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250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1.褶皱、断层的含义,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

3.火山的形成、规模和结构。

4.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

①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但常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但因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

2.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断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2)形成地貌

①水平位移:

错断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

3.火山

(1)形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岩浆活动地貌类型

①熔岩高原: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如东非高原。

②火山:

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如长白山主峰。

(3)火山构造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原因

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2.影响

(1)运输方式选择:

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

(2)线路选址: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

往往迂回前进,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大于平原和丘陵地区。

1.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D)

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②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

③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表形态上的差异

④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一定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一定形成谷地。

(×)

3.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

(√)

4.我国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形成的主导作用是外力作用——流水沉积。

(×)

5.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知识点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问题探究]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从岩层形态上看,如何判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类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呢?

提示:

从形态上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甲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乙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探究2 一般来说“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图中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请说明原因。

提示:

不符合,图中背斜处形成谷地,向斜处形成山地。

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探究3 丙处属于______构造,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

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它是不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丙处岩层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属于断层构造。

探究4 甲、乙两处找油气应在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处。

试说明原因。

提示:

甲 乙 油气密度小,具有流动性,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中,两翼的地下水汇集在向斜槽部,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探究5 甲、乙两处适合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处。

为什么?

丙处是否适合建设水库?

提示:

甲 甲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乙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丙处为断层,在断层带建水库等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造成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所以丙处不适合建设水库。

[总结深化]

1.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及判断

(1)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特征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拱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

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②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③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3)“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层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层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找矿

①液态、气态矿产:

液态、气态矿产密度较小,具有流动性,向上弯曲的背斜,也就成为良好的液、气态矿产储存构造。

②固态矿产:

背斜顶部的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矿产也被侵蚀;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矿产也被保留下来,所以向斜成为良好的储存固态矿产的构造。

(2)找水

①普通水:

在向斜构造中,两翼的地下水向中间汇集,水汇集在向斜槽部,并且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还可形成自流盆地。

②泉水:

断层交界的地方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

①隧道工程:

尽可能选择背斜部位,因其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应避开向斜部位,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

隧道在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②水库等大型工程:

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造成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对点演练]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

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

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

2.若甲区为含煤层,采煤时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可能是(  )

A.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

C.瓦斯爆炸D.塌方事故

解析:

1.C 2.C 第1题,由地下岩层弯曲形状可判断甲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缺失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受外力侵蚀。

第2题,甲区为含煤岩层,由于为背斜构造,开矿采煤时在矿井巷道内容易积存瓦斯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多发生在向斜构造的矿井里;井喷事故是一种有害的钻井事故,是钻井过程中地层流体(石油、天然气、水等)的压力大于井内压力而大量涌入井筒,并从井口无控制地喷出现象。

图1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2的演示。

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4.教师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

D.外力侵蚀搬运

解析:

3.D 4.C 第3题,由图中地貌和演示可确定形成该景观的地质构造是褶皱。

第4题,演示中书本可表示岩层,由于水平挤压而发生弯曲,代表褶皱。

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褶皱B.乙——山岭

C.丙——谷地D.丁——向斜

解析:

选D 题目要求对应的是地质构造名称,山岭、谷地为地貌名称,不是地质构造。

甲为水平沉积岩层,丁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部位。

知识点二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移动形成的地貌

板块相对运

动的方向 

形成的地貌

举例

板块背离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板块

相撞(相对

移动)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

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等

大陆板块

与大洋板

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等

[对点演练]

2015年2月17日,日本东北三陆地区发生6.9级地震,引发1米高的海啸,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km。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震源深度,推断日本此次地震发生在(  )

A.莫霍界面附近B.地核内部

C.地壳内部D.软流层内

2.该地区位于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地震带上,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板块交界地带,该地区位于其中(  )

A.a处附近B.b处附近

C.c处附近D.d处附近

解析:

1.C 2.D 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且大陆地壳厚,因而日本此次地震应发生在地壳内部。

第2题,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知识点三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

(1)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__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a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

b处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对山区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1)题,在山地地区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及交通线的分布和位置影响较大,一般山区地形复杂,修筑交通线的难度大,投资高,因此在山区宜选择建设投资小、难度低的公路。

(2)题,交通线的走向应注意两点间距离最短的原则,特别是平原地区,因此a处的弯曲不合理。

在山区坡度较大的地区交通线尽量与等高线斜交即呈“之”字形弯曲,以便降低坡度。

第(3)题,低等级公路多经过一些居民点能够增加运输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答案:

(1)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2)a:

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b:

合理 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3)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总结深化]

山区交通线路走向的选择

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走向与分布等的影响较大。

交通线路走向选择

原因

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降低建设成本和技术难度,降低施工难度和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安全

一般呈“之”字或“8”字(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避开陡坡、断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地段

保障交通安全

[特别提示] 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不同等级的公路在选线时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相同:

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对点演练]

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穿越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2.图示区域修建公路应重点防范哪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

A.台风B.寒潮C.泥石流D.洪涝

解析:

1.B 2.C 第1题,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较小。

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考查点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某校高一

(2)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海浪冲击

2.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成山”

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垒成谷”

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3.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⑤

解析:

1.A 2.D 3.A 第1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第3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②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

4.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

(2)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________岩。

(3)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

理由是什么?

解析:

(1)题,据岩层的新老顺序,B处两翼岩层新,中间岩层老,是背斜构造。

(2)题,图中斜线区域位于岩浆岩顶部,岩浆活动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第(3)题,A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B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

答案:

(1)背斜

(2)变质(大理)

(3)B处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考查点2 板块构造学说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5~6题。

5.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6.上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5.D 6.B 第5题,结合全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可知,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第6题,红海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下图示意一种大洋板块边界。

读图回答7~8题。

7.在这种板块边界上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B.火山喷发

C.滑坡D.泥石流

8.位于这种板块边界上的国家是(  )

A.新西兰B.日本

C.菲律宾D.冰岛

解析:

7.B 8.D 第7题,从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和岩浆运动方向可以得出,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因为在大洋中,所以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岩浆喷发,即火山喷发,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陆地上。

第8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附近,故选择冰岛;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日本、菲律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

考查点3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9.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请你回答问题。

(1)(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分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通选线的影响因素)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占用土地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D.技术水平

(4)(线路走向)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

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大于或小于)C~D线路。

解析:

(1)题,图示①线路需穿越山地,②线路沿等高线修建,因此②合理,原因是沿等高线修路工程量小,造价低。

(2)题,地方性公路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居民点,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第(3)题,A~B需要穿越山地,工程造价高。

第(4)题,山区坡度陡,为了降低坡度,公路线迂回曲折,因而其弯曲度和总长度都要大于同等级平原地区的公路。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 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