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6205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docx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暮染岚烟作品

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

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

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

简述针具的演变?

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

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

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

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

7.简述灸法的起源?

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

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针刺起源于(B)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

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

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

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D)

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

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

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B)

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

D.《针灸大成》E.《神应经》

(二)B型题

.天灸E.温针灸D.间接灸C.灯火灸B.艾条灸A.

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B)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E)

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

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D)

A.苍龟探穴B.赤凤迎源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E.白虎摇头

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C)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

(三)C型题

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B)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

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D)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C)

(四)X型题

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BCD)

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

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BCE)

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

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

二、判断题

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

3.《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着。

(√)

三、填空题

1.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进行系统总结的专着是《针灸大成》。

2.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

3.《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四、名词解释

1.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九针:

《内经》中创制的针对各种疾病使用的九种针具。

具体名称:

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微针:

指现代针灸学发展起来的头皮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等针法,目前将之称为“微针”系统。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1.毫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2.毫针的规格主要是根据什么区分的?

3.简述纸垫练针法的目的与操作方法?

4.临床上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5.什么叫揣穴?

6.简述针具器械消毒的主要方法?

7.常用的持针法有哪些?

8.押手有什么作用?

9.双手进针法有哪些?

简述其操作要点与适应范围?

10.简述插入速刺法与压针缓进法的操作方法?

11.何谓直刺、斜刺、平刺?

简述各自的适应范围?

.确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是什么?

12.

13.什么叫提插法?

简述其操作方法?

14.什么叫捻转法?

简述其操作方法?

15.简述导气法的操作方法?

16.简述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

17.简述动留针法、静留针法的操作与应用?

18.临床上应如何出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D)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2.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B)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侧伏坐位

3.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D)

A.内关B.阳池C.解溪D.养老E.中脘

4.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在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保持分钟以上。

()C

50

30D.40E.A.10B.20C.5.适宜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D).弹入速刺法.提捏进针法E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斜刺法的进针角度是(C690°左右7045°左右D.°左右E.A.15°左右B.30°左右C.B)7.临床上留针时间一般为分钟。

60~.40D.40~50E50.A10~20B.20~30C.30~)8.睛明穴宜用何种进针法(E

.压针缓进法.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A.弹入速刺法B型题

(二)BEC.侧卧位D.仰靠坐位.俯伏坐位A.仰卧位B.俯卧位1.针刺环跳穴的适宜体位是(C)2.针刺中极穴的适宜体位是(A)D.提捏进针法E.弹入速刺法.夹持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BC.舒张进针法3.针刺印堂穴的进针方法是(D)4.针刺气海穴的进针方法是(C)15°左右3045°左右D.°左右E.70A.90°B.°左右C.E)5.针刺膻中穴的进针角度是(A)6.针刺关元穴的进针角度是(.持针行针.爪切固定C.减轻疼痛D.激发经气EA.揣穴定位B)7.刺手的作用是(E

8.除什么之外,均为押手的作用(E)(三)C型题C.两者均是.两者均非DA.舒张进针法B.提捏进针法).眼周穴位宜用(D1B)2.肌肉浅薄处宜用(.两者均非.行气A.催气BC.两者均是DC3.提插法的作用是()4.捻转法的作用是(C)D.两者均非CA.指切法B.分拨法.两者均是)5.取养老穴宜用的揣穴法是(D

6.取内关穴宜用的揣穴法是()B

.某些腧穴作横向透穴之用.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AB.两者均非D.两者均是C.

7.长毫针多用于(C)

8.短毫针多用于(D)

(四)X型题

1.毫针的结构包括(ABCDE)

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

2.采用仰卧位取穴的穴位包括(ABCD)

A.人中B.足三里C.曲池D.中府E.承山

3.持针的方法有(ABCDE)

A.两指持针法B.三指持针法C.四指持针法D.持针身法E.两手持针法

4.押手的作用有(ABCDE)

A.揣穴定位B.减轻进针疼痛C.辨别得气D.减轻组织损伤E.消除针刺后遗感

5.双手进针法包括(ABCD)

A.舒张进针法B.提捏进针法C.夹持进针法D.爪切进针法E.插入速刺法

6.确定针刺深浅的依据有(ABCDE)

A.腧穴部位B.疾病部位C.证候性质D.体质与时令季节E.得气与补泻要求

7.留针的作用包括(ABC)

A.候气B.守气C.行气D.催气E.补气

8.出针前后要注意(ABCDE)

A.针下感觉B.用力轻巧C.按压针孔D.处理后遗感E.嘱患者稍事休息

二、判断题

1.毫针的不同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

2.选择体位,应以医者能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

(√)

3.夹持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

4.斜刺法适用于头面、胸背、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

(×)

5.表证、热证、实证宜浅刺。

(×)

6.留针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者,叫静留针法。

(√)

三、填空题

1.提插幅度大,频率快,针感即强;反之,针感相对较弱。

2.对于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3.《灵枢·五乱》说: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4.消毒范围包括:

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针刺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5.双手进针法包括:

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针刺角度一般分为:

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

四、名词解释

1.提插法:

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是针体在穴位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是进针至一定深度后进行的一种基本行针手法。

2.捻转法:

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的手法,是一种基本行针手法。

3.留针法:

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穴内,让它停留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的方法。

4.进针法:

是将毫针透过皮肤,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1.什么叫透穴刺法?

其临床特点如何?

2.透穴刺法有哪几种操作方法?

简要介绍其具体操作与应用?

3.什么叫局部多针刺法?

4.简述傍针刺法、齐刺法、扬刺法、围刺法的操作与应用?

5.什么叫病位深浅刺法?

6.简述毛刺、直针刺、半刺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分刺、合谷刺、浮刺的操作与应用?

.简述恢刺与关刺的操作与应用?

8.

9.简述短刺与输刺的操作与应用?

10.何谓运动针刺法?

简述其操作与应用?

11.简述百会、晴明、听宫、风府、天突等头颈部腧穴的操作?

12.简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处理和预防?

13.简述针后异常感、针穴疼痛、针刺出血和皮下血肿的处理与预防?

14.简述针刺引起气胸、神经损伤、内脏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D)

A.直透法:

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斜透法:

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横透法:

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直透法:

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E.以上均不是

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D)

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此法为(E)

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此法为(B)

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此法为(A)

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C)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B.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

C.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

D.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E.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7.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D)

A.耳门B.听宫C.听会D.下关E.翳风

8.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B)

A.速刺B.轻、慢,不可提插捻转C.进针超过1.5寸D.可作中等度提E.先捻转后提插

9.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C)

A.直刺B.斜刺C.向上斜刺D.向下斜刺E.平刺

10.极泉穴进针宜(D)

A.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

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

D.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针刺深度1~1.5寸

11.章门进针宜(A)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可向上斜刺0.5~0.8寸

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

D.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

12.天突穴进针宜(C)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

C.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

D.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

寸1.5~1.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E.

13.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A)

A.指针B.三棱针C.火针D.电针E.毫针

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

D.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

(二)B型题

A.齐刺法B.围刺法C.扬刺法D.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

1.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

2.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C)

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

C.恢刺和关刺D.短刺和输刺E.以上均不是

3.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D)

4.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C)

A.向上斜刺B.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

D.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以上均不是

5.水沟、素髎(A)

6.地仓、颊车(B)

A.晕针B.滞针C.针后异常感D.损伤脑脊髓E.弯针

7.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A)

8.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B)

(三)C型题

A.毛刺B.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

1.刺皮之法是(C)

2.刺肉之法是(D)

A.短刺和输刺B.合谷刺及浮刺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

3.刺皮之法是(D)

4.刺筋之法是(D)

A.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

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

5.水沟、素髎(D)

6.迎香(C)

A.沿皮刺B.斜刺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

7.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B)

8.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

A.精神紧张B.体质虚弱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

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C)

10.滞针的原因主要是(A)

A.气短胸闷B.眩晕恶心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

11.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

12.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C)

(四)X型题

1.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ABCD)

A.病在上取之下B.病在下取之上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

D.病在中,取之外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

2.病位深浅刺法包括(ABC)

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围刺法E.扬刺法

3.局部多针刺法包括(BCE)

A.半刺B.围刺C.齐刺D.分刺E.扬刺

4.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ABCDE)

.肩井E.石门D.三阴交C.昆仑B.合谷A.

5.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BCE)

A.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

C.可灸百会、足三里D.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

E.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

二、判断题

1.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

2.督脉腧穴微斜向下刺0.5~1寸。

(×)

3.耳部穴位闭口直刺0.5~1寸或从后外向前内下方刺0.5~1寸。

(×)

三、名词解释

1.滞针:

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2.齐刺法:

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

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

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3.扬刺法:

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取用1~1.5寸毫针5支。

先于病变局部(如疼痛显着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

然后,各针依次实施手法。

四、填空题

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

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齐刺法。

3.《灵枢·官针》所载的恢刺和关刺,为刺筋之法。

短刺和输刺,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定位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点刺放血。

7.针刺环跳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第四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1.什么叫治神法?

治神法有何意义?

2.简述治神的方法?

3.何谓得气?

得气时有什么指征?

4.简述针刺得气的意义?

5.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促进针刺得气的方法?

7.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有哪些?

简述其操作方法与应用?

8.作用于毫针的辅助手法有哪些?

简述其操作方法与应用?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候气是(A)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2.催气是(B)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

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3.行气是(C)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B.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A.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4.按截法是(C)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5.搬垫法是(E)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6.逼针法是(C)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7.推弩法是(E)

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

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8.飞经走气四法可用于(C)

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

9.弹震法可用于(B)

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

10.易出现触电感、向上下传导,远端放散等针刺感应的部位是(C)

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

11.易出现沉压感针刺感应的部位是(A)

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

12.易出现痛感的部位是(B)

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

13.易出现痛感的组织层面是(D)

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

14.易出现麻感的组织层面是(A)

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

15.针刺前必须(B)

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

16.进针要注意(A)

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

17.针刺后要注意(D)

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

18.《灵枢·官能》:

“用针之要,勿忘其(D)”

A.气B.血C.精D.神E.针

19.以下除了,均为行气法。

(B)

A.循摄法B.搬垫法C.逼针法D.推气法E.按截法

20.属于守气法的是(B)

A.循摄法、搬垫法B.推弩法、搬垫法C.搜气法、推弩法

D.弹震法、按截法E.推气法、逼针法

21.属于行气法的是(E)

A.循摄法、搬垫法B.推弩法、搬垫法C.搜气法、推弩法

.推气法、逼针法E.弹震法、按截法D.

22.属于催气法的是(A)

A.循摄法、弹震法B.推弩法、搬垫法C.搜气法、推弩法

D.搬垫法、按截法E.推气法、逼针法

23.爪切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C)

A.行气B.解除滞针C.切穴定位D.候气E.催气

24.爪切法应用于(E)

A.行针时B.进针后C.出针时D.得气后E.揣穴后

25.循法主要作用于(A)

A.经脉B.针柄C.腧穴D.针尾E.以上均不是

26.摄法主要作用于(A)

A.经脉B.针柄C.腧穴D.针尾E.以上均不是

27.循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B)

A.守气B.行气C.候气D.调气E.补泻

28.摄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B)

A.守气B.行气C.候气D.调气E.补泻

29.扪法应用于(E)

A.行针时B.进针后C.出针时D.得气后E.出针后

30.出针时,可用(E)手法泻邪

A.弹法B.扪法C.按法D.颤法E.摇法

31.飞法可用于(D)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苍龟探穴D.赤凤迎源E.以上均不是

32.搜法可用于(C)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苍龟探穴D.赤凤迎源E.以上均不是

33.飞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B)

A.守气B.行气C.候气D.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