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396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docx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

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

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

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2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

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

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古人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

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

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

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

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

《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3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

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

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

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

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

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

闻一多先生有言:

”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

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

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

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圣人欲不欲。

”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

跂者不利,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

因此人一定要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

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

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

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

  第二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着作。

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

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

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

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

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

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

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

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

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

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

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

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师益友,伴随你走遍人生的旅程。

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经》,让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来洗涤你的心灵。

这只是我对《道德经》肤浅的理解,只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三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模版)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

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

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古人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

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

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

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

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

《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第四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道德经》读后感800字3篇

  引导语: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

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

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

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2《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

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

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

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3《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

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

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

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

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

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

共81章,分上、下篇。

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

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

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

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第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读《道德经》有感读《道德经》有感

  原创:

龚熔熔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

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

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

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

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

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

“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

正如杜威说的:

“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文/双峰收费站龚熔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