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5343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教案2.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2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背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环节二

 

环节二

1、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留有《陶渊明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

“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著有《昌谷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令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漱玉词》。

2.背景链接

《饮酒(其五)》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此为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醇厚:

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春望》

《春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赤壁》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

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1130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学习《〈饮酒〉(其五)》

一、字词积累

结庐(lú)喧(xuān)东篱(lí)

结庐:

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

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

闲适淡泊的样子。

日夕:

傍晚。

相与还:

结伴而归。

相与,相伴。

2、整体感知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以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

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前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仅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2.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学习《春望》

一、字词积累

烽火(fēnɡ)搔(sāo)簪(zān)

国:

国都。

破:

陷落。

山河在:

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

长安城。

草木深:

指人烟稀少。

感时:

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

流泪。

恨别:

怅恨离别

抵:

值,相当。

白头:

这里指白头发。

搔:

用手指轻轻地抓浑:

简直。

欲:

要,就要。

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二、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伤世,花儿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寄情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2.小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词语积累

金鳞(lín)燕脂(yān)提携(xié)

雁门太守行:

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

形容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芒。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

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

军中号角。

临:

逼迫,到,临近。

声不起:

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

报答。

玉龙:

宝剑的代称。

君:

君王。

二、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景象作了粗略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为君死。

”黄金台传说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小结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学习《赤壁》

1、词语积累

折戟(jǐ)不与(yǔ)

折戟:

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

销蚀。

将:

拿,取。

磨洗:

磨光洗净。

认前朝:

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东风:

指火烧赤壁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读通诗意。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深锁在铜雀台。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这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诗人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2.小结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学习《渔家傲》

一、词语积累

帆(fān) 殷勤(yīn qín) 嗟(jiē) 谩(màn)

渔家傲:

词牌名。

星河:

银河。

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

天帝的话语。

殷勤:

情意恳切。

我报路长嗟日暮: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叹息,慨叹。

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取:

吹到。

2、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通读诗意。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相邀,殷勤问:

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三、深层探究

1.赏析诗句。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开头两句话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已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逢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尽管作者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2.小结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

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清照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忆力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环节四

 

环节四

 

《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高洁人格。

《春望》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这首诗借三国时英雄战败之事,阐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曲折地吐露了报国无门的抑郁和激愤。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表明心迹。

刻画形象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承上发问,答语作结。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五)——山静穆高远。

复归自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人与自然和谐

——飞鸟结群还林。

(描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议论

——揭示主旨,领悟生命真谛。

国破草木深

城春败相感时

春花溅泪鸟惊心念家悲己

望家书抵万金忧国伤时

想念家人恨别

浑欲不胜簪

首联: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

战斗场面,悲壮剧烈(听觉,视觉)

雁门太守行颈联: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

誓死杀敌,精忠报国(用典,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

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议论、感慨(怀古伤今)

铜雀春深锁二乔

展现海天一色图

上片

渔家傲梦游的方式,与天帝问答寄托情思

倾诉遭逢的不幸格调雄奇

下片

海中仙山为词人归宿

环节五

1.中国古代诗歌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3.选取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学反思

1.诗文总有魂,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如能迅速把握诗的精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课因简洁而美,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

“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