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14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x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班级2013级土木一班

指导老师蔡中奇

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

包文波120130301012

乔晨光120130301046

郑千元120130301041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

(一)、陵墓的主要类型……………………………………………………1

1.无陵无墓…………………………………………………………………1

2.有陵墓……………………………………………………………………1

3.有陵墓……………………………………………………………………1

(二)、陵墓结构………………………………………………………………2

1.地下:

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1

2.地上:

封土、园陵建筑…………………………………………………2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2

1.秦始陵……………………………………………………………………3

2.唐乾陵……………………………………………………………………5

3.明长陵……………………………………………………………………6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6

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8

(一)、…………………………………………………………………………8

(二)、…………………………………………………………………………8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摘要: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

陵墓建筑,发展,制度

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

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

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

1.地下:

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

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2.地上:

封土、园陵建筑

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

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

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

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

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始皇陵墓的陵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唐代帝王陵大多采用此形式,如唐昭陵、乾陵等。

因山为陵制度,源自汉文帝霸陵。

东晋诸帝亦多因山为陵。

南朝诸帝也多仿照。

“宝城宝顶”是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城墙的穹隆状圆顶称宝顶。

在宝城之前,有一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方城明楼”。

明清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

陵园建筑: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除上述封土外,主要有3个部分。

祭祀建筑区,建在陵冢前方,是封闭的多进庭院建筑群,供祭祀之用。

早期称“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秦始皇陵北部设有寝殿,开创帝陵设寝先例。

明代帝王陵园祭祀建筑区由棱恩门、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

清代改棱恩门、祓恩殿为隆恩门、隆恩殿。

神道是从陵园大门直达棱恩门的大道,又称“御路”、“甬路”。

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量石刻,在神道入口设阙门。

唐朝陵前神道石刻增多,形成大型“石像生”石刻群。

明清,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明十三陵神道长7千米,清东陵神道长5千米。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官吏值守居住的地方。

为防止盗掘和破坏,每个皇帝陵均有护陵监。

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的陵墓无不壮观,而这些陵墓恰恰表现了陵墓建筑的发展。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

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

今尚残留遗址。

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

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1)墓室面积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

“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

”周小虎解释说。

(2)特殊宫墙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

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

”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

“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

”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

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

“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

”段清波说。

(3)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

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

“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殿群

最新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园内沉默着一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其十进式院落建筑和一处台基式主体建筑浑然一体,犹如紫禁城。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

2.唐乾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安史之乱”后,乾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

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

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

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

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

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

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

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

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

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

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

“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

“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

3.明长陵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

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

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

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

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

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

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10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以上我粗略的就古代陵墓建筑的构成,类型,结构做了介绍。

虽然介绍的不是很详细,但我从中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古代陵墓建筑的知识,也受益匪浅。

之后,我有列举了一些古代陵墓建筑中的典型建筑,更加生动的为古代陵墓建筑作了介绍。

一位帝王的陵墓之大,之宏伟,完全取决于帝王生前的地位以及贡献。

同时,帝王的陵墓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用于考证他的证据及依据。

(四)、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与文明发展有很大关系。

等级深严的礼制:

夏商周墓葬;九州归一:

秦汉墓葬;气象万千风格迥异:

魏晋南北朝墓葬;鼎盛大国的缩影:

隋唐墓葬;日趋精简的表葬:

宋辽元明清墓葬。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也有关系。

如中原人认为死者为大要入土为安,所以进行土葬;有的少数人民进行火葬,除此之外还有水葬、天葬及悬棺葬,这些墓葬形式都与民族文化习俗有关。

陵墓建筑发展与盗墓者的有很大关系。

由于盗墓者的出现陵墓建筑也不断完善,各种防盗设计出现在陵墓建筑中,如秦陵中的水银,曹操的72疑冢等,除此还有暗道、机关、毒气、流沙的设计,还有镇邪物品。

人们不但在陵墓建筑设计中绞尽脑汁,还有人专门成为了守陵人。

二、古代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从葬的人来分,一种从葬的方式来分。

(一)、

1.单葬制

单葬制指的是一个皇帝占据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区。

3.群葬制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建于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二)、

土葬:

是中原地区汉族习惯的葬法。

由土葬所形成的陵墓建筑是我国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火葬:

一向被汉族看作异端,汉代以前火葬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习惯。

贮藏骨灰的塔式建筑的组成部分。

水葬:

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漂流沉浮。

实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为生命的源泉和最好的归宿。

天葬:

又称鸟葬。

将死者尸体送到天葬场,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经升入天堂。

悬棺葬:

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悬崖上或涯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葬俗。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不断发展,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与变化,古代人们相信怪力乱神,所以墓葬阴宅也兴起风水之风,所以不论何等墓葬制度中都会有风水之说。

 

参考文献

【1】.潘西谷.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程建军.风水与建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5】.刘毅.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