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140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docx

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1

2016中国艺术史考试备选题目

1、

上林苑瓦当

1)作品名称及年代:

西汉上林瓦当

2)作品内容:

该面瓦当在陕西西安上林苑遗址出土,属西汉时期产品。

上林瓦当显然为苑名的题书。

汉代瓦当上的篆书是以小篆为基础加以规矩方正,与当时的汉印文字(缪篆)风格一致。

3)书写时文宇笔划依照当面的弧形而弯曲有致。

汉代瓦当当面边际凸起的弦纹一般只有一道,真品中有双重弦纹的极为罕见。

该块上林文字瓦为单弦纹,文字竖读,疏落有致。

瓦边平整较为宽阔。

2、

徐州北洞山彩陶俑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徐州北洞山彩陶俑(西汉)

2)作品内容:

神态逼真,宛若真人,惟尺寸稍小,其颜色丰富多样,有红、白、黑、绿、蓝、紫、绛诸色,色调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飘逸。

虽然陶俑采用模制成型,但彩绘均不相同,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形式多样。

男子保持佩刀剑的习俗,但有一部分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礼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即立秋前)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3)作品赏析:

这些彩绘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汉代及以前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堪称我国西汉时期陶俑艺术的精品,对研究西汉诸侯王的仪卫制度和服饰剑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汉张迁碑

1)作品名称及年代:

汉张迁碑

2)作品内容:

碑文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生平事迹及为人。

3)作品赏析:

《张迁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但也参以圆笔,笔画严谨丰腴,雄强拙厚,线条挺直中有俯仰变化;结构方正严整、端正朴茂,寓平于险,外敛内张;字形大小不拘一格,方扁一任自然;整体布局上下呼应,左右连贯。

全碑气息宽博宏大,堪称汉碑中的上品,为研究汉篆的上佳范例。

4、

戴进《春山积翠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戴进《春山积翠图》(明朝)

2)作品内容:

描绘了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茅舍隐隐约约的景色。

3)作品赏析《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

作此图时,戴进这个“浙派”首领生活已经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难以立足,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土携琴的题材只能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重温昔日“遂名海宇”的旧梦,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5、王广义《大批判可口可乐》

1)

作品作者及名称:

《大批判可口可乐》

2)作品内容:

把文革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

3)作品赏析:

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看,王广义明显受到了美国波普艺术的影响,其创造性在于做了中国式的转换。

在作品中,艺术家以揶揄的手法,把文革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历史的比较与文化的批判。

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遂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数码时代的特征。

6、

潘家竣《我是海燕》

1)作品作者及名称:

潘家竣《我是海燕》

2)作品内容:

天色的阴暗,暴雨的倾注,雷电的闪光,一个女兵在暴风雨中攀在电杆上抢修通讯线路,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

3)作品赏析:

描绘得真实、自然,给人物形象以有力的烘托。

恶劣的天气所构成的艰苦环境,与人物镇定自若、勇敢乐观的神情和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还运用了虚实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横构图也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

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很典型地反映了“文革”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

深入基层生活以收集素材,集思广益以提炼主题,突出和讴歌主要英雄的典型形象。

7、

展子虔《游春图》

1)作品名称、年代及作者:

展子虔《游春图》

2)作品内容:

以春游为主题,:

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中国的美丽河山,和贵族悠闲舒适的生活。

画面上湖光山色,春光明媚。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

3)作品赏析:

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作者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

浓重的青绿色调,也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

这种色彩的使用,被称为“青绿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

8、

朱然墓漆盘

1)作品名称及年代:

朱然墓漆盘(三国)

2)作品内容:

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

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

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盘内绘十二人,分为三层。

上层为宴兵图,画面五人,其中四人跪坐宴饮。

中部五人,一人对镜梳妆,二人对弈、二人驯鹰一小童侍立于旁中间画对弈图,两男子分坐两边,中间置一棋盘,前有矮足圆盘,上置食物。

下层似为出游图,画面两人,一人骑马,一人跟于马后,前后有山岳。

3)作品赏析:

该器装饰图案继承了汉代重列式构图的风格,工匠用笔简练,人物体态修长,笔墨简练传神,以流畅的线条描绘出贵族生活的闲适惬意。

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

9.阿鲁柴登金冠和金牌坊

1)作品名称和年代:

阿鲁柴登金冠和金牌坊(战国)

2)作品内容:

顶部为一展翅雄鹰,中部为浮雕四与四图案,下部为浮雕、、的冠带。

3)作品欣赏:

在我国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见的重大发现,代表时期匈奴地区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10、罗中立《父亲》

1)作品名称和年代:

《父亲》(现代)

2)作品内容:

人物的形象是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耳背夹着一支圆珠笔,后面是一大片金灿灿的麦田

3)作品欣赏: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11、玉隆太羊形饰

1)作品名称和年代:

玉隆太羊形饰(战国)

2)作品内容:

盘羊双角向前盘卷,双目微张,颌下有长髯。

颈向后伸延成圆形穹,銎侧有两个钉孔,铸造精致,形象生动逼真。

3)作品欣赏:

表现了古代中国对动物对自然的尊敬与崇拜,同时体现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和战国时期精湛的金属铸造技术。

12、蛋壳黑陶

1)作品名称及时代:

蛋壳黑陶(新石器时)

2)作品内容:

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

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

3)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13、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2)作品内容:

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

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

昼面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

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

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

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3)作品欣赏:

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在张萱之前,专画妇女的人物画很少见,而象《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宣扬传统优秀女性道德的。

从这一角度讲,张萱画现实生活中妇女题材,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14、玉猪龙

1)作品名称及年代: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

2)作品内容: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

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

3)作品欣赏:

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牧业的发展而相辅相成的。

在红山文化时期,猪的猎杀和蓄养已经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玉猪龙是挂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征着主人的某种权利。

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15、牛河梁女神像

1)作品名称及年代:

牛河梁女神像(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文明)

2)作品内容:

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

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复原图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

3)作品欣赏: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

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16、安特生与丁江文

1)安特生:

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着的学者。

主要成就:

探得铁矿、寻找“龙骨”、发掘“北京人”、仰韶文化之父、

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

《》的创办人之一。

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

丁文江之精于、长于,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

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

两人合作:

《中国之前的中国》

中国史前史是中瑞学者精诚合作的结果,是安特生对中国远古文化的执着和丁江文远见卓识的成果。

同时也为中外合作考古研究做了成功的典范。

17、临潼姜寨人面鱼纹盆

1)作品名称及年代:

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中期)

2)作品内容:

为新石器时代孩童葬具——瓮棺的顶盖。

陶盆底部留有小孔,先民认为可供死者灵魂出入。

内壁绘鱼群围绕的人面,应是当时的一种图腾,或包含着生者对亡者的祝福和长者对晚辈的亲情。

(高22厘米,口径40.2厘米)

3)作品赏析:

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

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

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18、三星堆金杖

1)作品名称及年代:

三星堆金杖(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600年左右)

2)作品内容:

金杖原本是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但木杆早已碳化,金箔至今保存完整。

金杖的一端平雕有长46厘米的图案,共分三组:

靠近端头的一组雕刻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

人头面带微笑,头部戴有五齿高冠,两耳各垂着一幅三角形的耳坠;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下方是两条鱼背部相对,鸟和鱼的颈部各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3)作品赏析:

在大致相同时间的东方黄河流域,人们用大型青铜器,例如青铜鼎来象征国王的权力,在长江流域的良渚人用玉杖作为权力的象征,而远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埃及长老,则是使用权杖作为权力的象征。

可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使用杖作为权力的象征,有一定共通性。

19、妇好墓象牙杯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妇好墓象牙杯(商代)

2)作品内容:

高30.5厘米,该文物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形似现侈口薄唇,中腰微束。

米黄色,通体雕刻瑰丽精细的花纹,整体造型独特,纹饰华美。

3)作品赏析:

因为它不是浑圆的,整个的这个东西它这个拌是用榫接法插进去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利用这个象牙自然的一个弯曲的地方它把它做成一个可以倒酒或者倒水的一个流,非常自然通体的花纹极其繁缛。

20、三门峡虢仲盨

1)作品名称及年代:

虢仲盨(西周晚期(宣王世))

2)作品内容:

通高24.2厘米199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器、盖饰凸、带状,上下相合。

盖上立四犬形组。

器敛口,附一对犬首环首。

盖器同铭,三行、十四行,记虢妃宝盨。

3)作品赏析:

盨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是两周青铜礼器之一。

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21、安阳五种风格

1)作品名称及年代:

2)作品内容:

3)作品赏析:

22、包山汉墓M2出土漆奁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彩绘出行图夹苎胎漆奁(战国)

2)作品内容:

奁应为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

直径28厘米,通高10.8厘米,胎厚0.3厘米,周长87.9厘米

3)作品赏析:

这件漆奁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盖壁上的彩绘出行图。

构图紧密,布局合理,画法生动,堪称战国漆画中的瑰宝。

(有时间简略的抄)此奁圆形、直壁、平底、夹苎胎。

整个器物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扣合。

内壁髹饰以红色漆,外壁髹黑漆后继以红、黄、蓝、棕色大漆彩绘。

盖顶绘两组凤鸟纹,盖壁绘一幅出行图。

腹壁处绘几何形云纹,腹底外围有一组二方连续的“丫”字形几何纹样,其间填有云纹图案。

整个漆奁装饰丰满,各组彩绘交相呼应,多而不繁,使这件器物显得既光彩夺目,又典雅庄重。

盖顶的出行图:

整幅画面由二十六个人物、四辆马车、九只大雁、两条狗、一头猪和五棵树组合而成。

布局颇有新意。

23、满城汉墓金缕玉衣

1)作品名称及年代:

2)作品内容:

以刘胜和窦绾的为例。

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

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用金丝约1100克。

窦绾的玉衣略小,全长1.72米,共有2160块玉片,金丝约700克。

3)作品赏析:

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

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

24、长沙马王堆M1汉墓出土帛画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初期)

2)作品内容:

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国、人间、地府3个部分。

横幅部分描绘的是天界。

帛画中段画人间世界。

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年老贵夫人的侧面像,老妇人身着锦衣,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

3)作品赏析:

作品用淡墨线和朱砂线先起画稿,再用、藤黄、石绿、石青、白垩等矿、植物颜料平涂和渲染。

此外,这幅画中的人所居住和活动地方的狭小与神怪充斥的世界的无边无垠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件“非衣”帛画的想象力丰富,几乎采用了所有有关天上地下的着名神话传说故事来丰富画面,描绘的技巧高明,造型生动准确,用色考究,在古代绘画中是罕见的。

25.秦始皇1号兵马俑坑

1)作品名称及年代:

秦始皇1号兵马俑坑,1974年2月被发现

2)作品内容:

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阵,有前锋、侧翼、后卫、主力。

3)作品赏析:

秦俑雕塑群,整体的宏伟磅礴和强烈的抒情性,局部的严谨精细和写实的技艺性,形成鲜明的两级:

极端的“广大”与极端的“精微”,一时却难以让人获得一个统一的印象。

秦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整体的气势宏伟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更在于它具有高超的写实表现手法,造型逼真,丰富多样,各有个性。

同时它还兼具多种手法,虚实结合,繁简有度,寓动于静。

26.顾恺之《女史箴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顾恺之《女史箴图》(东晋)

2)作品内容:

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每段画一个故事,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

3)作品赏析: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

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27.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初唐)

2)作品内容:

刻画历史上汉至隋间有不同作为的13位帝王的形象

3)作品赏析:

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

《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

28.颜真卿《祭侄文稿》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颜真卿《祭侄文稿》(唐)

2)作品内容: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父子一门在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

3)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运笔迅疾,情绪激动,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被元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连擦写数字之处。

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此外,线质沉实挺劲,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改变,每一次循环都把整体节奏推向更激越的一个层次,作品线条的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都包含了丰富的层次和极为细微的变化。

29.郭熙《早春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郭熙《早春图》(宋)

2)作品内容:

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3)作品赏析: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

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30宣德炉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宣德炉(明)

2)作品内容:

是由明宣宗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简称“宣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铸成的铜器。

3)作品赏析:

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此件宣德炉以黄铜制成,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带底座。

其炉身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作为书房陈设颇为雅致。

它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良,入手沉甸。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31.倪瓒《容膝斋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倪瓒《容膝斋图》作于1372年(明)

2)作品内容:

容膝斋是潘仁仲休闲居处,此话便是画的潘仲仁的容膝斋所在之处的山水景色。

3)作品赏析:

《容膝斋图》笔墨极为淡雅,炉火纯青。

构图简约,不作重山复林,墨色清淡,干笔皴擦多于渲染,设色少,典型的“三段式”构图:

下方土坡上画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枯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一片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

山石土坡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青苔,画树杂乱萧条,但清新简约,墨色层次较多,暗淡相间,笔法收放自如。

近坡皴多染少,清劲有力,颇具技巧,远坡重而不杂,错而不乱,给人一种多态美感,不仅旷远,而且又清晰,看似萧条暗淡,其实开阔磅礴。

整幅画面简逸萧疏,风神淡远。

笔力刚劲洒脱,“折带皴”老辣纯熟,风采飘逸。

32.唐寅《王蜀宫伎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唐寅《王蜀宫伎图》(明)

2)作品内容:

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

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

3)作品赏析: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颇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

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形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

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

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33.董其昌《秋山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董其昌《秋山图》(明代)

2)作品内容:

此画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群山秋景图

3)作品赏析:

此作设色轻丽明靓,色墨之间互为融洽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

34.郎世宁《弘历哨鹿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郎世宁《弘历哨鹿图》(清代)

2)作品内容:

此画描绘弘历帝及其侍从人员骑着骏马,盘山绕道缓步返回营地的情景。

队伍前列骑白马者为弘历

3)作品赏析:

这幅画是描绘行围的全体行列刚刚进入木兰山区的景象。

乾隆和近景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具有西法肖像画的特点。

可以看出是写生的作品,衣物马匹刻画精细入微,立体的质感很强,但明暗的反差相当柔和,与纯粹中国书法的背景山树统一和谐。

大队人马在行进中的气氛生动逼真,由于远近人物的此例适中,更增加了画面的深远

35.郑燮《兰竹图轴》

1)作品名称及年代:

郑燮《兰竹图轴》(清代)

2)作品内容:

此画描绘了挺拔的竹子以及竹下的兰花

3)作品赏析:

竹的笔法劲拔挺秀,竹叶用笔实按虚起.一抹而成,老嫩、前后分明,表达出竹的风骨劲峭和萧爽的气概。

兰叶全都以草书长撇写出,布置在画面下方,使全幅构图平衡起来

36.傅抱石《风雨潇潇》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傅抱石《风雨潇潇》(民国)

2)作品内容:

雨中山水,以四川山川为蓝本。

画面远峰耸立,中间一座雄奇的山峦,山峦左侧有一座二层楼阁,下方近景处苍松葱郁,其下山道上,有一个穿深红色蓑衣,头戴笠帽、手持拐杖的人在艰难行走

3)作品赏析:

先用淡墨写出山体的大概轮廓,在淡墨的轮廓上用淡赭石渲染上去,然后以中墨调和赭石画出山石的走向及其肌理,待其将干未干时,用浓墨焦墨以散锋笔法写出,画面中心山峦所用的皴法是融合了荷叶皴法的散锋皴。

近景处的山用斧劈皴法式的散锋皴法。

远景处则用乱云乱柴皴法画出山的肌理和质感此幅不用矾,只用墨笔斜刷画面,顺着一个方向,用不同的浓淡、不同的宽窄、不同的力度,刷扫出雨线雨势,让人能够真切地感觉刮风声雷声相滂沱的大雨声、正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列气已吞”

37.徐悲鸿《少妇图》

1)作品名称及年代:

徐悲鸿《少妇图》(民国)

2)作品内容:

描绘了一名衣着艳丽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