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199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docx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

(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

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

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

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

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4.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着,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中央商务区(CBD)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现代物流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期、新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投产。

一批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现代汽车、北汽福田重卡、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奔驰汽车、北京吉普搬迁、首钢150万吨冷轧等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5.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地位不断加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得到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商务、金融、信息产业集群。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逐步增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

开发区已经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增长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等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6.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十五”期间,北京市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

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有效推动了北京的产业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虽然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突出问题,同时还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八个不相适应:

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服务业辐射力不强,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京津冀一体化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瓶颈约束突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优势龙头企业偏少,与产业竞争能力提升不相适应。

  (三)机遇与趋势。

  当前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为北京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产业转移尤其是服务业转移有利于集聚总部资源、承接现代服务业、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转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从总体上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明确了发展方向,有利于向服务型产业转变,疏解城区功能,引导产业转移和集聚;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从需求上拉动产业结构提升并加速产业融合;区域合作深化有利于协调利用周边省市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腹地;2008年奥运会召开带来多方位的产业需求,将引起全球关注北京,有利于吸引国际产业和关键要素向北京的集聚,促进软硬件环境更加优化并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尤其是中央做强中关村的决策,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产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北京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呈现“双分离、双集聚”趋势。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不断细分化趋势。

与此同时,相同或相近的产业在专业上集聚,并通过价值链的联系,在空间上集聚。

  2.产业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快。

  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包括三次产业内部的融合和三次产业间的融合。

二、三产业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高新技术改造三次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3.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大。

  城市功能的发育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予以支撑,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实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空间承载;产业高级化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引导地区人口结构优化。

  4.创新集聚区呈现高端化、服务化趋势。

  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低端制造将进一步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将更加专注于产业高端和服务业的发展。

  5.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交往与合作日趋紧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零配件、产成品的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强。

同时,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和谐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深入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开放程度,推进区域合作,营造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

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

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并重融合、功能提升”。

瞄准产业高端,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两者并重、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加大对南城的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推动南城整体开发和产业提升,实现南北协调发展。

强化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定位与分工,以区域合作拓展产业发展腹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进退有序、引导就业”。

积极引进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坚决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领域。

通过产业的有序调整,引导就业和疏解城市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规模,基本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亚太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1.经济总量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预计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约9%。

  2.产业结构预期目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预计到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9-10%左右,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2%左右。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8-9%左右,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7%左右。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3.空间集聚预期目标。

  中心城区(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服务业集中度:

预计到2010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开发区工业集中度:

预计到2010年,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4.科技创新预期目标。

  企业R&D投入:

预计到201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将达到企业主营收入的3%,企业R&D经费支出将占到北京R&D支出的50%左右。

  发明专利数量:

预计到2010年,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

预计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5.社会责任预期目标。

  劳动就业指标

  全市增加就业岗位110万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安全生产指标

  生产安全死亡率控制在人/万人以下。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以“十五”期末为基准)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思路是: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按照“高端带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循环集约、进退有序”的原则,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与北京城市功能相吻合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潜力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提高做好“四个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缓解资源约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迎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市综合辐射力的重要途径,是吸纳就业、构筑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

“十一五”时期,将稳定提升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

  

(1)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业。

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完善、协调”,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现代金融体系。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强化政府金融服务意识,成立专业的金融发展促进机构,贯彻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着力引入金融机构。

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大力发展北京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重点开发面向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成长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奥运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服务等金融创新服务品种。

实施“金卡工程”,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

把金融街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把CBD建成国际金融资源集聚区、把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区建成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区。

  

(2)以体制改革和落实政策为突破口,加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把北京建成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互联网游戏、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产业结构多元化。

  ——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文艺演出业、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音像营销业、广告业、动漫业、网络传媒业、网络游戏业等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行业。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

提升北京戏剧、交响乐、舞蹈等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青年音乐会、大学生电影节等标志性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的国际化水平。

重点培育歌华有线、北青传媒、北京日报、北京发行集团等一批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加快建设一批重大设施。

重点加强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国家科技馆、国家图书馆二期、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影视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3)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落脚点,优化发展房地产业。

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提高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通过严格手续审批和提高相关税费等措施,控制低密度高档商品房建设。

  ——培育住房二级市场。

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育,规范租赁市场,鼓励梯级消费。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发展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安置用房、住房合作社、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

原则上二环路以内,不再新批成片普通商品住宅项目;三环路以内,从严控制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加大南城及重点新城房地产开发力度,强化人口疏散功能。

  (4)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为出发点,调整发展商贸服务业。

建设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符合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发展要求的现代都市商业体系,基本达到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商业发展水平。

  ——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

重点提升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商业(街)区商业服务功能,发展集现代商贸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贸文化旅游产业。

  ——适度建设大型综合性商业区。

依托三环以外交通枢纽、边缘集团和新城发展,建成若干大型综合性商业区,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落户北京,培育一批能辐射全国的大型商贸集团,建设若干反映北京传统特色、民俗风情和现代文化品味的特色商业街。

  ——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

积极推动连锁店、旗舰店等现代商贸业态的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电子购物等新型业态。

  ——加快发展社区商业。

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提升发展旅游会展业。

把北京建设成国内外旅游首选之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塑造国际一流的旅游会展城市品牌。

  ——进一步提升北京旅游品牌。

树立北京历史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在巩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现代娱乐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科技工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奥运旅游产品开发。

利用奥运会期间的体育、文化、商务等各项活动以及奥运会后的体育及相关设施,开发商务会展、文化艺术、体育等奥运系列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业整体质量。

优化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加强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标识、旅游卫生和环境设施,旅游危机管理和应急系统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

  ——打造国际会展品牌。

利用北京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依托国家级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国际会展举办权,打造科技、汽车、文化、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加快大型旅游、会展设施建设。

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大型主题公园,加速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建设,充分利用奥运会的体育会展设施,举办经常性国际重大专项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商务会展。

  ——进一步规范与引导旅游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旅游业促进机制,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2)以建成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物流业。

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满足首都产业发展、生活消费需求并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全面构造以北京空港为主导、以马驹桥陆路口岸为重点,以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为配套的现代口岸体系。

规划建设空港、马驹桥、平谷三个公共型保税物流中心,形成空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良性互动。

  ——构建市域物流体系。

集中建设沿六环路分布的空港、马驹桥、良乡、大兴、京北等五个大型物流基地,沿五环路分布的综合或专业物流区,沿四环路分布的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物流体系。

  ——加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业务。

重点加强集采购、储运、加工、配送及信息沟通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型物流。

鼓励生产型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实现物流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和空港口岸,抓住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机遇,吸引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的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船运公司、跨国采购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聚集北京;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着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建设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服务体系,把北京建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商务服务中心。

  ——改善商务发展环境。

依托中央商务区(CBD),改造提升国际商务环境,发展高端商务服务。

  ——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

吸引国内外着名机构和资源集聚北京,提高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务服务企业集团,提高商务辐射力。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商务服务业。

促进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企业管理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业态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支撑,以高技术服务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为取向,以国际产业转移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研发产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发展以软件、信息服务、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1)以软件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之都”、亚太地区软件研发与服务中心之一。

  ——完善软件发展环境。

实施针对软件产业的普惠政策,加大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加大软件外包出口。

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步伐,推进本地资源与国际品牌资源的同化;加大对跨国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力度。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合作,促进塔塔集团等世界知名软件龙头企业尽快落户北京。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

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

以中关村软件园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建设,整合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资源,打造软件产业基地,为北京市软件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提供新空间。

  

(2)以实施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推广实施三项关键性技术。

以国家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动电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软件、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产业的发展。

  ——加速闪联标准实施。

发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

  ——发展网络服务业。

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娱乐休闲等网络服务业。

  ——制定鼓励政策。

营造有利于各大运营商在北京发展的环境,吸引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投资北京。

  (3)研发产业。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产业国际化,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鼓励测试、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2.发展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以新一代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契机,积极发展移动通信业。

使北京市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鼓励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与产业化。

支持TD-SCDMA、SCDMA等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

营造移动通信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开发新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加大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建设。

  

(2)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业。

巩固北京市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大型计算机企业跨国并购重组,坚持“两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