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6629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8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docx

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现危险;母亲的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怀孕早期母亲营养不良,

能引起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有可能生出低体重儿。

(2)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许多病毒能透过胎盘的保护屏障影响胎儿。

如风疹、伤寒、白喉、霍乱、肝炎以及梅

毒、淋病、毒血症等都会给胎儿带来脑或其他方面的各种毒害。

所以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

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

(3).药物和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很多药物,如反应停、性激素都会对正在发育中的胎儿有潜在影响,再如抗菌素和镇

静剂也会对胎儿产生负作用。

孕妇用药一定要小心谨慎。

酒精能抑制胎儿大脑的增长和脑机能的发展。

母亲喝酒过多,胎儿易患酒精综合症,

导致胎儿生理缺陷,并影响胎儿心理发展。

母亲吸烟会妨碍胎儿正常供氧,从而减慢胎儿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

2.后天环境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儿童脑的发育遵循着遗传基因所提供的规律,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

儿童脑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脑发育的可塑性:

在脑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脑的大小和功能都会受

到影响。

如早期社会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现象,乃至造成不

可逆转的永久性伤害。

儿童营养不良也会造成脑细胞发育不正常而对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

响。

脑的修复性和机能代偿:

研究发现婴儿早期某种脑损伤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

而获得一定的修复。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当某半球受损伤,另一半球的功能可能会产生

替代性功能补偿。

如语言中枢受损伤,在5岁以前另一侧脑半球可以进行功能补偿,而不

会导致永久性的功能丧失。

第三节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

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

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明确

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33·

早期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心理发展的水平。

早期动作的发展过于迟缓,可以预

示以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

(一)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

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准确的抓

握动作与视、动协调给婴儿开拓着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为手的动作增添了新的内

容——使用工具,用动作姿势代替言语功能,从而使动作具有了间接性和最初的符号功能。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

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

应该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动作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如同生理发展的指向性一样

和大小原则。

遵循着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这种指向性如图3—1所表示,头尾指向,即从头到脚的发展方向;近远原则也称中心

外周指向,即发展的方向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大小指向,即从大的活动向

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图3—1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

(引自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

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动

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

对它的解释。

(一)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经历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视为软弱无能的,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

是一块“白板”。

这种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

认为他们一生下来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

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

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

digm)和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dingparadigm)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

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

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

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

惯化范式。

图3—2是习惯化范式模拟曲线。

最强反映

图3—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示意图

次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35·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

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

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他们在复

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

验,学习新知识。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它是通过一个特

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

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

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

图形产生偏爱。

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

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

视觉主要是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

息的察觉和辨认。

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这些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

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

研究发现:

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

觉移动的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1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

近成熟水平;出生12--~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生后三周视线开始

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8时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视觉的适宜距离。

要到4个月才能改变晶体视物;分辨刺激物能力的视敏度在出生24小时,只有成人的

13/l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

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

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

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

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

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

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这种偏好的意义在于:

他们

注视承载客体最大信息量的轮廓和边线,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

事件具有选择性。

这对给婴儿早期丰富环境很有意义。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受外界刺激的

控制作用逐渐为经验所调整。

(2)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

婴儿早期对声音

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

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

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

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阈限个别差异很大。

儿童的言语听觉敏锐度随年龄而提高,小学儿童听觉敏锐度已接近成人。

听觉影响儿

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应注重保护听觉器官,注重训练儿童的听觉辨别能力。

·13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3)婴儿肤觉的发展

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都有迅速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

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随后触觉逐渐与视听觉紧密结合,到幼

儿期触觉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让位给视觉和听觉。

·(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

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

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

出生一周能够

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

人的嗅觉改善延续到成年,到老年又衰退。

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2.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而成的复杂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深度知觉

和方位知觉。

①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形状知觉

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

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②深度知觉吉布森(E.J.C,ib60n)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

经具有深度知觉。

有人发现2--3个月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

③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通常,3岁能辨

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

右。

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2)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

对时间的感知具有

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

用时间标尺。

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

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

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

综上所述,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1.婴儿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

的定向反射;五六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

婴儿记忆的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37·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

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3.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

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

论。

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B.P.skinne)、班杜拉(A。

Bendura)和布鲁纳(Bn!

lll~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

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

“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后又提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

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

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

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

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

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

10--14个月。

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

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

·138·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000)。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

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

此后,词汇量迅速发

展,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

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儿童基本上能

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其发展过程如下:

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

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屑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儿童基

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

五、婴儿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二)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l974,1982)的气质类型说

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占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

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

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

而转化。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六、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

极的情感联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亦称矛盾型依恋。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

良好的依恋。

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反应

性是指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

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的

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七、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

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卜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

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

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

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

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如下:

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

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

·

一、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

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其主要特征是:

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儿童发育成熟、对认知发展、

对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二)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多种意义。

主要有:

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社会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等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

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游戏是抒发情

感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发展想象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游戏可以培养儿童

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儿童的游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1岁以下婴儿的游戏以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游戏为主,由成人发起和组织,由成人

与儿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婴儿智力、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2岁左右儿童喜欢实物游戏,按实物用途模仿成人动作,通过探索认识事物的功能和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事物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象征性游戏,即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他们通过这种特殊形式实

现参与人的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愿望。

这种游戏要有替代物,其操作过程与成人行为有类似

性,具有想象性质。

幼儿通过象征性游戏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

童年和少年儿童的游戏以规则性游戏为主。

(四)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

帕顿(Parten,1932)从社会性协同的角度把儿童游戏分为6个等级。

这6个等级依次

为:

无所用心的游戏、各自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彼此平行游戏、没有共同目的的结伙游

戏、明确目的和分工的合作游戏。

这一发展过程体现出儿童游戏从非社会性逐渐发展到具

有互补和互惠性质的社会性游戏。

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人际协调行为上,也体现在协调困难时所发

生的矛盾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

儿童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志和如何接纳

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达到掌握相应的社会协调能力。

·.

二、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内容主要指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发展。

3岁前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了母语的

各种发音,但是许多儿童要到六七岁才能最后全部完成准确发音。

(一)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分为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个方面。

·

1.词汇量的发展

关于词汇量的调查和估计出入比较大,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比较大,不能以绝对数

为指标来衡量每个儿童,但是总的趋势是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的。

综合中国、日本、美国、

德国等国的研究结果可得出一个词汇量的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势(如表3—1)。

表3—I幼儿词汇量增长趋势

3岁4岁5岁6岁

词汇量,:

兰盂,,,1600~'”,盂兰二,+三兰盂,

年增长率(5070%)呖)(25·35%,呖)门225:

%、

(引自许政提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跖年版)

从总体看,幼儿平均每天可获得2--3个词。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1岁至2岁儿童词汇的内容多集中在人物、食物、动物、玩具等熟悉和经常接触的事

物的名称上,只有少量描述人或动物动作的词。

幼儿词汇内容日益丰富,这表现在词的范

畴的增长和概念的确切化方面。

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掌握词的内涵和外延不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断得到调整和修正。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是一个逐渐确切和加深的过程。

年幼儿童初期掌握的词汇意义与成

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表现为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有的则与成人的词义部分重叠。

随着年

龄增长和经验、知识的积累,所掌握的词义不断得到校正。

成人的教育以及儿童自己的主

动探索和对词汇的尝试运用在其词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词类的扩展

1岁到1岁半儿童所掌握的词,多为名词和少量动词,到3岁以后逐步掌握各类词汇,

但是不同词类的多寡差异很大。

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如表3—2所示。

词类

表3—2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情况

3"--4岁·4--5岁

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

5----6岁

数量百分比

┌─────┬────┬─────┬────┬─────┬────┬────┐

│名词│935│54.1│1446│56.0│2049│57.5│

│动词│431│25.0│579│22.4│725│20.4│

│形容词│204│11.8│308│11.9│382│10.7│

│数词│53│3.1│114│4.4│225│6.3│

│量词│28│1。

7│46│1.8│70│2.0│

│副词│24│1.3│28│1.1│40│1.1│

│代词│18│1.0│X│0.9│25│0.7│

│││││││{│

└─────┴────┴─────┴────┴─────┴────┴────┘

(转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并加以缩减)

从表3—2中看到,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

在名词中具体名词占80%一85%,在动词中外显的动作行为词汇约占85%。

这表明幼

儿的词汇中具体名词和可见的外部动作词汇占绝大部分。

这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着密切

的关系。

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

能正确使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

儿童拥有的词汇量并不等于都是他们

既可理解又可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