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进修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7631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出国进修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国进修报告.docx

《出国进修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国进修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国进修报告.docx

出国进修报告

出国进修报告

顾明

本人于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StateUniversity)进修了一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进修的情况做一个总结汇报。

一.各类大学和科研情况

1.一般情况介绍

美国的高等院校的类型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社区学院(或者初级学院)英文为:

CommunityCollege(orJuniorCollege);四年制学院(4-yearCollege);大学(University)以及专门学院(Institute)。

CommunityCollege不提供学位课程,只颁发文凭。

但一些CommunityCollege与当地的大学签有协议,学生的学分可以顺利转入大学,并可以从大学的三年级开始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社区学院的学费要比大学和四年制学院低。

例如:

美国的ElCaminoCommunityCollege(加州州立艾尔卡密诺社区大学),这是一所无所不包的国际学校,只要想读,人人都可申请。

学校也有入学考试,但这样的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即使考得再差,都可以进校。

美国的这种社区大学针对所有想读书的人,不论年龄,不管肤色、种族,也不论健康、残疾,都有导师同你商谈,该从哪里学起。

学分满了准许毕业,学历相当于中国大专文凭。

不少美国人也愿意读社区大学,学费每年二三百美元左右,不过留学生需要15000美金。

社区大学的教育质量不错,学分又被名牌大学承认,只要修满学分,成绩优秀,进入理想中的名牌大学可以优先考虑,所以被很多人当作一条捷径。

社区大学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他们总是说:

“你行,再试一试。

”学生提问也非常受鼓励,即使你觉得任课老师讲得不好,去问另外的老师,他们也丝毫不生气。

四年制学院(4-yearCollege)一般是私立大学,学校规模比较小,班级也小,学校注重教学,经常是由教授直接给学生授课,学费一般也比较昂贵,在美国很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都愿意先把孩子送入四年制学院攻读本科。

大学(University)一般规模较大,除了本科学院外,还有研究生院,提供从学士学位一直到博士学位的各类课程。

大学内还可能设有许多研究中心,供学者们从事研究。

因此大学通常是攻读研究生课程的首选。

专门学院(Institute)是一些专门从事某个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的学院。

另外,美国的院校又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

公立院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州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对本州居民提供较为低廉的学费。

而私立院校的经费则主要来自私人捐助及学费,因此其学费也比较昂贵。

美国的院校总数多达3600多所,学生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

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少数精英云集的顶尖名校,其实就等于放弃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学校。

在选取学校时可以参照以下因素选择适合自己攻读的院校。

1)学校及专业排名:

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排名,选择那些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比较强的学院或大学。

但这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2)学校的录取标准:

各个学校及院系都有自己的录取标准,有些明确指出需要达到的GPA成绩、TOEFL成绩或专业背景等,大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挑选。

3)课程设置、考试方法及评定标准:

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侧重的能力也不一样。

有些课程可能比较倾向于职业,另一些则倾向于学术;一些课程根据期末考试来评定成绩,另一些可能主要看学生课程结束时写的文章;一些学校的课程难度很高,不容易通过考试,而另一些学校可能比较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则比较容易通过等等。

4)学校的教学力量(尤其是对读本科的学生):

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如何;上课是以大课居多还是以小班讨论为主;系里的教授主要是参与教学还是从事研究。

通常四年制学院比较注重其教课的水准,都是由教授直接为学生授课;而大学的教授尤其是名教授往往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上,一般不直接给本科阶段的学生上课。

5)费用:

不同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间的学费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生活费用也有所差异。

学生及其家庭首先应该评估自己家庭的支付能力,量力而为。

6)学校的奖学金发放情况:

一些学校为吸引海外学生设立了充足的奖学金,供优秀学生申请,而另一些学校则几乎不提供奖学金。

7)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情况:

一些学校招收海外学生的数量较多,而另一些学校则不招收海外学生。

一些学校有校内设有专门的海外学生服务办公室,为学生提供从学习到生活的一系列帮助。

所以,学生在选择时应该慎重考虑。

8)学校的地点:

美国各地的气候大不相同,东北部冬季寒冷,西部晴朗干燥;一些学校坐落在城市中心,另一些可能在郊外或小城镇里。

而且地点往往也会决定生活费用。

学校申请与签证申请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成功的学校申请并不意味着签证申请也能够成功。

学校与移民局是不同的职能系统,它们各司其职,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审理程序。

学校关注和评价的主要是申请人的学术能力及潜力;而使领馆的签证官主要评估的是申请人留学目的的真实性、可行性,学习经费是否充足、以及申请人学成后回国的可能性。

对于办理学生签证(F1),获得学校的录取便成为取得签证的前提条件。

问题是申请人获得全额奖学金是否就肯定能获得签证呢?

答案是:

不一定!

有全奖仅仅表明你有足够的经费在美国学习,而不能证明其它两个同样重要的条件。

有许多申请者获得全奖而被拒签,原因是他们不能令签证官信服他们学成以后会回国。

只有申请人将自己赴美留学的计划作充分的、理性的评估,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留学的可行性及将来的职业规划,并以此为指导来申请学校,`最终才能坦然地面对签证官,并且从容、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立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令签证官信服,最后获得签证。

对于办理象我这样的访问学者签证(J1),获得签证主要是看选择学校的专业情况和申请人学成后回国的可能性。

当然这里签证官的主观因素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2.本人的科研进修情况

我进修的大学是Arizona州立大学的工业工程系,在那里从事的科研工作属于QOS(QualityofService),即软件系统质量保证,参加了那里教授承担的一个美国国防部的项目的研究工作,我做的主要工作是用VisualC++6.0编程环境实现了Chi-Square统计技术在信息系统异常检测中的应用算法,并用实验环境验证了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其中的一类实验数据来自一个UNIX的主机,模拟的入侵也是针对主机的。

该主机使用SunMicrosystems公司的Solaris操作系统,这个系统有一个称为BSM(BasicSecurityModule)的安全机制,BSM通过记录与安全相关的事件来支持对主机的安全监视。

另一类实验数据来自一个WindowsXP的主机,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管理工具”中的“事件查看器”,然后模拟正常情况和异常入侵情况,分别提取“安全日志”中的事件类型。

实验结果表明:

如果以入侵情节为基本单位,Chi-square统计技术可以达到0%的误报率和100%的检测率,且所有的入侵情节在第1或第2审计事件发生的时刻被检测出来。

有一篇文章已被双高双奖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录用,已发表在2006年的第2期上,一篇文章已被权威期刊《计算机科学》录用,另一篇文章目前正在评审中。

二.教学情况

ASU(ArizonaStateUniversity)是一所全日制的州立大学,有4个校区:

Tempe校区、West校区、Polytechnic校区和DowntownPhoenix校区,其中Tempe校区是主校区,大部分的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硕士和博士)集中在主校区,在主校区的图书馆有两个,一个是理工科的,一个是综合性的。

共有学生4万多人,其中国际学生有30%左右的比例,国际学生大部分是硕士和博士生,因为只有硕士和博士生才有希望拿到TA(助教)和RA(助研),助教和助研的资助一般是1千多美金/月左右,虽然不算富裕,但节省一些的话,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开销。

一般的学生都会很快买一辆二手车,车比较便宜,二手车的价位是$1000~5000之间,因为超市离的比较远,所以采购都是每星期一次,有辆自己的车就会方便很多。

学校的图书馆每天都会开到晚上的12点,除了可以借阅图书外,还设有各种供学生学习的环境,如:

4~5人的小组学习室,不许交谈的安静学习室,随意的个人学习室,博士生可以按学期免费租用的单间学习室。

图书馆还提供很多的连网电脑供学生随意上网查阅资料,也可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图书馆无线上网。

对国际学生而言,TA是为教授的教学做辅导,包括准备教学文件(如有些教学网站的信息)、课后的答疑、批改作业、批改考卷和统计分数等。

TA必须经过学校的统一英文考试,证明语言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后,才可以承担。

对刚来的硕士以上国际学生,学校提供免费的TA英语培训。

RA是帮助教授做科研项目,对国际的博士学生来说,RA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工作,因为可以和以后的学位论文相结合,也可以发表学术论文。

担任RA不需要经过学校的统一考试,只要教授认可就行。

要在美国的大学里任教,一般而言必须有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大学的教授一般每周有4~8节课,分2~4次上,每次70分钟,学生是本科和研究生。

对本科生,主要是讲重点和难点,介绍学科的前沿现状和最新进展,提供相应的网站和参考资料,学校不会统一为学生购置教材,老师只是指出一个教材和一些参考书,学生自己解决教材,或向老生借,或自己从网上买。

一般中国学生大多数会从网上买别人用过的旧书或向高年级借用过的书,这样可以省不少钱,因为在美国买新书很贵。

学生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后学习一些比较细节的知识,只靠在课堂上听教授的讲解是肯定通不过考试的。

对研究生,主要是讨论班的形式,结合教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开展一些研讨形式的学习。

我在Arizona的主校区共听了两门课,一门是introductionto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即:

概率质量控制介绍;另一门是SoftwareEngineering,即软件工程。

其中第1门是工业工程系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第2门是计算机系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第一门课以教授讲解为主,课后留有相当大数量的作业,课堂上也会随机问学生问题。

软件工程课程是以项目和课堂讲解相结合,在学期的第一次课,老师就布置了本学期要做的项目,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6人,小组有负责人,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在课后的讨论。

学生项目的进行随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进展而进行,每次上课,老师会用一些时间回答学生有关项目的问题,指出一些可能发生的错误,同时也给予一些进展过程中启示性的建议。

学生的成绩由几部分组成,两次平时考试,一次期末考试,每次各占20%,项目的成绩占40%。

项目不但要求文档和图形齐全,而且要有最后可以演示的软件。

小组成员项目的分数,是小组成员相互打分,组长打分和TA打分几部分组成,这样对学生比较公平,成绩不会因为一次疏忽和一次发挥不好而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我感觉到UML语言在软件工程课程中也占了较大的分量,要求在写文档时用UML语言进行描述。

JAVA和C、C++语言系列因为在市场应用中平分秋色,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在开发项目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的开发语言类型。

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学生都会很踊跃的回答,有些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但每次都很积极。

老师也采用正面鼓励为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教学上,感觉到可以借鉴的理念归纳如下:

1.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参与和勇于参与课堂教学。

2.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自信心的培养很重要,学习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不断提供的反复过程中循序渐进,最后学会和掌握知识的。

3.以项目带动教学过程,学生成绩综合评价。

三.几点感受

1.生活小细节

细节一:

排队

美国人尊重秩序,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肯定老老实实排队。

买东西、试衣服、交款、上厕所,一概如此。

我跟几个朋友有一次在一个Mall里的小吃店买吃的,由于不清楚菜谱,我们折腾了将近十分钟,后面没人催我们,也没人埋怨我们,弄得我们特别不好意思,回头跟那一队人说“抱歉让你们久等了”,后面的老美总是很耐心的说“That’sOK”。

不管前面多少人,没有加塞儿的。

细节二:

一米线

  美国人讲究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也尊重一米线。

无论那一米线划着还是没划着,后一个人永远离前一个人一米开外,仿佛那条线早就刻在了他们脑子里。

买东西交款,你尽可以放心拿出你的钱包,不会有双好奇的眼睛在离你20公分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看着你。

就连上洗手间,人们排队也是在大门口,而不是在你那个“小单间”门口(美国的洗手间地方大)。

细节三:

退货不问理由

  买的东西不合适了、不喜欢了,那就退了呗,多简单的事儿!

我曾经在一家超市买了瓶化妆品,买的时候就有个单词眼生,回去一查字典,敢情是治粉刺的。

第二天,我回到超市说因为不知道单词的意思,所以买错了东西,想退货,那个店员只是问我“你没用过吧?

”我说没有,他就连东西带税全退给我了,也没打开包装看看我说谎没有。

结果,我又不好意思了,直跟人说我们退的少、买的多,那店员一龇大白牙,笑嘻嘻地说“Youarewelcome”。

后来跟别人一交流,他们说我心态有问题,退货就退货呗,退货是顾客的基本权利,心虚什么呀!

他们的信用制度就是那样,在不了解你是否有信用的时候,首先假定你是有信用的。

所以,你说你不曾使用,人家就相信你不曾使用。

细节四:

试衣服

我觉得女同胞在美国购物最舒服的就要算试衣服了。

试衣间一是多,大商场中一个品牌就有六七个试衣间,店中店试衣间更充足;二是大,你不仅可以在单独的试衣间里转身,还可以照镜子,有的试衣间里还有长椅,能容下三四个人的地方只有你一个人,而且灯光明亮,温度适宜。

在一个店里看中十件衣服?

没关系,都拿进去一块儿试,不合适的把衣服放试衣间外边,不用你给拿出去。

我就纳闷了,那些别人试过的衣服就那么单摆浮搁地放在那儿,就没人偷?

细节五:

地图

  去过几个坐落在高速路结点上的特大ShoppingMall,每个都是上亿平米的钢铁怪物。

进门处有地图免费给你用,因为Mall太大了,门又多,走着走着可能就晕,拿着地图就不至于找不着“组织”。

虽然一张地图值不了几个钱,但是却能让顾客体会到商家的人性化关怀。

2.文化冲突

在异国遭遇文化冲突是肯定的,但每个人的反映会不同,就我的了解大致有以下四种反应类型:

第一、彻底抗拒型;第二、完全同化型;第三、适应型;第四、纠葛型。

第一和第二种类型的人倾向于单一文化,因而比较容易做出抉择-一毅然离开不顺心的环境,死心塌地地在适合自己的环境(可能是母国也可能是异国)生活,幸福反而简单容易。

第三种类型的人无论生活在何处,都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异文化环境。

即使有不适之处,也能抱着求同存异的心理冷静对待,故生活得逍遥自在。

最辛苦的当数第四种类型。

因为性格及心理素质的原因,遇到文化冲突时,无法自行摆脱文化纠葛的缠绕,渐渐变成墙头草般的边缘人。

身在此乡却认定幸福应在彼乡,但又有千般理由不愿归返。

自然无法快乐起来。

按说在跨文化环境里生活,比身处单一文化环境的人来说,多了一种文化可供选择与体验,实谓幸事。

但人又大多是懦弱的。

在举目无亲的异乡,一旦遭遇挫折,总易萌生逃避之意。

为了逃避,自欺欺人地企图说服别人也说服自己:

海那边的彼乡才是乐园。

但其实心如明镜:

世上无完美的伊甸园。

所以虽然终日对异国牢骚不休,却总也不见他们毅然归国返乡。

这种状况在第四种类型的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有些人来美国十余载。

留学一流大学,后任职一流公司。

却迄今抱怨不止。

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君总觉得所有国家的人均对他不友善。

此类纠葛型的人物大多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差,又缺乏对文化的正确理解。

(学历高不等于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强。

)身处异文化环境时,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大于常人。

故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自身缺乏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无力自行解决,又不用心倾听善意的声音,就常常偏激地将个别现象一般化。

再加上对新的生活、环境往往期待过高,一旦期望值和现实产生落差时,不客观检讨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是否有偏差,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设计为永远的受害者,将责任尽数推诿到异文化环境上。

所以不快乐的原因便统统变为别人的错,社会的错、环境的错。

其实如果抛开语言问题,单从生活的本质来看,移居异国的海外生活和中国国内的居民城市移居生活并无巨大差别。

只不过移居异国的人飘洋过海,移动距离较大而已。

任何移居生活都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文化差异问题。

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

遇到不同的生活观点、社会理念时,如果能敞开胸怀,不是一味盲目抗拒,而是报着包容之心,主动去尝试理解和沟通,久而久之就会发现:

人在去除国籍、民族、地域之类的区分框架以后,喜怒哀乐的感觉其实如此相似。

和各式各样的人一块儿品尝文化差异,其实不失为一种新鲜美妙的乐趣。

无论身在何处,均用一颗善良诚挚的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学习、去交流,自然会得到同样善良诚挚的回应。

心安即是家。

走到哪里都不做非分之想,不做非分之事。

少一些抱怨,多一分努力。

脚踏实地地迎接生活、面对世界、那么即使是文化纠葛类型的人,最终也能渐渐适应异文化环境,让快乐变得如影随形。

反之,成日怨天尤人、闭关自守,即使寻寻觅觅到海角天边,也永远无法触摸到快乐的身影。

3.玻璃天窗

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工作以后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满足并享受着现有的生活,那是一种美国版本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甜吱吱的味道。

他们对前途已经没有太多的奢望了。

第二类人敏锐地看到中国千载难逢的机遇,寻求回国发展,成为“海龟”,在滚滚红尘中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类人渴望溶入美国主流社会,真正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而在公司里能被提拔到高层。

第一类人在享受着人生。

这种生活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境地。

其实人生拼命地奋斗就是追求这种近乎于极乐世界的生活。

如果说有这么一扇玻璃天窗的话,那么他们生活在天窗下,享受着阳光,却避开了风暴。

多么怡然自得的生活!

多么美的田园风情!

沉迷于这种安逸的生活之中,却能预计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生活的轨迹会依然如此,一眼就看透了整个人生。

但有些人不安于这种安逸的生活,他们的生命依然年轻、依然充满无尽的活力,依然渴望着人生更高层次的成功。

第二类人不想去碰这扇天窗,而是跨出大门,同样可以去拥抱一片蓝天白云。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丰富多采的生活、成功的机遇,吸引着他们。

在那片国度里,他们头上没有这扇天窗,可以自由地放飞。

第三类人同样不甘愿在天窗下生活,拼命地努力着,渴望去打破这扇天窗,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

玻璃天窗?

有人说不存在,说那些认为有玻璃天窗的人是失败者、是懦夫。

他们拿出王嘉廉、王安、赵小兰等等作为例子,说:

他们不是飞得很高吗?

王嘉廉拥有全美第二大电脑公司并拥有著名的棒球队;王安的电脑帝国曾经是一个多么耀眼的奇迹;而赵小兰则成为劳工部长,一颗闪烁的政治明星。

是的,对他们来说,也许没有玻璃天窗,也许他们用巨大的铁锤砸碎了这扇玻璃天窗。

很多人知道赵小兰的故事,她成长的过程就是砸破天窗的过程,而嫁给了联邦参议员更是一把巨大的铁锤,况且1963年她来美国的时候只有十岁。

象这样的人在两百多万中国人中真的是凤毛鳞角。

(1)语言的玻璃天窗

有些曾是中国的精英份子到了美国,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虎落平川。

不过对在美国念过书和工作过的人,一般的交流没有太大问题。

可是当我们想深入表达自己,或者幽默几句的时候,经常会有黔驴技穷的感觉。

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有一个美国朋友,她对中国字十分好奇,问一个留学生如何发音、如何写、怎么输入到计算机里。

留学生试图解释中国字的拼音、编旁部首和四声发音。

但是讲解半天,她似懂非懂,留学生自己也觉得坠入云雾之中而表达不清。

最后只好寒暄一笑,似乎她懂了,留学生也讲清楚了。

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个美国供应商将在一个豪华的餐馆请中国客人吃饭,我们将享受国王一样的招待。

友人很想马上附和一句“临时贵族”,脑海中出现了欧洲古典宫廷华丽的场面和谢晋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中的场景。

可是一时语塞,竟想不起“贵族”的发音,本来想幽默一下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只好憨然一笑。

交谈就只在一个表面的层次上嘎然而止。

如果是说中文,肯定会夸夸其谈一番:

皇宫贵族、八旗子弟、查尔斯王子、甚至今天中国腐败的官僚。

海阔天空地瞎侃肯定会酣畅淋漓,情感渲泄一番。

与人聊起西方信仰与哲学问题,就免不了要提耶稣、苏格拉底、伯拉图等人的名字。

可是当我们说出“苏格拉底”时,别人却不懂。

原来我们照中文的发言来读,真是贻笑大方。

别人会明白我们说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可是我们说非常喜欢“克莱得曼”的情调钢琴曲时,同样别人不知道我们在讲谁,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他的英文名字,只是念“洋金帮英文”。

有些发音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讲起中文来,神采飞扬,博古论今。

辩论起来,口若悬河,引经论典。

说英文时,也想试图说得丰富点,可是嘴里出来的语言却平淡无味。

简单的词汇和单调的句子不断地重复,平淡得有时自己都不想听。

(2).文化的玻璃天窗

文化是语言的延伸。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很多时候文化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又存在着,靠我们去体会和揣摩。

文化的差异存在在很多地方: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等等。

有时这种差异很小,稍加磨和就会消除。

有时这种差异却是一道鸿沟,很难跨越。

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有这种文化的内涵。

只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理解这些内涵。

一句平淡的话,有的人听起来只是一句话,可对有些人来说却有一层又一层意义。

几代人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这就是代沟。

聊起少年时代,谈到《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和阿尔巴尼亚电影《勇敢的人们》、《第八个是铜像》,唱起了《流浪者之歌》,讲起了学习黄继光、丘少云的情景,我们会兴致勃勃,因为这些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而年轻一代对这些全然不知而且兴趣索然。

前几天,中央四台的《艺术人生》介绍张瑜和郭凯敏在拍完《庐山恋》后这二十三年的人生路程。

我们这一代人看了觉得很亲切,象这样的电影,尽管幼稚但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那样做作的表演不屑一顾。

中国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文化差异。

刚去上海的时候,同学问:

“你知道‘帮帮忙’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 我觉得这个问题幼稚而好笑,“帮帮忙”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没有必要回答。

同学说我错了,这三个字在上海话中意味深长,在不同的场合和用不同的语气讲出来,意思大相径庭。

请人帮忙,可以说“帮帮忙”,嘲笑人和对人对事不屑一顾,同样可以说“帮帮忙”。

日子久了,对江南的理解也成了入乡随俗的事了。

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就会飞越时空。

每年春天,爱尔兰人要热闹地庆祝Patrick节,人们穿着绿色的衣服,戴着绿色的帽子在大街上游行。

有一次,一个中国朋友跟一个美国人去看游行。

绿色是这个节日的象征,好客的美国人找来一顶漂亮的绿色帽子给这位朋友戴上。

这位中国人勃然大怒,对美国人骂了一句脏话,搞得老美莫名其妙。

“戴绿帽子”对美国人来说只是一句平常的话,对中国人来说,这句话有无穷的含义。

这就如同一个在中国生活多年,说着一口流利中文,未必懂得“叶公好龙”、“环肥燕瘦”、“秦晋之好”、“黔驴技穷”、“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红袖添香”这些成语的内涵。

中国人聊天说“老张象周扒皮”、“小李象阿庆嫂”,大家会心一笑,对字里行间的意思心领神会,而外国人却干瞪着眼睛,甚至现在的青年人可能也不知道所云。

我们生活在美国,对现在发生的、正在经历的事情,就理解它的内涵。

比如讲起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幽默,我们会笑。

讲起女生害怕到华盛顿去做实习生,我们理解深层的意思。

可是讲到“甲壳虫”和“猫王”时代传闻轶事,我们可能不知所云。

谈及更远点的东西,引用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小说中的典故、惠特曼的诗文时,我们更是如同坠入云雾之中。

虽然我们学过美国历史,但那只是浮光略影。

一位中国主管说过,他招聘人时,如果是中国人,他基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