阻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由于电源电压为12V,所以电压表选取0~15V量程,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

(2)调节变阻箱的阻值为RX1,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1;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X1=U-U1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为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RX1=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记录两组数据,记录表格中。

(3)电压表选择0~15V的量程,分度值为0.5V,示数为UX2=9V;Rx2两端的电压为:

Ux2=U﹣U2=12V﹣9V=3V,电路中的电流

考点:

电阻的测量

18.

(1)R1的阻值为2000Ω;

(2)保温功率为200W;(3)该热熔器(全电路)在保温模式下1min消耗的电能为13320J.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灯L与R1串联在照明电路中,L正常发光,则由P=UI得:

灯泡两端的电压:

,R1两端的电压:

U1=U﹣UL=220V﹣20V=200V,由

得:

(2)由

得:

=40Ω;开关S1断开时,电阻R2与R3串联;R保温=R2+R3=202Ω+40Ω=242Ω,则

=200W;

(3)该热熔器(全电路)在保温模式下,

总功率P=PL+P1+P保=UIL+P保=220V×0.1A+200W=222W,消耗的电能W=Pt=222W60s=13320J.

答:

(1)R1的阻值为2000Ω;

(2)保温功率为200W;(3)该热熔器(全电路)在保温模式下1min消耗的电能为13320J.

考点:

电功、电功率的计算

19.

(1)棒的质量为1kg;

(2)重物质量m物为1.2kg,棒对O2点的压力F为42N;

(3)随着重物左移,E点将左移,棒对E点的压力FE是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

如图:

设棒的中心为O,则AO=90cm,O1O=60cm;

(1)以01为转轴,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m铅g×AO1=m棒g×O1O,m铅g×30cm=m棒g×60cm,m棒=

m铅=

×2kg=1kg;

(2)以02为转轴,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m铅g•AO2=m棒g•O2O+mg•02P,即:

m铅×AO2=m棒×O2O+m×02P,

2kg×70cm=1kg×20cm+m×100cm,m=1.2kg;F=(m铅+m棒+m物)g=(2kg+1kg+1.2kg)×10N/kg=42N;

(3)随着重物左移,铅块、棒和物的总重心左移,凳面上某点E(即新支点)对棒支持力左移;

竖直方向:

压力等于铅块、棒、物三重力之和,压力FE不变.

答:

(1)棒的质量为1kg;

(2)重物质量m物为1.2kg,棒对O2点的压力F为42N;

(3)随着重物左移,E点将左移,棒对E点的压力FE是不变.

考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