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7822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docx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

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

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

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

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

?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

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

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

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

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

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为偿付巨

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

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

“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

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

《南京条约》签订于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

外进行商品输出。

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

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

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

下提出的。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

“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

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

分析、评价。

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

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

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

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

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

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

面?

让历史告诉未来。

贯穿一条线索:

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一些。

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篇二: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少国家曾经侵略中国,其中对中国侵略程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日本。

那么,日本是何时开始大规模对中国开始侵略的呢?

这就的上述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虽然我不喜欢日本。

但是,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想请大家思考,同样面对民族危机,为什么日本和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为什么日本最终摆脱了危机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清政府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从中我们也许能学到点什么。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邦。

和中国一样,日本实行的也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的扩张,日本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

日本的国门

也被迫打开了,日本也陷入了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但是,和清政府不同的是,面对民族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改革求生存的战略方针。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逐步摆脱了封建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日本逐步收回主权,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个岛国,资源稀少,市场狭小。

而且日本的资本主义建立要比英国晚200多年,为了尽快地赶超西方列强,日本必须尽可能得缩短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因此,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

的道路。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随后,日本把它的目光指向了中国,决定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为此,日本进行了精心地准备,课本15~16页的小字部分就介绍了日本是如何精心准备的,大家可以迅速浏览一下。

就在日本精心准备发动对华战争时,清政府又在干什么呢?

1894年,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这个控制着中国政权的女人准备好好庆祝一下,毕竟也是花甲之年了嘛。

因此,她早早地开始进行了准备。

她不仅要求各省上交贡品,而且准备好好地修一下颐和园以供祝寿之用。

修颐和园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长年对外作战,军费的消耗加上大量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国库已是无钱可用。

怎么办?

寿总不能不祝吧。

这时,慈禧将她的目光瞄向了海军,她以海军建成之后从来没发挥总作用为由将海军军费挪为己用。

于是乎,从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后,没有再添过任何船只。

1891年之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舰船吨位已经落后于日本之后。

而且船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

因此,战争还没爆发,胜负已经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战争又是如何爆发的呢?

2、爆发:

丰岛海战

在课本16页上第5行小字开始就介绍了战争的爆发过程,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丰岛海战之后,中日双方又先后进行了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战役、一直到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是一败再败,最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以惨重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诸多的战役中,以黄海海战最为著名。

它向充分我们展示了清朝的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顽强地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经过: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完成护送清朝援军到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的任务之后,准备返航。

这一消息被日本间谍侦知。

于是,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出现在大东沟西南的海面上。

北洋舰队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立即指挥舰队,沉着应战。

激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严重倾斜,沉没在即。

这时,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并没有慌乱忙着逃生,而是冷静地观察战局。

他发现,日本的旗舰吉野号依仗船快炮猛,气焰十分嚣张。

邓世昌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北洋舰队做最后一点贡献:

撞沉吉野号!

他对全舰官兵说:

“如果我们撞沉吉野,就能大灭敌人的威风,大长我军的志气。

”致远舰官兵士气大振,他们驾驶致远舰全速冲向敌舰,仿佛忘记此行将要献出他们的生命。

吉野号措不及防,狼狈逃窜,并接连发射鱼雷以阻止致远舰。

一发鱼雷打偏了,又一发鱼雷。

致远舰终于没能躲过敌人的鱼雷,开始迅速沉没。

邓世昌坠身入海。

士兵们抛来了救生圈。

邓世昌断然表示:

“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

”最终致远舰全舰将士壮烈牺牲,他们用他们的生命维护了中国军队的尊严。

致远舰虽然没有撞沉吉野号,但日本舰队已是惊魂不定,很快,他们便率先退离了战场。

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些,但实力尚存。

但是,作为北洋水师的舰队创始人李鸿章却害怕自己的舰队再次受到损伤,使自己失去在清廷的立身之本,遂强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不准出海迎敌。

使中国海军失去了制海权,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日本遂长驱直入,从陆路先后攻占旅顺、

威海卫,对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舰队进行两面夹击。

丁汝昌命令舰队冒死突围。

但一些舰队将官贪生怕死,不肯执行命令。

丁汝昌无奈,含恨服毒殉国。

那些贪生怕死的将官遂勾结洋教习伪托丁汝昌之令,率舰队投降,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这一点恐怕是李鸿章所没有料到的吧。

北洋舰队覆灭,清政府已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895年,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人物

1895年4月,日本马关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

⑴割地⑵赔款⑶通商⑷设厂

打出《南京条约》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总结其影响。

3、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在这

种情况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疯狂地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突出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这是瓜分中国狂潮开始的标志。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长期向东北扩张的沙俄的极大恐慌,围绕东北霸权问题,日、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895年4月17日,沙俄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就辽东半岛问题对日本进行干涉,德、法出于本国在远东和欧洲利益的考虑,立即接受邀请,决定联合干涉。

三国公使走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三国军舰同时出现在日本海面,对日本施加军事压力。

日本考虑到对三国还不具备开战的实力,本着“对三国即使最终不得不完全让步,但对清帝国则一步不让”的精神,于5月4日同意退还辽东半岛,并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结束。

3、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之后,沙俄立刻向清政府索取“报酬”。

1895年冬,清政府给予俄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

随即德国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要求,并与沙俄达成协议,辽东半岛归俄国,山东省归德国。

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课本18~19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打出表格)。

美国由于陷入美西战争等原因,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争夺,战争结束后,鉴于中国的现状,美国提出了不再追随西方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文中的《时局图》形象地反映了列强的瓜分情况。

中国陷入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之中。

四、课堂练习

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首次将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中部地区的是()(2006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共有:

()(200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a.5处b.10处c.15处d.16处

讲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共开放了16处。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

”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2006年重庆市中考题)

a.英德联军b.德法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

4.近代史上中华文物遭受了大肆掠夺和破坏,与此密切相关的事件是()(2006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题)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中外签订《辛丑条约》d.俄国侵占大片中国领土

【篇三:

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解读】

1.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并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

2.列举在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中国军民进行抗争的史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体会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提高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提高比较、概括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重点:

①《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点:

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②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音乐导入——王蓉《我们的钓鱼岛》。

钓鱼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岛,不要装作不知道,自买自卖真可笑;甲午海战你们是强盗,倭寇的臭名千百年的叫,弹丸小国不要再胡闹?

?

全世界的中国人已经手牵手,我们团结一致在危急的时候,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低头,十三亿颗中国心十三亿双手,全世界已听到了我们的怒吼?

?

就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掠走了钓鱼岛,我们今天来深入分析战场战争,看看那百年前的伤疤和痛楚。

(二)新课学习过程设计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师:

3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自主学习丛书,阅读教材57页第一目,了解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将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留待共同探究。

课堂设问: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

(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随着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根本原因)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直接原因)

(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导火索)

教师:

幻灯片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及路线图。

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全世界(小日本,大野心)

2.战争的经过:

教师:

幻灯片展示战争进程图。

重大战役: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决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

幻灯片展示战争相关材料——黄海战役。

材料一清军抗敌主要将领:

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

材料二黄海战役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双方互有损失,但最终以中国失利而告终。

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舰队之手,这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有决定性影响。

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日军以水陆两路分别进攻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几乎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领威海口,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最终失败而结束。

★“设计小贴士”:

通过黄海战役,加深对战争结局的认识,同时明确甲午中日战争实质上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

★“设计小贴士”:

在此明确——历史的必然不仅体现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也体现在其结果的必然性上,《马关条约》的诞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

找同学读课本p57《马关条约》的内容。

学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

请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有何不同?

学生: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

这一条款表明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请同学们把这一点记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教师:

此处应注重学习方法点拨。

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

“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补充:

三国干涉还辽:

以俄国为主导,又纠集了法国、德国。

沙俄早就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满,认为这将会损害其在东北的利益,影响它在中国和太平洋的霸权,于是以维护中国领土为名纠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结果:

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又以“还辽”为名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④实质:

帝国主义在中国和辽东的霸权之争。

请思考:

《马关条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教师:

能将这三个结果与刚才同学读的《马关条约》的相关的内容对应上吗?

学生: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又追加3000万两“赎辽费”→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措外债。

教师:

非常好。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甲午战争的结果:

侵略范围——扩大,侵略的程度——加深,赔款——空前的。

教师:

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教师:

幻灯片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