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838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七上古诗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古诗赏析.docx

《七上古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古诗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古诗赏析.docx

七上古诗赏析

(一)阅读《龟虽寿》,完成7~10题

7.“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

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8.表现作者对待生命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态度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9.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老当益壮”之意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风格?

答:

慷慨,豪迈,激昂。

(二)阅读《过故人庄》,完成11~14题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1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13.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

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

示例一:

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5~17题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

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四)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8~20题

1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

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9.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0.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五)阅读《夜雨寄北》,完成21~23题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分)

答: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3.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

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六)阅读《泊秦淮》,完成24~26题

2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朦胧,冷寂

2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

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26.“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七)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27~题

2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简要说明。

答: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

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答:

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9.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答:

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

“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八)阅读《观书有感》,完成30~题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1.请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九)阅读《浣溪沙》,完成34~38题

34.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

“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答:

两句话

(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6.“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7.“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无可奈何花落去。

38.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答:

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

表达作用:

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十)阅读《如梦令》,完成39~41题

39请你写出本词的大意。

答: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还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