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53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

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实验一:

CuSO4与NaOH的反应

[实验]:

演示课本第70页:

实验4-2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

a.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

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

CuSO4+NaOH→Na2SO4+Cu(OH)2

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提问]: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

(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

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结论]: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

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扩展

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

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

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70页3-5段。

2.完成课后题。

3.预习第二节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

质"

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

量"

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

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

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

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

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

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

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

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

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

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

总结:

思考: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提问:

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

为什么?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

(3)实施实验。

(4)汇报讨论。

典型例题

例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

选题目的:

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

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

解答:

此说法不对。

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

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

蜡烛+O2--CO2+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种类;

⑤物质的分子个数;

⑥各种原子的总数。

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

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4 B.CH4  C.C2H2  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克,氧气质量3克,氧化镁质量5克。

B.镁的质量3克,氧气质量2克,氧化镁质量5克。

C.镁的质量1克,氧气质量4克,氧化镁质量5克。

D.镁的质量4克,氧气质量1克,氧化镁质量5克。

8.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40克,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克B.80克C.90克D.120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

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

B:

C:

D为:

__________。

答案:

15:

5:

11:

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XX文库的上传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