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309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docx

专题01+《老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

专题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作品鉴赏

综述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

“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

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一、“道”与“德”之内涵界定

1、“道”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老子感慨道: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

“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

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道的特性: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

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

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2、“德”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

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

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

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二、“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

“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

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

“法,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

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

《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

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

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

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

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

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

“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

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

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

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

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

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

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

“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

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三、“道法自然”的法哲学意义

1、“道”与“法”的关系

一是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

这种特殊之物有具体与抽象之分,道不仅指“道路”“路程”“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事理”“规则”“常理”“思想体系”等。

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

如第二十五节,“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二是精神性范畴之道,主要指老子将道对自然界的作用抽象化,演化为“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三是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

如第九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四是方法层面之道。

如第五十九节,“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上述四层关于“道”义的阐述中,第三层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与法律之法是相通的。

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

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常理之道是社会生活之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律或习俗习惯,受到伦常关系的制约。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2、“道法自然”思想异于西方自然法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贵在“无为”、“无事”等圣人之治,而圣人之治的手段并不是通过制定刑法等国家制度来对老百姓加以规制,圣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强制来推行其统治。

而法律制度是治国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统治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的国家机器,老子认为这些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雄心、私欲、智慧等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的因素,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所以老子极力反对这些措施与法令制度。

因此,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结论,法需要顺应“道”与“德”的运动,效法自然之律,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治理作用。

文学特色

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道德经》为诗歌体之经文。

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

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

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1、对偶

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2、排比

3、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

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

又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

再如: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

又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

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4、设问和反问

如: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5、联珠

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语言精辟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如:

“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

如:

“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价值影响

历史评价

中国

西汉·司马谈(史学家司马迁之父)《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

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三国曹魏·王弼: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

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代·唐玄宗: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北宋·宋太宗: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北宋·欧阳修: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北宋·苏辙: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代·明太祖: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代·魏源:

①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②《老子》救世之书也。

故二章统言宗旨。

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民国·严复: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

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

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民国·鲁迅: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民国·林语堂: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毛泽东: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张岱年:

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郭沫若:

《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名句赏析】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名句赏析】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名句赏析】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

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名句赏析】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名句赏析】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名句赏析】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名句赏析】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

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名句赏析】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名句赏析】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名句赏析】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句赏析】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名句赏析】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

“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名句赏析】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名句赏析】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名句赏析】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名句赏析】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

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