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88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docx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

 

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

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609号

二〇一二年七月长春

1.工程概况

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是指大兴安岭以东的“一市三旗”,即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

拟建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将大幅提高电能外送能力,进一步加快地区电源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电力能源送出及电网结构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满足岭东地区工农业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促进岭东地区经济社会效益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的岭东(扎兰屯)500kV输变电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1.2

工程概述

a)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部分是将原有500kV伊冯甲线“π”入新建岭东变电站,线路全长4.5km,电压等级为500kV,采用单回路架设。

塔基占地0.21hm2。

b)变电站

变电部分为新建岭东(扎兰屯)500kV变电站。

新建岭东(扎兰屯)变电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境内,西南距成吉思汗镇约4km、西距窑地村约2km处,距雅鲁河左岸约4km。

本期新建750MVA主变2组、500kV出线2回,60Mvar低抗3组、220kV出线3回。

本期工程征地约7.03hm2。

本工程总投资29618万元,计划于2014年投入运行。

1.3工程占地概要

本工程共计用地14.99hm2。

其中永久占地7.75hm2,主要包括变电站和塔基用地。

临时占地7.42hm2,主要包括架线施工及临时力能引接场地、牵张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临时堆料场和材料站。

本工程不涉及基本农田。

1.4工程分析

本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运行期间和施工期间的影响。

1.4.1输电线路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4.1.1施工期

a)施工临时占地将使部分草地、农田遭到短期损坏。

b)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和扬尘。

c)修筑施工道路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的水土流失和产生扬尘。

d)塔基场地平整、基础开挖等,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产生扬尘、固体废物和较大的机械车辆噪声等。

e)土建施工时混凝土搅拌及基础打桩等产生噪声。

f)施工期间生产和生活废水的排放。

g)现场施工人员临时居住场所,可能临时搭建生活和取暖炉灶,产生环境空气污染物。

h)人员及车辆进出等活动将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沿线野生动物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i)本工程线路沿途破坏部分草场和耕地,改变局部自然生态环境。

1.4.1.2运行期

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a)输电线路下方及附近存在的电磁场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b)输电线路干扰波对邻近有线和无线电装置可能产生影响。

c)输电线路电晕可听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d)土地的占用,可能改变了原有土地功能。

1.4.2变电站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4.2.1施工期

变电站在施工期间,由于地表的开挖、工程车辆的行驶、施工人员生活等,施工区域将产生水土流失、粉尘、噪声、弃土、弃渣、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等,但由于施工区域远离居民区,施工产生的粉尘、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

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土流失。

1.4.2.2运行期

a)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

变电站高压设备的上层有相互交叉的带电导线,下层有各种形状高压带电的电气设备以及设备连接导线,电极形状复杂,数量很多,在它们周围空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高交变工频电磁场。

此外,站内各种500kV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亦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这些都可成为无线电干扰源,通过出线顺着导线方向以及通过空间垂直方向朝着变电站外传播高频的干扰波。

b)水环境

变电站在正常工况下,除个别设备需要冷却水外,无其它生产性用水,且冷却水循环使用,故正常情况下站内无工业废水产生。

站内废水主要来源于值班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c)噪声

变电站噪声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站内电气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如变压器、电抗器等通电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二是站内辅助设备,如变压器的风箱、配电装置的通风设备等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d)固体废物

变电站值班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堆放,由环卫部门进行集中处理。

按每人每天最大产生1.0kg垃圾计算,岭东变电站每天最大垃圾量分别约为10kg。

e)变压器油

变电站站内变压器为了绝缘和冷却的需要,其外壳内装有大量变压器油,在发生事故时会有变压器油外泄,利用事故油池收集,经有资质的公司处理后回收利用。

新建岭东变电站事故时,将产生约80m3的事故油,利用一座容积为100m3的事故油池收集。

f)生态环境

变电站占地为永久占地(包括变电站的围墙内外征地及进站道路征地),占地面积7.25hm2。

占地区域不属于自然保护区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范围,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性质将从原有草地和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但施工结束后,变电站站内采取灌、草与周围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植被。

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以后,站址范围内可绿化面积植被恢复率达到99%。

站址区域内的场地平整和基础开挖等活动可能对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产生一定影响,对随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将消失。

g)自然景观

变电站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周围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随着变电站施工结束,站前区、进站道路和站址周围植被将得到恢复。

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站区内和站区周围的环境。

1.4.3污染特性分析

1.4.3.1工频电场特性分析

输电线路在周围空间产生工频电场,因交流电频率极低,具有如下静电场的一些特性:

a)电场强度大小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

b)电场中的导电物体(如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些屏蔽作用。

1.4.3.2工频磁场特性分析

a)工频磁场强度的大小仅与电流大小有关,而与电压无关。

b)50Hz的工频磁场能很容易穿透大多数的物体(如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

c)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交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120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处产生的工频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

1.4.3.3电晕特性分析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会产生电晕放电。

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来源主要包括:

导线表面电晕放电、绝缘子电晕、火花放电以及接触不良和触点松动产生的火花放电等。

其中前两类干扰通常是沿线分布,是长期存在的。

后一类干扰通常是局部的和短暂出现的,对于中等电压的木横担或全木杆线路,这类干扰产生较为频繁,对于水泥杆和铁塔,由接触不良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少。

1.4.3.4噪声特性分析

高压输电线路发生电晕时在电极周围可以看到光亮,并伴有咝咝声。

它随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增大,防止可听噪声是其线路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本工程变电站在运行期间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包括电磁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及机械噪声等。

2.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概况

2.1环境空气

本工程输电线路所经地区多为城郊和农村。

沿途各市、区、县的环境质量现状基本相同。

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线路沿途大部分为农村村屯,无大的工业污染源。

2.2水环境现状

本工程所在区域的雅鲁河为Ⅲ类水体。

根据呼伦贝尔市环保局2012年3月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月报可知,雅鲁河水质状况良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要求。

2.3声环境

a)输电线路

沿线各监测点位昼间噪声范围在35.2~36.7dB(A)之间,夜间的噪声范围在35.0~36.1dB(A)之间,噪声水平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限值(昼间:

55dB(A),夜间:

45dB(A))要求。

b)变电站

变电站拟建厂界四周各监测点位昼间噪声范围在34.1~35.1dB(A)之间,夜间的噪声范围在33.9~35.0dB(A)之间,噪声水平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昼间:

60dB(A),夜间:

50dB(A))要求。

2.4电磁环境

a)工频电磁场

本工程环境敏感点处及变电站所在区域工频电场强度范围在0.0022~0.0167k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综合值范围在0.2×10-4~2.8×10-4mT之间。

b)无线电干扰

本工程区域0.5MHz频率下的无线电干扰测值为31.6~43.6dB(μV/m)。

综上,工程区域电场环境现状值满足相应评价标准要求。

2.5生态环境

本项目线路较长,线路所经过地区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间山地、丘陵、河流、平原镶嵌分布。

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多样。

总体生态环境较好。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影响预测结果

3.1.1输电线路

a)工频电场

对地距离为11m时,距线路中心水平投影距离0~60米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0.245~9.650kV/m,最大值出现在距线路中心线10m处,低于10kV/m评价标准。

对于本工程所采用铁塔ZBC1、ZBC2、DJ和HJ,分别在距线路边相导线12.64m、12.79m、12.13m和12.29m以外的区域小于4kV/m评价标准。

对地距离为14m时,距线路中心水平投影距离0~60米范围内,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0.293~6.553kV/m,最大值出现在距中线距离10m处,低于10kV/m评价标准。

对于本工程所采用铁塔ZBC1、ZBC2、DJ和HJ,分别在距线路边相导线11.57m、11.81m、10.90m和11.03m以外的区域小于4kV/m评价标准。

b)工频磁场

运行电流分别为2100A、1500A时,地面1.5m处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值变化不大。

HJ型塔对环境产生的工频磁感应强度稍大些,最大值出现在距线路中心0~15m处,对地距离为11m时,最大值分别为0.070mT和0.050mT,对地距离为14m时,最大值分别为0.061mT和0.043mT,低于0.1mT评价标准。

随着距离的增加,磁感应强度越来越弱。

c)无线电干扰

不同塔型线路下无线电干扰水平,HJ型塔线路边导线对地投影20m处无线电干扰最大,对地距离为11m和14m时,预测值分别为54.6dB(μV/m)和53.9dB(μV/m),均低于55dB(μV/m)评价标准。

3.1.2变电站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500kV徐家变电站围墙四周1.5m处范围为0.02kV/m~0.35kV/m,均满足4kV/m标准要求。

进线处围墙外1m至255m以内,地面处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0.01kV/m~0.66kV/m,地面1.5m处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0.01kV/m~0.84kV/m,均满足4kV/m标准要求。

500kV徐家变电站围墙四周工频磁感应强度综合值范围在1.63×10-4mT~8.21×10-4mT之间,低于0.1mT的评价标准。

进线处围墙外1m至255m以内,地面磁场强度综合值范围在0.7×10-4mT~1.526×10-5mT之间,地面1.5m处磁场强度综合值范围在0.76×10-4mT~1.612×10-5mT之间,低于0.1mT的评价标准。

在徐家变电站进线围墙方向,0.5MHz的无线电干扰水平范围为30.05~52.29dB(μV/m),其中围墙外20m处无线电干扰水平为52.29dB(μV/m),低于55dB(μV/m)的评价标准。

由类比结果可以看出,徐家变电站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均低于规范规定的标准限值,无线电干扰水平变化不大。

因此本工程建成投运后岭东变电站对环境产生的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及无线电干扰水平远低于评价标准限值。

3.2声环境影响预测

a)输电线路

由预测可知,本工程线路边相导线50m以外噪声贡献值已较小,小于背景值,边相导线线下0~50m范围内噪声贡献值在24.50~32.12dB(A)之间。

由于本工程与敏感目标距离均较远,敏感目标处的贡献值与其背景值叠加后,基本无变化,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限值要求。

b)岭东变电站

新建岭东变电站设备噪声在站界处的贡献值与现状实测结果叠加后,昼间值、夜间值范围均为39.0~41.9dB(A),均低于《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限值。

由此,本工程投运后产生的噪声对周围噪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可控制在标准限值内。

3.3水环境影响预测

本工程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废水产生,对水环境无影响。

本工程新建岭东变电站电站运行人员均约8人,生活用水量按每人每天0.15m3/d计,8人的日生活用水量为1.2m3/d。

排污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0%计,日污水排放量约为1.0m3/d。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进入容积为100m3的贮水池,夏季有部分用于绿化,其余部分和冬季废水进入贮水池,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掏,不外排。

由于生活污水排水量较小,且达标排放,因此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3.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a)项目永久占地7.57hm2,临时占地7.42hm2,工程占地的影响可通过征地补偿来缓解。

工程建设占用土地将造成植被的损失,永久占地每年损失的生物量约为31t,临时占地每年损失的生物量为30.43t。

施工期相当于整个评价区域平均生物量减少40kg/hm2,运行期相当于整个评价区域平均生物量减少40.8kg/hm2。

这部分生物量的损失对评价区域的生态稳定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b)项目建成后,该景观生态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当弱,其生态特征不会发生改变,体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生态承载力。

c)项目建设对动物产生较弱的影响,将小范围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这种影响在项目运行后,随着动物对环境的逐渐适应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只有在偶然情况下会发生影响。

因此,这种影响是近期的、可逆的影响。

d)项目建设期和运行后,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加强管理、征地补偿、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开展观测、绿化等措施可以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

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角度,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因素,项目建设可行。

4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4.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a)施工单位应经常清洗运输车辆,以减少扬尘影响。

b)严格按征地界线施工,合理布局并制定施工组织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c)设备堆场、沙石清洗等建筑工地废水采取有组织排放方式,通过沉淀、物化后排放。

d)施工机械噪声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4.2运行期污染防治对策

4.2.1电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a)确保500kV输电线路不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

对住人的房屋,在导线风偏至该点的地面1m处未畸变场强不大于4kV/m。

b)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保证输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小于8.5m。

c)增强地线对通信线路影响的屏蔽效果,减少对邻近通信线路感应影响的程度。

d)本输电线路与多条架空光缆交叉和平行,电磁危险影响超过有关规程规定标准的,在其上面加装电缆保安器。

e)提高导线对地高度,可以减轻了地面处电场强度。

f)岭东变电站在高压设备安装时,保证所有的固定螺栓都可靠拧紧,导电元件尽可能接地或连接导线电位以减少接触不良引起的火花放电。

进出线方向已考虑避开敏感区,站区围墙内建设绿化带,变电站附近高压危险区域设置了相应警告牌。

g)禁止在输变电设施防护区内建设、搭建民居。

4.2.2防噪措施

对本工程新建变电站噪声的控制,主要从设备定货时提出严格噪声限值要求制,尽量选择技术先进噪声较小的设备,使其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

a)从总平面布置上,在工艺合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噪声源的集中布置。

b)对设备的选型进行优化,选择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的电气设备。

c)选择高压电器设备、导线和金属及按晴天不出现电晕校验选择导线,以降低电晕放电噪声。

d)对变电站内大功率的电磁振荡设备采取必要的屏蔽,将机箱的孔、口、门缝的连接缝密封。

4.2.3废水防治措施

1)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新建岭东变电站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进入容积为100m3的贮水池,夏季有部分用于绿化,其余部分和冬季废水进入贮水池,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掏,不外排。

2)事故油污水处理措施

在新建岭东变电站内各设一座容积约为100m3的事故集油池,变压器下各设置容积为50m3的事故油坑,铺一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与集油池相连,考虑万一变压器事故时排油或漏油,所有的油水将渗过卵石层并通过排油槽到达集油池,在此过程卵石层起到冷却油的作用,不易发生火灾。

油可全部回收利用,由有资质的部门回收处置。

4.2.4生态保护措施

a)合理选择路径,尽量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及保护目标,减少对保护区的环境影响。

b)在工程总体规划中考虑施工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塔基施工挖出的土壤,要保留表土返回塔基附近区,工程施工便道的修建,不占用草场。

c)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避免捕杀野生动物。

合理选择施工期,减少对候鸟、旅鸟等鸟类的影响,在输电塔位和输电线路上立明显警示标志,设置驱鸟器,避免鸟类受到危害。

d)根据本项目特征和所处的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e)建立健全的施工期生态监理。

f)水土保持措施:

本工程输电线路对不良地质采取了避让措施,同时优化线路路径,合理确定开挖基面,采用不等高基础、设置挡土墙及护坡等措施,并新增了塔基弃土弃渣点的土地整治及绿化措施,规划了线路施工临时堆土(料)的防护措施。

对施工临时占地考虑复垦或土地整治措施,以及对可绿化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变电站工程采取了方案优化布置、防洪排水设计、边坡防护工程、道路广场硬化及绿化措施等,并新增临时堆土防护措施及站区绿化设计,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5结论及建议

5.1综合结论

通过分析评价,本工程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措施后,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5.2建议

除严格按照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外,建议还应加强以下管理措施:

a)各项环保措施需用经费要随着工程设计的深入,分项仔细核算,确保环保经费到位用足。

工程环保投资应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各项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

b)在下阶段设计和建设中,业主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充分重视和认真实施相关环保措施。

c)业主单位在下阶段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随时听取及收集公众对本项工程建设的意见,充分理解公众对电磁环境影响的担心,及时进行科学宣传和客观解释,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类公众意见,避免有关纠纷事件的发生。

d)设计线路路径发生摆动时,应向远离敏感点的一侧摆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