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9166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地,作为我国冶铁业中心或治铁业发达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徐州②邯郸③遵化④广东

A.②③①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洛阳是南朝士族活动的中心

B.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落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D.隋朝洛阳的商业盛极一时

 

3.以下各组内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知州、转运使派往各地--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B.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海外贸易发展

C.废丞相--明太祖加强君权

D.八旗制度--元朝的统一

 

4.明、清时期都曾设置的官制有[]

①丞相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内阁④军机大臣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5.以下各项符合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状况的有[]

①三国时,江南经济赶上了北方

②西晋时,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

③南朝时,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农业比较发达

④福建、广东、广西发展很快,超过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收税办法由实物到银两的变化反映了[]

①土地由分散到集中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无地的农民不负担租税④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下列政权,按存在时间的长短顺序排列应为[]

①辽②西夏③金④元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8.下列城市自秦以后,作为统一封建王朝的都城,历时最长的两座是[]

A.南京、洛阳B.西安、洛阳

C.西安、北京D.北京、开封

 

9.下列各机构所辖范围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有:

①黑水都督府②黑龙江将军③辽阳行省④岭北行省⑤奴儿干都司⑥吉林将军[]

A.①③⑤⑥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10.隋唐连接运河和长江的枢纽城市是[]

A.登州B.扬州

C.苏州D.杭州

 

11.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渊源是[]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势力日益壮大

B.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统治者偏安一隅,无心统一全国

D.士族势力腐朽,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2.光武帝与周世宗都曾调整统治政策,所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释放奴婢,减免赋税B.减免赋税,惩处贪官

C.惩处贪官,提倡节俭D.提倡节俭,安顿流民

 

13.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表现是[]

A.实行厂卫制度B.八股取士

C.大兴文字狱D.军机处设置

 

14.下列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②中国人开始到南洋谋生

③中国海船到达非洲海岸

④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D.②③④①

 

15.将下列引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以。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②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③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④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戮,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A.②④①③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16.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发现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7.导致士族衰亡的原因有()

①士族的腐朽②科举制的实行

③两税法的实施④唐末农民战争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8.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

这种现象反映了何时宋与契丹族政权的关系?

()

A.澶渊之盟前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D.宋金合议后

 

19.元明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与下列哪一少数民族相关?

()

A.傣族B.彝族C.苗族D.黎族

 

20.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情节多奇的小说首先产生在[]

A.唐朝B.两宋时期

C.元朝D.明清时期

 

21.雅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的形势

C.掀起了学习外国技术的高潮D.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22.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

 

23.我国的下列发明传入阿拉伯的先后顺序是[]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指南针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③①②

 

24.王充和范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自然界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定胜天

B.批判道教的神仙方术

C.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

 

25.《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里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

C.学习思考相结合D.择优而教

 

26.三国时期的荆州是指[]

A.今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B.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

C.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西南部一带

D.今四川成都一带

 

27.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五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

“……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引自《宋太祖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2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29.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30.下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

A.娱乐活动B.农业活动

C.军事活动D.狩猎活动

 

31.明朝东林书院被废毁的起因是,“东林党人”抨击()

A.君主集权B.宦官专权C.教育制度D.八股取士

 

32.隋朝的大运河从洛阳通到盱眙入淮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3.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府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4.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5.下列哪一项内容,决定了半坡氏族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A.人工取火B、钻孔技术C、建筑房屋D、磨制石器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

“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

……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陈碧蓝《台湾地方史》

材料二:

(1661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怠之物,悉听而归。

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以观,毋游而不决也。

生死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三: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章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

“痛哉!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

……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

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中日战争》第6册

材料四: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1月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宣言》也表示同意。

《开罗宣言》于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公布于世,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

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②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

③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④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彦博曰:

“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

凡事当兼采众论,不宜有所偏听。

陛下即位以来,厉精求治而人情未安,盖更张(改弦更张,指变法)之过也。

”……彦博又曰:

“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宋神宗)曰: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安石曰:

“法制且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法制且在也。

”彦博曰:

“务要人推行耳。

”安石曰:

“若务要人推行,则须搜举材者,而纠罴软(不振作)偷惰不奉法令之人,除去之,如是则人心岂能无不悦。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

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臣以谓今之失,惠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备)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时书》

材料三:

(司马光)曰:

“……故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修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咸数百年。

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其法可谓善矣。

先帝(宋神宗)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续资治通鉴长编》

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文彦博与王安石针对变法问题的分歧。

②据材料二、三,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焦点。

③依据以上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④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

“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虑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材料二: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以后。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盖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

其象已见应举之文矣。

《日知录·试文格式》

材料三:

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汤)宾尹以庶子(身份)为分校官。

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弃,淘汰),宾尹越房(越房,超越职权,到其他评卷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史》卷七十四

回答:

①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和“暂罢科举”的理由

②材料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③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的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④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明朝后期的科举与明初的科举有何不同?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三、问答题

39.试分析“韩非思想、董仲舒学说以及黄宗羲思想的提出都是社会存在的客观需要”这个基本观点。

并分别说明他们各自思想主张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

 

40.简要说明西汉时期与明清时期教育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1.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如何?

这些关系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应怎样看待这些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A5.C6.B7.B8.C9.A10.B11.B12.B13.D14.A15.C16.D17.A18.B19.D20.A21.B22.C23.B24.C25.B26.C27.B28.A29.C30.A31.B32.B33.B34.D35.D

二、材料解析题

36.①在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了隶属关系。

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②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作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国列强对台湾的侵占。

③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但被历史所证明,而且也为世界所公认。

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着深厚的骨肉情义。

37.①文彦博反对变法,因变法引起士大夫们的不满,而宋朝的统治是靠士大夫来维持的。

王安石认为,变法就要选举贤才,罢免庸才,必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②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

王安石认为,遵循祖制,应把握它的精髓,不是完全照搬。

③变法触及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④王安石根据时势,进行变法有利于北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墨守成规,破坏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更加严重。

38.①实心求贤,巩固明朝政权。

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②八股取士

③徇私舞弊严重

④明初注重选择有能力的人才。

后来,八股取士和科场舞弊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主要原因有:

学校教育体现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八股取士只能培养和选拔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科举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加上统治集团的内部腐败,致使舞弊成风

1.

三、问答题

39.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

他们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实行法治以及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的主张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

②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

汉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秦治国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

封建制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

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新儒家思想,主张“大一统”。

③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宦官专权,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渐趋衰落。

同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这些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出现了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思想。

④影响:

韩非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治国的主导思想;而且建立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一直沿袭两千多年。

董仲舒的主张适应西汉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期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是对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提出了挑战,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0.特点及原因:

①西汉时,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五经”作为教学内容;他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

统。

这是当时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结果。

②明清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清朝时书院多改为官办学校。

这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强化君主专制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认识:

教育是有阶级性的。

一定历史阶段的教育是该阶段政治需要决定的,是为该阶段的政治服务的。

41.①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主要存在两种关系:

其一是有矛盾、有战争。

西汉前期,匈奴贵族经常掠夺汉北部边郡,汉高祖、汉武帝均与匈奴进行过战争;新朝时,王莽曾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境内少数民族发动战争;东汉初,北匈奴不断侵掠汉北方郡县,东汉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了边境威胁。

其二是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前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加强内地同西南联系;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联系。

②西、东汉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边疆的威胁,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新朝的战争加深了汉族、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

西、东汉同西域交往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③从总的趋势看,民族间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矛盾战争是支流,友好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评价战争应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两汉战争起到这一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新朝战争不利于汉族,少数民族发展,应该否定。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