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3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16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3页
亲,该文档总共1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Word格式.docx

二、触类旁通,理解记忆。

1、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暂:

形旁“日”,时间短暂,片刻,一时。

“暂得于己”:

一时感到快乐。

暑假学过《搜神记·

紫玉传》,吴王夫差的小女紫玉和书生韩重生死如一的故事:

南山有乌,北山张罗。

乌既高飞,罗将奈何?

悲结生疾,没命黄垆。

命之不造,冤如之何!

羽族之长,名为凤凰。

一日失雄,三年感伤。

虽有众鸟,不为匹双。

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何时才把你来片刻忘记。

何时能忘你片刻)

2、曾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殊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死。

由字形可知。

又:

殊死的战斗。

——差异,不同。

“殊途同归”、“悬殊”。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特别,出众:

“殊荣”,“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

——很,甚: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4、矫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把弯的东西弄直。

——矫正,纠正:

矫枉过正。

枉,弯曲。

——举起,扬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矫命、矫诏、矫制。

5、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高:

危楼高百尺

——危险:

危言耸听

——正直,端正:

古人席地而坐,高就意味着端正、紧张:

项王拔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跽谓长跪)

——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无道,危行言孙。

——唐浮屠始舍于址:

基址,地基——山脚。

且可通过语法确定“舍”为动词。

三、强记

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骤得:

屡次得到,一直拥有。

2、骤——马奔跑——疾行,迅速(暴风骤雨)——?

屡次,多次?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翻译为“享受”“享有”,是临时意义。

4、相与

——交往,相处,彼此来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兰》(今有:

这个人是很难相与的)

——共同,一起,结着伴儿。

山气夕阳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相与为一

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008年上海卷,唐•李翱《杨烈妇传》(今有:

大家相与议论)

“相与”的两个意思告诉我们:

“与”有相处、同等意思。

相处、交往,帮助,结交: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终而相亲。

《吕氏春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连词“同”“和”“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能是夫。

臣请入,与之同命。

赞许:

吾与点也。

《论语》其与能几何也?

《烛之武退秦师》

放在句末作语气词。

子非三闾大夫与?

其可怪也与!

《师说》

四、作业

(一)《兰亭集序》句子翻译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只是饮酒赋诗,也完全可以畅叙人们幽深的情怀。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由,竟像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叹息哀伤一番,不过在内心却弄不明白这缘由。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二)《赤壁赋》翻译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歌声)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落泪。

知道不能长期拥有(眼前的美景),只得在悲凉的秋风中托寄袅袅的箫音。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竟然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翻译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3、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我不敢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

此时我独自静坐,僮仆已休息了,我常常回忆往日时光:

(我们)携手赋诗,漫步狭窄的小路边,伫立在清澈的流水旁。

(四)《游褒禅山记》翻译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尽了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五)翻译《玉堂闲话》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

京都人甚慕之。

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

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

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

“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

”道士作色叱之。

坐客闻之,或曰:

“贤郎远来,何妨一见?

”道士颦蹙移时,乃曰:

“但令入来。

”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

“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

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斥于村墅间耳。

”坐客愈更神之。

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

“伛偻者即其父也。

”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六)《兰》默写10分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写出文中谈“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七)《赤》默写1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固一世之雄也。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

歌窈窕之章"

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羽化而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七)《游褒禅山记》默写

1、盖余所至,,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夫,;

而世之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3、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而在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于人为可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句子检测(以测试牵引复习)

(一)《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1、厉王虐,国人谤王。

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

如果堵住百姓的口,那赞许的人能有多呢?

(二)《鸿门宴》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东西),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会其怒,不敢献。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到厕所去,乘机招呼樊哙一起出去。

正逢他发怒,没有敢献给他。

沛公逃身后,(张良估计)他已经从小路回到军营了。

张良这时进去道歉……

(三)曹操诗翻译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你们是我心中长久的思念)。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高山不辞土石才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壮阔。

(四)布置作业

上海2008年高考文言文卷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

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成功的。

于是,召胥吏、百姓..."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

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叛贼气焰嚣张,将要翻越城墙而攻下项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

坚守——成功——一起——登,防守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虽然这样……离职而去……这样(那样)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士气。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必修三文言文批注式读书一例

方法:

专题指导式

目标:

实现举一反三

一、《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古人赠送花草的习俗

古人生活简单而浪漫,送给亲人的礼物往往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有王维《相思》、李白《劳劳亭》等为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的《送别》

(这里的“苦”,是“多,过分”的意思。

管子有“用财不可以吝,用力不可以苦”,杜牧有“鹤鸣山苦雨,雨跃水多风”)

(二)好在今天还有流传

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不过前者比较大方,999朵,后者有些象征性,随便几朵就可以让母亲热泪长流。

(三)与之类似而同时的《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诗何其相似,都是采折芬芳的花朵送远方的所思,而且都是瞎忙活了一阵,于是留下长吁短叹。

不同的是:

《涉》的抒情主人公立足远方,所爱在故乡;

《庭》是抒情主人公立足故乡,所爱在远方。

(四)关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

属人生八大苦中的“求不得苦”。

这类苦太常见。

特别是在古代,父母包办、交通不便等原因,多少相爱的人饱受这“求不得”滋味。

如《搜神记》里咏叹的“身远心近,何当暂忘”,唐诗里倾诉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宋词里吟唱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民歌里的“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树树树,挽不得郎君住”等。

无怪乎《西厢记》发出的真诚呼唤: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对于古人,今人就幸运多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路远”或“远道”基本不是问题,父母粗暴干涉子女婚姻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在情爱方面的“求不得苦”无疑少了许多。

当然,也还是有一些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他们常常埋怨:

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据说,此等新新人类稀释该苦痛的办法是:

找一个爱我的人做老公,找一个我爱的人做情人。

(五)关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下)

与其媚俗,找一个不爱的人做老公,还不如“同心而离居”。

“离居”有距离,距离对相爱的人是一种折磨,但也产生浪漫、产生美丽。

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明证。

况且,“同心而离居”总比“同居而离心”好。

前者属“求不得”,它永远有一线希望在前头,让人牵挂,也让人遐想;

后者属“怨憎会”,它是一种无奈的苟合,让人绝望,让人索然无味。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古代女子莫愁,不能和相爱的人结合,最后成了她永远的痛。

二、布置作业

《琵琶行》阅读。

要求涉及

1、同类音乐描写的作品

2、与琵琶女一样命运的古代女性

3、作家风格

必修四习题讲评(以习题讲评牵引复习)

第一卷(21分)

一、(6分,各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

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

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

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

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

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1、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

A项错在“分类而居;

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

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2、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

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

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二、(6分,各3分)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3-4题

 

无故寻愁覓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行状!

3.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 

A. 

事 

奈 

肖 

B.事 

孝 

C.世 

耐 

D.世 

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3.C 

4.C

三、课内文言阅读题(9分,5-7各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6.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7.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C.

6、A.同为判断句。

7、B.“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有误。

第二卷(129分)

四、(32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9题:

(共6分)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

“何为泣乎?

”对曰:

“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

“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