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4990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华罗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

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

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

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及她的科普作品。

   2.时代背景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

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3月18日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发表书面讲话,指出“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新闻队伍以空前的热情对科技信息(包括重要的科技人物)进行报道,于是,诞生了《中国当代科学家传》。

   3.题目解说

    本文是科学家传记,文章以“华罗庚”人名为题,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是对华罗庚的生平事迹的介绍。

作者还通过“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个小标题,表现了他执迷于数学事业、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阅读指导】

    1.重点词语:

    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惨淡               扉(fēi)页 

    勤能补拙           莫名其妙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瘟疫蔓延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

    不前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追溯(sù)       赞赏备至           商榷(qùe) 

    暴跳如雷           如获至宝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

    运筹学             从实以终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2.词语词解

    扉页:

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

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

冷淡。

    蜚声:

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

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

商讨。

    如获至宝:

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

指不予理睬。

    3.文章结构

    

   4.写作特点

   选材独特: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

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

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

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

(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

(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结构特点:

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

首先表现在小标题的运用上,除了一个开头以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件来拟定的。

同时,又暗含着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其次表现在前后文的过渡上,部分与部分之间、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

如开头部分最后一句话:

“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整个领起了第一部分的内容。

再如36页第二段:

“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

”承上启下,很好地连接了两个层次。

    语言特点:

文章语言准确、质朴,又生动、形象。

由于本文介绍的是著名的数学家,所以,文中的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等都介绍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

但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时,又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5.主题思想

   下面主要谈谈这篇文章蕴含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

   第一,逆境中奋斗的精神。

华罗庚一生三次大劫难,都没能挡住他奋斗的脚步。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困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首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绩,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有怎样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

“他只上过初中,即使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当教授,他的履历表上也只有初中的文凭。

这一点对中国的年轻人奋发向上有特别大的鼓励。

”(王元语)

   第三,爱国精神。

王元说:

“他第一次是1937后在英国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英国人要他留下教书,他却毅然放弃这些,在1938年回国,到了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第二次是在美国,已经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终身教授了,但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便带领全家急不可待地返回祖国。

”他这种爱国精神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第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法。

这一点从华罗庚的被发现、被请到清华、被提升为教授、被派出国等可以看出来,从华罗庚对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有陈景润为例)也可以看出米。

这一优良的选拔、培养人才的传统,在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丢弃。

【思考·探究】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

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

“科学的根本是实”。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告诫。

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

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

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

“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现实的悲愤情绪。

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

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

此题意在使学生掌握传记文章的一个基本描写手法:

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相关材料,记叙人物生平,为人物做传。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紧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该重点标注出来。

当然,为了流利顺畅地叙述传主的生活,一般性的衔接事件的那些时间也不妨有选择性地交代清楚。

建议:

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篇传记文章时,可以请学生先标注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这样便于他们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参考答案

时  间

主 要 事 件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秋天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

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41年

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

1950年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

1958年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相关资料】

    

(1)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

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开始,他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

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20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一些著名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

    华裔旅美数学家丘成桐(Filds奖得主)在《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说:

“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

    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Halhenstam说,华罗庚系统地研究了所谓“华林—哥德巴赫(Waring-Goldbach)问题”。

他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他的著名专著《堆垒素数论》中。

华罗庚的数论论文实际是20世纪30~40年代数论舞台上重要活动的索引。

从这个背景看,华罗庚的兴趣是如何特殊的广泛,他对当时的数论技巧掌握得是何等之深,他的活跃思想是何等重要。

到1945年,华罗庚己明显是那时的数论学家和领袖之一。

   (《数学译林》1987年第1期)

    贝特曼(P.Batman)说:

“判断一个数学家应该看他的研究成就,而不是看他得到的学位的数目,对于华罗庚来说,他有很多成就,却没有一个学位,华罗庚的研究领域遍及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学、典型群、多复变函数论、调和分析与应用数学……总之华罗庚的学术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他可以被选为任何学术团体的成员或任何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王元在《我心目中的华罗庚》里说,中国的数学在古代曾经很先进,但是到了13世纪以后,就开始落后了。

当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微积分,而中国人还在搞古典数学。

虽然后来有传教士传进来一些近代数学,但是都零零碎碎。

中国近代数学的真正起步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留学,学习了近代数学的知识再回到国内教学生。

所以中国的数学起步晚,水平不高。

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

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是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

他们是两位奇才,他们当时的工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数学领域大致分为两个:

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

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技馆的数学馆里,用不锈钢镌刻着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们的名字,共选了88名,其中就有华罗庚的名字。

此外,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和德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国外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

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最伟大的。

    (3)华罗庚的哲学。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稿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

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

这些语言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轻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及时提出:

    “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这些做法导致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华罗庚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

“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

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

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

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

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指出: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

这才是“君子”与“丈夫”。

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

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

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他以此鞭策自己。

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他仍坚持工作。

他指出:

 “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量多做工作。

”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

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总l1期)

    (4)有关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

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

“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帐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接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

“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很难想像,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1978年闻,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1964年,华罗庚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毛泽东的回信是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中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受此巨大鼓舞,他在近二十年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

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

 “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

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

他先用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

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选自《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29日)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扉(fēi)       绰(chuò)号           金匝(ōu)

   B.瘸(qué)        停滞(zhì)不前         矩(jǔ)阵

   C.殆(dài)尽       追溯(shuò)             撰(zhuàn)写

   D.铭(míng)记      扼(è)要                统筹(chó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坎坷    惨淡    金榜提名

    B.糊口  酣畅  置若阁闻

   C.绰号    辛酸    蜚声国际

    D.商榷  消除  如获至宝

    3.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惨淡:

苦费心力    金瓯:

国土

   B.病愈:

病好      沧海不捐一滴水:

捐献

   C.蜚声:

扬名      赞赏备至:

表示完全

   D.怠慢:

冷淡      古稀之年:

指人七十岁

    4.即将结束西欧之行时,他对新华社记者说:

“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科学的根本是实。

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诫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

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

 

(1)在文中空白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2)请写出“实”的含义。

    5.下列各句中加红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人大代表呼吁过,政府部门整治过,但人们对整治结果不敢恭维,因为这种整治不过是扬汤止沸之计。

    B.小侄子很滑稽,我们常常被他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在学校举行的高三学生“百日誓师”大会上,几位学习标兵夸夸其谈,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D.您是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我只是一个芸芸众生,社会舞台上的一个小角色,怎好作比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委书记在会上指出,这次评比我市位居末名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高、职责不清、投资不足造成的,各个职能部门要吸取教训。

    B.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交际的成败。

    C.今年元月1日,有1600多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83届“北极熊”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