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6021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docx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

【篇一: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

发生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年前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

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活。

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

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

这就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两个面向:

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

在自媒体时代,

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

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

因此有人悲叹,艺术已经被“祛魅”:

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

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

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

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

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似学生。

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

在美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

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

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

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大的公众所共享。

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

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

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

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

(《人民日报》刘悦笛2015年5月12日14版,有删减)

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艺术家。

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

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

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d.作者认为艺术被“袪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像艺术家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

b.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

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

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长久之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

译文:

(2)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

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

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作者在整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惆怅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

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镇长拔牙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

坐下来磨假牙。

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

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

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

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

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

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

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

”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篇二:

2014-2015年南昌市三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p>命题:

南昌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

南昌一中章慧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找碴烂摊子走头无路

b.祛除纶巾泼脏水翻云覆雨

c.寒蜩放涎撑场面自鸣得意

d.半晌杜撰摆架子通情达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

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

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

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d.这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b.⑥③⑤②④①c.④①⑥②⑤③d.⑥③⑤④②①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头临死之时,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去请他的两个女儿。

雷斯托夫人始终没有出现;纽沁根夫人虽然来了,她跪在父亲的病榻前忏悔,然而,高老头已经听不见了。

(《高老头》)

b.为了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

结果他把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对方用乱石把堂吉诃德打得鼻青脸肿。

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

《堂吉诃德》

c.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并送来疗伤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一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

(《红楼梦》)

d.关羽退守麦城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遭到关羽的断然拒绝。

麦城孤城难守,关羽弃麦城欲投西川,路遇孙权伏兵,被马忠所擒。

孙权斩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厚葬了关羽。

(《三国演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时代的阅读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

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

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

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

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

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

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

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

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

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

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

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

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

还有更神奇的“奇观”。

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

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

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

这更是一个问题。

7、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8、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因大稔稔:

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c.深乖昔旨乖:

违背。

d.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鞠:

亲自。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以惠政闻②大亮密表曰

③必通宵假寐④我便通夜安卧

⑤而居处卑陋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c.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四、(3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填空(8分)

(1)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问君西游何时还?

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16、《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篇三:

重庆八中2015年上期2015级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class=txt>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时间:

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

2.下面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3分)....

a.亵渎招睐臆测一筹莫展

b.鬼祟犄角折本险像迭生

c.歧途告罄伫立妇孺皆知

d.惊赅骊歌练达擎天憾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师为了我们呕心沥血、辛勤付出,我们要怎样才能回报这一份舐犊深情。

....

b.他青年时整天都无所事事、兀兀穷年,最终一事无成。

....

c.杜甫诗中确实有不少石破天惊的警语,发人深思,同时也令人叹服。

....

d.继库车血案后,疆独份子再次制造了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其行为之残忍,其用心之险恶,其性质之恶劣,闻所未闻,令人发指。

....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蜿蜒曲折的沙底小河,顺着山脚涓涓地流着,,,,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

①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

②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

③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弋的一群群小鱼儿

④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弋

⑤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

⑥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5.从古至今,我们都不缺少“心正则笔直”的文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是真正的中国

图a:

fitbitflex是用于跟踪健康的健身腕带。

图b:

谷歌眼镜的发布带动了可穿戴技术领域创

新研究的爆发。

【材料】

我们经常在科幻电影中看到一些高科技操作画面:

人们带着很酷的眼镜,镜片上显

示各种复杂的数据,通过挥动手臂上环状设备来操作着神秘的机器。

如今,这些画面正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一项创新技术。

这项技术致力于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的设备。

部分研发者更倾向于将设备或配件(如多媒体、传感器、无线通信等)整合进用户的衣服中,让用户使用更为便捷。

2013年是可穿戴技术崛起之年,从谷歌眼镜到fitbitforce,从myo臂带到muse。

可穿戴设备不仅正改变着我们的环境,也改变着我们相互交流的方式。

因为可穿戴技术的出现提高了人机交互的频率和效率,改变了我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入口,而我们的身体也将成为一个更加智能的终端。

(1)结合以上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分)

(2)请用一句话为可穿戴技术下一个定义。

(2分)

7.综合探究(10分)

正如《微时代》那首歌中所唱:

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

言给我。

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近年来,“微文化”现象已成为当下文化的一张名片。

(1)请阅读材料一、二、三,探究“微文化”兴起的原因。

(4分)

[材料一]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

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整个网民比例的

83.4%。

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就超过200亿条,社交端口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

“微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交流和传递,具有“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