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5081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教师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心理学纲要

第一节角色的概念与教师的角色意识

一、角色的一般概念

(一)角色概念的来源

戏剧脸谱。

(二)角色的含义

1.代表一套行为模式。

2.由社会地位决定。

3.按社会期望的规范、责任和义务去行动。

(三)角色的意义

1.角色与社会

社会是个角色系统,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的角色规范活动。

2.角色与个体的社会化

寻找角色,学会扮演角色就是社会化过程。

二、教师的角色意识

(一)概念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和体验,是教师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

1.角色认知

(1)角色认知概念

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社会地位、作用、行为规范、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

(2)角色认知偏差

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形成的一套自我规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

(3)教师角色认知

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了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教师不是单一角色。

2.角色体验

(1)角色体验概念

扮演角色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角色体验的作用

角色体验与角色规范协调一致,产生积极作用,否则消极作用。

3.角色期待

(1)角色期待概念

应成为什么样的角色的想法。

(2)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公众对教师的期待。

社会期待一般高于自我期待。

第二节教师角色的构成

一、教师要担当学生的“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产生

家长眼里:

儿童交给教师代管;儿童眼里:

教师代替父母管理自己,教师是父母外的另一个权威

(二)“家长代理人”角色的积极意义

教师象父母一样关爱学生。

(三)“家长代理人”角色的消极意义

教师把自己等同于父母,象父母一样打骂学生。

二、教师要担当“学生楷模”的角色

(一)楷模

可以当榜样模仿的人物:

道德高,能力强,受尊敬。

(二)楷模的实质

高尚的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

(不受尊重,学生不会模仿)

(三)楷模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

(四)国外对教师楷模的认识

允许教师说教的与教师实际道德不一致。

教师职业高度演员化,教育过程舞台化。

(五)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教师楷模

在学校是楷模,在校外是社会普通一员,有冲突时必须以职业楷模为重。

三、教师要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一)知识的认识

专业知识、临近领域知识、科目发展情况、最新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

(二)知识的传授

热爱教育、讲课热情、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师生互动。

(三)大师

过去在某一领域知识渊博,学贯东西的老师。

但现在知识更新迅速,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和快速化,产生大师的土壤不复存在。

四、教师要担当“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一)组织者

按照社会道德传统,制定游戏活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活动的优秀品质。

组织班干部换届竞选、组织三好学生选举、组织股票交易游戏、组织是非辩论会等培养参与社会民主活动的意识和方法。

(二)领导者

对班级施加权威性的影响,沿正确的方向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和谐相处,共同学习进步。

(三)执行者

本着教育的目的,实施奖励、惩罚。

五、教师要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

(一)心理卫生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社会适应。

(二)学生心理卫生状况

91年调查,15%有心理卫生问题。

(三)学生心理卫生产生原因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生活方式变化,消极因素影响,身体变化。

(四)对学生的影响

对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精神面貌都有不良影响。

学习困难87%因为心理问题。

(五)怎样当好心理医生

1.不给学生乱戴“帽子”

2.给学生心理支持

3.注意学生情绪变化

4.关心差生

5.课堂气氛要活跃

六、教师要担当“朋友或知己者”的角色

七、教师要担当“保护学生者”的角色

第三节教师的角色冲突及解决

一、角色冲突的概念

(一)角色冲突的定义

人们有时需要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二)角色冲突的类型

1.同一角色内部冲突

(1)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持有相互矛盾的角色期待,引起冲突;

(2)自己不认同自己角色但又必须履行角色要求。

2.角色之间的冲突

不同角色行为要求不同,或相反时产生冲突。

二、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一)威尔逊(xun)的研究

1.教师角色的弥散性造成的冲突

教师角色产生的成绩很难证明,这与教师急于看到自己角色产生的成果的需要相矛盾。

2.对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造成的冲突

社会对教师有多种不同的期望,而教师不可能在所有期望中成功。

3.学校机构的特征造成的冲突

社会中对待教师的一般方式,与教师渴望的地位与自我形象不一致。

4.教学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

教师要发展自己,超越自我,但教学角色却要求与特定儿童保持持久关系,升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5.不同价值观造成的冲突

传统价值观可能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嘲笑,先进价值观可能与校长、同事及家长期待相冲突。

6.角色的边缘地位造成的冲突

地位被边缘化,如美术、体育、心理、政治等教师不被重视。

(二)我国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

1.角色内部冲突

(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国家要求素质教育,而学校家长要求升学率。

(2)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

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教师也应享受普通人的生活,二者产生矛盾。

2.角色之间冲突

(1)多种工作造成角色冲突

既要批评学生,又要不影响上课,还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教师既要维护尊严还要与学生做朋友,对管理人员官僚作风不满,还要好好工作。

(2)其他社会角色冲突

在社会上要及时转换角色,但职业习惯仍然会摆出教师的架子,好为人师。

女性教师还要做家庭主妇等角色,相互干扰。

(3)社会角色提出相反要求时的冲突

A:

社会地位名义上高,实际低:

收入低。

B:

要教师奉献,社会却鼓励争钱。

三、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一)适当分离缓解冲突

下班就是父母,儿女,上班才是教师角色。

不要在家里备课,不要强化工作角色。

(二)分清角色主次,适当适应

选择重要角色,次要角色以后补救,增强角色转换能力。

(三)明确职责,尊重教师权益

管理者不要随便干预教学,或横加指责,校长在学生面前不可公开批评教师。

(四)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尽量减少功利色彩,对教师工资不要期望过高,在教育界做大官,发大财,是不可能的。

第四节教师角色心理的培育

一、加强角色学习,正确认识教师地位

(一)正确认识教师社会地位及社会期待

当前地位不很高,将来会逐步提高。

(二)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地位及学生期待

教师的角色伴侣是学生。

学生年龄越小,心目中教师地位越高。

学生喜欢有同情心、热情、公平、慈祥的教师。

(三)正确认识在同事中的位置

人格平等。

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

(四)加强自我调节,完善教师角色意识

不应当因为社会有些人不尊重教师,或工资低就不尊重自己。

应当自尊、自信、自强。

二、加强角色训练,熟练扮演教师角色技巧

(一)角色技巧

个体所具有的那些导致成功、有效扮演角色的特质和方式。

可分为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

认识技巧

角色知觉、移情作用、角色扮演、社会敏感性等。

对角色地位及期望敏锐、正确,站在他人位置认识角色。

角色运动技巧

角色扮演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高度分化的肌肉反应和一定形式的语言反应。

(二)怎样掌握角色技巧

1.增强扮演角色的能力

1.增强扮演角色的能力

善于与学生交往,把握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迅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熟练掌握教育艺术,掌握组织能力。

2.积累扮演角色的经验

教育应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

3.加强角色训练

模拟现场情景训练,设身处地分析问题,微观教学,模仿他人。

第三章

教师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教师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一、教师心理特征形成的客观源泉

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条件、职业性质、劳动特点。

二、影响教师心理特点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的职业性质

1.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应具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

学历选拔后,再送大学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技能培训,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教师现在有向教育研究者、专家型教师迈进的趋向。

2.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性

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原则下,判断教育时机、决定教育方法,具有独立自主性,没有绝对统一的教育模式、规程和方法。

3.教师具有体现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

遵守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

4.不断进修学习

掌握先进的前沿知识。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1.教师的劳动特对象具有主动性、发展性

教育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还不成熟。

2.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无形性

教师主要靠知识教育人,而知识又是无形的。

3.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复杂性、变化性

精神生产活动、信息传递活动、启发激励的过程、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

4.教师的劳动环境具有理想性、纯洁性

学校是为体现社会中的积极、光明、正面、超前、理想化的要求而营造的场所

5.教师的劳动目的具有创造性、伟大性

人类灵魂工程师,传授知识、秉承文明、培养人才。

6.教师的劳动产品具有潜在性、模糊性

潜存在学生身上,长期累积在学生身上,劳动产品不能立即被消费,产品无法客观测量。

第二节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在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观察力的特征

1.观察与观察力的定义

有目的、计划性的查看;敏锐发现细节和特征的能力。

2.教师的观察力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材料,发现新问题,找出规律,进行教育。

3.教师观察力的品质

(1)教师观察力具有客观性

排除偏见、思维定势、个人感情等主观因素。

(2)教师观察力具有敏锐性

捕捉瞬间现象和变化,及时预见将要出现的现象,促使积极现象发生。

(3)教师观察力具有精细性

观察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言语、行动、衣着、法式等细微变化。

4.教师观察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意向

(2)明确观察目标

(3)制订计划

(4)整理分析观察结果

(二)教师记忆力的特征

1.记忆的定义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2.教师记忆力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能快速记住学生名字,熟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

3.教师记忆力的品质

快速、准确、时间长久。

4.教师记忆力的培养

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三)教师思维能力的特征

1.思维定义

对客观概括和间接地反应本质与规律。

2.教师思维能力对教学的意义

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思维能力的特点

(1)逻辑性

讲课有逻辑、问题明确、推理有充分依据。

(2)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必须首先有创造性,传授知识要再创造,吸纳知识再创造,创造教育教学的艺术。

4.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富有好奇心。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感知觉敏感。

其次,教师要注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再转化为书面语言。

再次,教师要掌握多种思维的方法。

(四)教师注意力的特征

1.注意的定义

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起组织作用,伴随其他心理活动。

2.注意力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教师注意力的品质

注意分配能力。

二、教师情感特征

(一)情感的定义

以需要为中介的体验。

(二)教师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热爱教育,讲课应该有激情,对待学生应该有感情。

(三)教师情感的特点

1.教师情感是成熟而稳定的

控制情感,沉着冷静,适当表达,慎怒,切忌:

自我失控,急噪,盛怒,体罚学生。

2.教师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深刻的理智感

为人师表,追求知识,注重精神需求,有较高审美意识。

(四)教师情感的培养

1.提高认识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热爱教育事业。

2.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

爱学生,促成教师情感稳定、成熟;产生对学生的宽容情怀。

3.培养对所授学科的热爱

讲述富于感情,易于感染学生。

4.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转移、升华、自慰。

三、教师意志特征

(一)意志的定义

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教师意志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积极意志可增强控制和克服消极消极情绪对人的干扰,铸造生活的强者,使教师克服困难,影响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三)教师意志的特征

1.实现目的的自觉性与坚韧性

自觉性:

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实现教育目的。

坚韧性:

顽强克服困难完成教育任务,对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

2.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善于选择恰当时机作出判断和措施,能及时纠正错误。

3.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

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教师个性特征

(一)个性的一般概念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

经常表现的对周围现实的选择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在速度、强度、均衡度等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气质、性格。

(二)教师的气质

1.气质概念

人的情感、认知和言语活动中在强弱、变化的速度和均衡程度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两大类型:

强、弱;强型包括:

不平衡的、平衡的两种;平衡型的又包括灵活的、不灵活的两种。

2.教师气质类型

(1)胆汁质:

好胜、反应快、抑制力差、精力充沛。

(2)多血质:

适应性强、善交际、爱动感情、缺乏意志持久性。

(3)黏液质;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善于做细致、持久、耐心的工作。

(4)抑郁质:

不能承受强烈刺激、情绪体验深刻、敏感。

(三)教师的性格

1.性格概念

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一般表现

(一)态度特征

对社会、他人、对学习、工作、对自己。

(二)意志特征

意志品质经常表现在各种行动中。

(三)情绪特征

情绪影响人或人控制情绪的稳定特点。

(四)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的个体差异。

2.性格的分类

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内倾型、外倾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3.教师性格的研究

真诚、热情、豁达和富有同情心。

四、教师个性特征

(一)教师个性特征的意义

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效果有密切关系。

1.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性格与学生性格相关度度0.5左右: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2.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3.影响工作效率

自信、坚强、乐观、进取、百折不挠能促进工作效率。

五、教师特殊能力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1.能力的定义

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2.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3.能力的划分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二)教师的特殊能力

1.教师的表达能力

2.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3.教师的教育机智

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第四章

教师的心理卫生

第一节心理卫生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卫生

(一)心理卫生的含义

是门科学、是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一种专业或实践。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上溯到孔子时代、现代开始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1991年进入崭新阶段。

(三)心理卫生的目标

1.初级预防

帮助正常人健康生活、防止心理疾病发生。

2.次级预防

尽早发现心理不正常的人,开展心理干预。

3.三级预防

排除心理障碍、消灭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对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环境的正确知觉与良好适应,适应是动态向前发展的。

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3.能够自我监控和调节,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4.具有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良好适应;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良好;4.情绪好;5.乐于学习工作;6.自尊。

三、心理健康的衡量

1.心理测量与统计学

2.社会适应判别法

3.生活适应评定法

4.症状评定法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

(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身体健康

第二节教师的不适应行为与心理

一、常见的教师不适应行为

1.不能一视同仁

2.讲课失败迁怒于学生

3.说脑子笨

4.打击回答问题错的学生

5.提高难度问题羞辱学生

6.鼓励学生孤立不听话学生

7.言而无信

8.偏爱听话学生

9.对讨厌的学生想办法扣分

10.对违规学生处罚有差异

11.独裁、傲慢、豪无表情

二、教师心理异常现象

狭隘、抑郁、怯弱、自卑、敌对、嫉妒、暴躁‘孤僻

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护

一、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应有的认识

(一)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可以预防

(二)心理失常可以慢慢恢复正常

(三)心理失常和心理疾病并非可耻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正确理解身心关系,塑造健康的体魄

1.注意营养需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积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3.适当安排娱乐与休息,保持旺盛精力

4.注意保护声带

(二)合理作息,保护用脑

1.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2.合理用脑,避免过度单调

3.善于抓住大脑高效率的工作时间

(三)乐于合群,善于交往,不断补充心理营养

(四)学会调适情绪

1.转移;2.升华;3.自慰;4合理宣泄;5.幽默自控

(五)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对待现实生活

1.挫折:

人们在动机支配下,要达到的目标受阻而无法克服时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2.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内外因素引起,最终取决于个人认识。

3.心理挫折的意义:

可以磨练意志;但也会摧毁一个人

4.如何对待挫折:

加强修养,冷静思考,平常心看待挫折,挫折是生活的调味品,把抗挫折看作提升自我的过程,看作前进的动力,做好应付挫折的准备,提高抗挫能力,要有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

第五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人际关系的涵义

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是社会交往在心理上的反映。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认知成分

感知和理解,错觉、偏见或误解的程度。

情感成分

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

行为成分

双方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是具体而直接的关系

时刻处在具体的关系中,直接交往才称得上关系。

2.心理感受性

主要表现在心理距离和感受上。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一)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角度分类

感情或工具性关系;吸引或排斥的关系;支配性或平等性关系;长期或短期关系。

(二)根据交往的媒介范围分类

1.以媒介为指标: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业缘关系。

2.以人际交往的范围为指标: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三、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个性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人际关系倾向。

(一)包容、控制、情感三类型

包容:

交往沟通、相容、相属、参与。

控制:

影响、控制、支配、领导他人。

情感:

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热心、照顾。

(二)谦让、进取、分离三类型

谦让:

”朝向他人“。

进取:

”对抗他人“:

想知道别人力量的大小,或别人对他有无用处。

分离:

”疏离他人“:

想知道别人是否会干扰或影响他。

四、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

协调好人际关系。

第二节教师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

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其他社会成员

二、教师人际关系的功能

(一)获得信息的功能

(二)自知、知人功能

(三)自我表现的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五)身心保健功能

第三节师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民主、平等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特殊人际关系

(三)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四)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学”与教师的“教”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一般研究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1.民主型;2.慈爱型;3.管理型;4.专制型;5.放任型

四、师生冲突

(一)冲突的积极作用

1.刺激人们探索

2.使隐藏的问题表面化

3.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4.使冲突双方互相了解

5.有助于新规范的出现

(二)冲突的种类

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两类

(三)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1.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冲突

2.年龄代沟产生的冲突

3.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冲突

4.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冲突

(四)师生冲突的正确对待与处理

1.沟通冲突双方,促进心理接近

2.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

3.避免滥用惩罚

(1)惩罚要适当,给学生留一点退路,顾及学生自尊心

(2)不转嫁,不株连

(3)不因惩罚影响教学

(4)不追究过去

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五、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人对学生惩罚过多,

(二)师生关系庸俗化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关系淡漠化

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树立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2.坚持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3.坚持平等观

(二)教师偏见的克服

1.第一印象

2.光环效应

3.刻板效应

4.自我投射

(三)教师要正确使用权利

1.合法

2.合理

3.合情

(四)教师要爱岗敬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第四节教师的其他人际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

(一)特点

1.学生是教师与家长建立人际关系的纽带

2.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方面

3.教师与家长人际关系的矛盾性

4.教师与家长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

1.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

2.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所抱态度不同

3.双方互不往来,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

(三)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

1.教师应懂得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2.教师有责任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协调关系

3.教师要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

4.教师应尊重学生家长,平等协商

5.教师应教育学生热爱和尊敬家长

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1.目标的共同性与关系的集体性

2.兴趣的选择性与关系的友谊性

3.工作的独立性与关系的散淡性

(二)影响教师人际关系的因素

1.教师的人际吸引因素

(1)邻近性

(2)类似性

(3)不偿性

(4)个性因素

(5)外貌因素

2.阻碍教师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

(1)不尊重人

(2)自我中心

(3)不真诚

(4)过分服从或过分惧怕某人

(5)过分以来他人

(6)嫉妒心强

(7)怀有敌对情绪

(8)过分自卑

(9)情绪孤立

(10)偏见、固执

(11)好高务远,苛求别人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1.调整认知结构

2.加强个人修养

(1)豁达大度

(2)克制忍让

(3)温和亲切

(4)正直诚实

3.及时排除各种沟通障碍:

退让、等待、迂回。

三、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

(一)做好本职工作

(二)支持学校领导的工作

(三)树立新型的上下级关系的认识

(四)期望值要适当,打破“完人”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